●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周一海
很多人在医院开完中药后都有些不知所措,经常问“这个中药怎么煎煮,需要注意什么啊?”确实,煎煮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说明,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下面就向你介绍正确煎煮中药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锅为宜。应禁用铁、铜、铝锅,它们虽然导热效果好,但在煎煮时易与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降低疗效。
不少人在煎煮中药前,会把药材仔细清洗,认为这样才干净,杂质更少。其实,中药材在采收、加工的过程中虽然会混入一定的杂质,但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一系列炮制,有去杂质、晒干等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清洗会导致药效降低。
一是清洗中药会造成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里有不少以粉末入药的药材,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也有在配药时需要捣碎的中药,如浮海石、代赭石、贝壳类等,水洗极易造成这些中药流失而达不到原方的剂量。二是清洗会造成药物中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中药用水来煎煮是由于里面的有效成分能溶于水的缘故,如果先用水清洗,可能造成有效成分的部分损失。三是会造成辅料丢失。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醋等辅料,如蜜炙甘草、酒制大黄、醋制香附等,这些辅料同样易溶于水,水洗会使炮制过的药品减效。
煎煮前一般先用适量冷水或温水(10℃~40℃)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药面两指为宜,以便药材能够充分浸透,从而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依据药材而定。如根、茎、果实类药材浸泡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花、草、叶类药材则可适当减少浸泡时间,具体可以掰开药材以内无干心为度。
另外,中药材大都含有蛋白质和淀粉,如果用热水浸泡会使饮片外层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凝固(或糊化)而紧缩,形成变性层,从而阻碍了水分的渗入和药物成分的释出;其次是芳香类中药,富含的挥发油易受热挥发,通常要后下,如先用热水浸泡,相当于延长了煎煮时间,导致挥发物质的散失,降低了药效,所以不能用热水浸泡。
中药饮片均为失水后的干燥品,加水量要适当。水多了可能会影响药效,且服用困难;水少了可能煎焦。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高出药面3~5厘米为宜,第二煎水量可略少,高出药面1~2厘米左右即可。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药液总量控制在成人300~400毫升,儿童100~300毫升,分2次早晚服用。
煎煮时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文火。时间应根据药材成分及质地而定,治感冒的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性药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煎煮后应趁热滤过,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
中药宜饭后一小时服用。一般来讲,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或遵医嘱。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服中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