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荣
李阿姨因发热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均正常,唯独血小板计数低到21×109/升[正常值为(100~300)×109/升]。于是,来到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就诊。
医生询问李阿姨有没有出血不止、皮肤淤青等现象,平时服什么药物。李阿姨说都没有,平时身体挺好。医生开单让李阿姨复查血小板计数,不过特意写明,需要使用两种抗凝剂同时送检:一种是常规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另一种是枸橼酸钠抗凝剂。半个小时后结果出来,李阿姨的血小板计数,使用EDTA抗凝剂是20×109/升;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是147×109/升。
医生告诉李阿姨,她的血小板计数实际上是正常的,她这种情况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目前,医院普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使用的抗凝剂是EDTA,但有0.07%~0.20%的人,其血液与EDTA接触后,大约十几秒血小板就会发生聚集。当把装有这种血液标本的EDTA抗凝管放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分析仪就会错误地把这些发生凝集的血小板排除在血小板计数之外,从而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现象。
由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按照细胞大小进行血细胞计数的,聚集的血小板在体积上与白细胞相近,可能会被血液分析仪误当成白细胞计数,从而造成白细胞计数的假性增高,这被称之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EDTA不是唯一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因素,其他原因还有:采血不顺畅或反复抽血;抗凝管中注入的血容量过大,超过抗凝剂的负荷,标本可能会有凝集;正常人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而体积偏大的血小板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时,有可能被误认为是红细胞或白细胞而纳入其计数,使血小板计数结果降低;某些药物的影响,如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可引起药源性血小板计数减少、停药后一段时间可恢复正常;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等。
既然是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说明并不是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的血小板减少,是不需要治疗的。只是,如果未能被及早及时分辨,则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及患者带来困扰,如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延误手术等。在临床上,我们碰到过有患者手术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因急于手术,在没有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的情况下,就给予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不仅白用了那些药物,还延误了手术时机。
1.查看有没有相对应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无血小板减少相对应的出血倾向,局部采血后不易出血,且抽血后皮肤不出现紫癜和淤斑。
2.看看是不是其他疾病伴随的现象:肿瘤、自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及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的患者,常存在血小板假性减少,是疾病的一种伴随现象,出现于疾病开始或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另外,胆固醇高或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不容易解散,也可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
3.看看采血过程顺不顺利:多次穿刺采血、采血带绑扎时间过长等,均可引起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而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