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 谢翌
情感目标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将“情感”定位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成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总体框架。同时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及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1]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期望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已有的研究表明,语文学科中情感目标的研究多集中关注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而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角度去分析情感目标设计的相对较少。课程先于教学,从课程文本切入,了解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教师从更加整体上位的视角把握情感目标的定位,以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的培养。
对于情感目标,不仅应关注对知识和学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习活动得以形成的情感,情感与学习活动的目的目标相随。情感目标是一种内化的认知实践,[2]旨在关注学习者对社会、文化及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3]情感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从纵向上看,情感目标的层次包括:接受—反应—价值组织、评价与内化—外显表达。20世纪中期,布鲁姆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目标从低到高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观、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性格化”。[4]霍恩斯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信奉、举止”。[5]豪恩斯坦将情感目标置于教育体系中考量,将其分成输入(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学习过程(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展露个性);输出(有“素质”的人)。[6]有学者对情感目标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乐情度(接受、反应、兴趣、热爱),冶情度(感受、感动、感悟、感化),融情度(互动、互悦、互纳、互爱)。[7]YvetteSossi提出,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可以分为:接受、反应、重视、贯通、内化。[8]有学者将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分为“接受、顺应、确信、深化”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9]也有学者将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萌生、形成、保持、内化。[10]还有学者将情感目标置于核心素养背景下考量,认为科学领域课程的情感目标应与科学本质融合起来,以体现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自然观、科学的社会观和科学的价值观。[11]
从横向上看,情感目标可分为三类:[12]
一是道德感,具体指责任感、关爱感和荣誉感,包括对国家与集体、他人和自己等三个方面;二是理智感,具体指自信感、成就感和乐学感,也包含对国家与集体、他人和自己等三个方面;三是美感,具体指自然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等,包括“感知与欣赏、追求、创造”三个层次。
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有学者将情感目标分为三种: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包括萌生、形成、保持、内化四个阶段。[13]有学者从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加以分类分层。[14]还有学者从个人、自然、群体、文化等视角,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方面对语文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子分析。[15]综上,我们拟从横向、纵向等不同角度初步确立语文学科的情感目标分析框架,具体从五个领域(国家情感、社会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以及个体情感)出发;借鉴周家骥、严雯婧、贺丛蕾等学者的研究,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个具体维度来观照,以萌生、形成、保持、内化四个层次来建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目标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目标分析框架
语文学科情感目标的分析框架主要是根据五大领域(国家情感、社会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个体情感)、三个维度(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四个层次(萌生、形成、保持、内化)对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情感目标来进行归类分析,从课程文本的角度更好地分析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的结构、内容与特征,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及体现。(详见表1)
表1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目标分析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参照,也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表达。运用上述框架,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涉及国家领域,提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作铺垫;在社会领域,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文化领域,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与欣赏,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对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在自然领域,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爱护生命;在个体领域,要求学生发展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围绕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个维度来设计,指出学生应建立起真善美的道德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理智感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留心周围事物,增强习作的自信,学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美感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生动形象及语言的优美,在诵读课文中体验丰富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螺旋渐进的形式体现情感目标,并且与各个学段相互联系,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出发。首先,在识字与写字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喜爱;其次,由阅读激发爱国情感、社会情感、自然情感等,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吸收中华文化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求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再次,以写作为桥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学会倾听他人及表达自我感受;最后,以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为媒介发展合作精神,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逐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及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载体与细化。采用表1 作为分析工具,以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提炼课文中的主要情感,从五大领域、三个维度来分析情感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并进行分类归纳,可由此得出教材中情感目标的构造与特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共66篇选文,其中35篇为课文,18篇为识字篇,13篇为汉语拼音。内容以汉语拼音及识字为主,用朗朗上口的诗歌短文、浅显易懂的童话及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自然,初步感受自然美及生活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详见表2)
表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情感目标分析
由表2可知,在具体领域中,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主要从文化情感的角度出发,以识字篇与写字篇课文为主,培养学生接受祖国文字、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语言美;社会情感、自然情感、个体情感的分布较为均衡,主要体现为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生活美及自然美等情感。
在具体维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通过汉字及拼音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在具体层次中,以接受的层次为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了解与认识祖国汉字及拼音;对大自然有初步认识,学会留心观察生活;等等。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共57篇选文,其中49篇为课文,8篇为识字篇,相较于一年级教材,识字和拼音篇有所减少,文本内容相对增加。其中强调个体情感的文章较多,其次是关于社会情感的文章。(详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国家情感与自然情感领域,二年级教材强调学生对于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关于社会情感的课文占比24%,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及无私奉献,培养保持积极探索事物、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情感领域中识字、写字篇比一年级有所减少,增加了对中国文化学习的课文;在个体情感领域,主要围绕勇敢、努力勤劳,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也涉及亲情、友情以及宽容待人的题材。
表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情感目标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理智感主要从勤于思考、探索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课文相比一年级有所增加,而且开始培育学生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情感目标逐渐由接受向萌生的层次过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共64篇选文,其中热爱自然、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及求知欲的情感较多。随着年级的增加,情感目标的范畴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详见表4)
表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情感目标分析
由表4可知,国家情感主要体现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在社会情感领域以奉献精神、好奇探索精神为主;文化情感方面,主要选取历史传统文化的题材,培养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在自然领域,主要表达热爱自然的情感,但相较于二年级,出现了珍惜、保护自然与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在个体情感领域,主要针对学生的理智感及美感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学会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与一、二年级的教材相比,三年级对人文美的选材,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元素,如关爱、善良、同情等,使得教材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元。
三年级语文教材倾向于对学生形成层次培养,引导学生热爱及感悟生活,希望学生形成某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感悟以及对于事物的深层认知,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注重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培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初步体验情感的桥梁之一,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和道德意识。在激发学生积极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及人文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通过研究发现,人教版教材中情感目标的体现还存在一些缺失,选文角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情感目标的结构框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出发。从纵向来看,涉及国家情感、社会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以及个体情感五个维度;从横向来看,涉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个方面;从层次来说,分为萌生、形成、保持、内化,蕴含了语言文化、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欣赏自然等多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责任,期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符合一至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设计思路。首先,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主要倾向于对汉字情感的熏陶,从拼音及简单的汉字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祖国汉字的兴趣和体会生活的乐趣;其次,在二年级教材中,促进学生对汉字的进一步认知,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主动思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再次,在三年级教材中,发展探索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强调人文美和理智美。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文明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首先,在教材中也涉及团结友爱、爱国精神、责任感及奉献精神等,符合课程标准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要求;其次,教材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智慧,提高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等要求;再次,教材选取了有关探索创造精神以及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的文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思维、拓宽眼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符合课程标准培育学生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理智感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国家、社会、文化、自然及个体情感的分布较为均衡,但部分情感体现较少。根据总体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的初步情感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人际沟通、合作精神、劳动意识、实事求是、感恩等精神涉及的文章不多,文章更多偏向于对自然观察以及培育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等;第二,缺少多元化人情美的培养,比如涉及父母、亲人等题材较少;第三,教材中也较为缺乏对身边生活中人情的反映,没有充分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少选取普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选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四,缺少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考量教材的选取;第五,教材只从简单的写字识字的角度来设计,缺乏挖掘深层次汉字的意蕴,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理解汉字的热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在全国投入使用,相比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说,部编版教材情感目标更加体现了时代特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情感的培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还体现民族团结的教育,如一年级上册安插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画,包括引用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等课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还涉及法制教育,丰富了国家情感中的理智感。此外,其课后练习相比于人教版,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选题更加贴合生活,如每个单元之间的课文选材相互联系,相互串联;在整体语言的编写、插图等方面试图体现小学生的生活,强化生活意识,彰显个体情感;对于个体情感中的美感培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的板块,提倡加强亲子、同伴等的互动,更加注重多元化的人情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