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梅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磁共振成像;临床运用价值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发病率较高,属激素依赖性肿瘤,属于成年妇女妇科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50岁,绝经期前妇女20%~60%可发生子宫肌瘤[1]。同时临床表现与患者肌瘤发生部位、大小存在密切联系。早期病症无明显特异性,患者就诊率较低,在诊断方面存在较高的误诊率,病症发作情况下患者典型症状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过多可导致贫血。临床诊断常采用超声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均存在一定的争议,通过进一步探讨,提高诊断数据科学性[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子宫肌瘤微创术广泛开展,如目前比较热于选择的聚焦超声(海扶)治疗前,需详细了解子宫肌瘤大小、位置、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及评估尤为重要[3]。现为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磁共振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收集50例患者进行分析,有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5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分超声组和磁共振组,年龄在32~63岁之间,平均(48.42±4.27)岁,平均病程5月-10年间。临床症状多为下腹坠胀痛,月经紊乱、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及部分患者贫血。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②超声检查肿瘤大于2cm者、部分多发肌瘤超声分型困难及肌瘤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③患者意识清晰,能够正常的语言表达及交流;患者及其家属自愿进行,部分患者签订MRI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肌瘤合并宫腔感染②结合其他子宫相关病症导致激素异常患者;②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有精神行为异常及交流方面障碍者。
1.2检查方法超声所有患者均采用GE-LOGIQE9阴道超声诊断仪,设置超声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于阴道内进行纵向、横向等多切面探查。
MRI所有患者采用飞利浦-PHILIPSAchievable1.5T磁共振检查,术前患者饮水适度(过度充盈易产生运动性伪影)充盈膀胱。患者取仰卧位,磁共振扫描T1WI压脂冠、矢状位、轴位,以快速自旋回波检查,T2WI进行TSE序列检测,T2WI压脂冠、矢、轴位及DWI多序列扩散成像序列。扫描范围从患者耻骨联合下缘上至双侧髂骨翼顶部连线。其中,45例患者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Gd-DTPA0.1mmol/kg,注射速率2mml.s-1。扫描厚度3-7mm。子宫内无环[4]。
1.3观察指标
1.3.1阴道超声:由一名副高、一名中级及一名住院医师三人对患者检查,通过多切面仔细观察患者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子宫肌瘤的形态、大小、数目、位置、回声及分型等。
1.3.2磁共振成像:由一名副高及两名中级医师对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成像共同阅片后出具报告。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大小、子宫内膜、肌瘤形态、大小、位置、数目、信号及与周围组织关系。①子宫肌瘤在T1WI和T2WI一般均呈低信号,在T2WI信号更低,信号均匀或不均匀,边缘光整,境界清,增强扫描肌瘤信号与肌层类似。肌瘤伴有变性时,信号亦发生改变,肿瘤内囊变区呈T1WI低信號、T2WI高信号,囊变区无强化。②
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主要表现:1)肌壁间肌瘤:子宫体积增大及轮廓变形,呈分叶状增大。2)浆膜下肌瘤:向宫外突出的肿块,带蒂肿瘤在某层面与子宫分离3)黏膜下肌瘤:易致宫腔变形或消失③出血区的信号改变与出血时间及MR扫描序列相关,信号变化与颅内血肿基本一致。
1.3.3由数名妇科专业医师对患者的子宫肌瘤病理亚型进行区分,根据患者病理亚型分类可将患者肿瘤分为细胞型、退变型及普通型。
1.4统计学标准:二者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结果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及病理结果分别如下:
2.1.1超声组:单发子宫肌瘤18例,多发子宫肌瘤32例;肌壁间肌瘤44枚、浆膜下肌瘤29枚、黏膜下肌瘤12枚;病理亚型诊断中分别包含7例细胞型肿瘤、15例退变型肿瘤、19例普通型肿瘤。
2.1.2磁共振组:单发子宫肌瘤18例、多发肌瘤32例。肌壁间肌瘤46枚、浆膜下肌瘤31枚、黏膜下肌瘤15枚。对45例患者行磁共振增强,结果32例肌瘤包膜完整,边界清,信号均匀;18例包膜完整,边缘清,病灶局部见大小不等斑片状无强化区。肌瘤横径大小介于5mm-100mm间。病理亚型诊断中分别包含10例细胞型肿瘤、16例退变型肿瘤、21例普通型肿瘤。
2.2所有患者在相关检查中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磁共振组患者在子宫肌瘤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所有患者在子宫肌瘤分型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磁共振组患者的分型及数目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所有患者在子宫肌瘤病理亚型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磁共振组的病理亚型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见表3。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根据生长部位不同分为三型:①肌壁间肌瘤;②浆膜下肌瘤;③粘膜下肌瘤[5]。通常以药物或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无法作用于大范围的子宫肌瘤,并且对于小范围的肿瘤治疗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存在较高的复发性,难以根治,因此采用手术方式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前诊断及评估是治疗方案选择的有力依据。临床诊断中以超声及磁共振检查为主,超声因价廉、便捷为首选检查方法。但超声检查时,除施检医师的检查手法及经验有关外,多因肌瘤体积大,检查时肌瘤易与相近的脏器相互推移,影响超声诊断,从而降低诊断正确率,增大漏诊率[6]。磁共振检查具有组织分别率高、无辐射、无损伤、多序列及多方位成像,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结合带、宫腔结构、肌瘤的大小、位置、肌瘤数目及与盆腔组织其他脏器的关系,准确显示子宫肌瘤信号特点,定位精确,是诊断妇科肿瘤的重要手段两种检查对比,磁共振检查对肌瘤检出率及分型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组,磁共振对子宫肌瘤诊断很敏感,能发现小于10mm 病灶。二者联合检查,大大提高肌瘤诊断符合率。磁共振在子宫肌瘤成像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或局部隆起、边界清晰;平扫时肌瘤T1WI、T2WI 均呈低信号,T2WI 病灶信号、子宫肌层及宫腔黏液信号具有明显差异和特异性。多数肌瘤MRI 增强与肌层增强信号相仿或稍低,部分肌瘤动脉期迅速强化,延时期略降低。退变型肌瘤由于肿瘤的钙化、玻璃样变性、囊性变、黏液样变及脂肪变性等内部结构混杂,超声回声不均匀;MRI 表现为T2WI 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强化明显不均匀。含有脂肪成分的平滑肌瘤称脂肪平滑肌瘤,瘤内检出明显的脂肪成分,是诊断的关键征象。磁共振对肿瘤血液供给方面可见高信号显影,可见小血管断面,属于扩张供应血管。同时,黏膜下型和阔韧带肌瘤有时要与子宫内膜癌及盆腔内其他肿瘤相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子宫肌瘤T1WI和T2WI 信号均低,病灶境界清晰,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基本一致。磁共振检查也有不足,其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宫内节育环存留是禁忌及简便性不如超声[7]。
本文以50例96枚临床及影像等资料进行分析有结果:磁共振组子宫肌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组对子宫肌瘤分型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组的病理亚型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以此分析,将磁共振诊断作用于子宫肌瘤的诊断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病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常规超声对比,其子宫肌瘤检出率更高,且在对病症分型以及病理亚型的诊断准确率中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及科学性。
综上所述,磁共振检查在宫肌瘤诊断正确率、肌瘤分型、定位及数目评估正确率较高,临床数据准确性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