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控欲:当爱成为羁绊

2021-08-05 09:36武建芬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脐带母爱大象

武建芬

高控欲的表现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为《脐带》的动画片,时长约6分钟,寓意深刻,极具讽刺性。内容大概是这样:孩子出生后,医生正打算剪掉脐带,却被妈妈阻止了。后来,孩子一直被妈妈用脐带与自己连接在一起。这小小脐带对妈妈的用处可大了:孩子在乱涂乱画?用脐带拉回来!孩子在踩脏水?拉回来!和小狗玩?拉回来……但凡不在母亲的视线之中,孩子便会被脐带拉回母亲身边。转眼到了入学的年纪,孩子被同学们视作“异类”,妈妈便带着孩子摔门而去。孩子渐渐长大,他仍被脐带“看管”着,虽曾试图切断,但最终还是妥协于母亲。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中年到老年,从青丝到白发,不变的唯有始终联系着母子的“脐带”。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孤身一人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而故事的最后更具讽刺意味:来自另一世界的使者带走了他的母亲,剪断了母子间的脐带。儿子从睡梦中惊醒,情绪崩溃,茫然无措……

整个动画片传递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信息:父母的高控欲,是孩子生活的羁绊。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短片中的母亲因担心孩子会受到各种可能危险的伤害,所以,从孩子出生后,她就为其架构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安全墙”。可见,这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她爱的行为显然不当,而且还掺杂了很多“自私”的成分。这种毫无间隙的母爱,最初让年幼的孩子感到莫名的被保护感和“安全感”;慢慢地,当孩子试图寻找另外一种情感而被母亲强力阻断后,他便重新卷入令人无限“窒息”的母爱中;再后来,孩子逐渐适应了这种被母爱包围的获得感,演变成为一种惰性习惯,并麻木地把这种被卷入的母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直到有一天,“脐带”断离,母爱消失,孩子才终于发现,他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力量。

脐带,比喻母亲对孩子的隐性控制。当孩子长期处于习以为常的控制中,便会逐渐丧失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一步步走向虚弱无力的境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以爱为名,试图控制孩子的案例无处不在:有的要求孩子必须言听计从,经常对孩子说“你应该……你不能……”,有的则要求孩子每天做什么事情必须向自己汇报,事无巨细,无一不插手干预。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永远牵着一条长长的、肉眼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脐带”,让孩子无法走远,更无法奔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高控欲的原因

对孩子有高控欲的父母,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你是我生的,必须听我的!”“你吃我的、喝我的、花我的,就得听我的!”除了这种“不可辩驳”的“事实”常常让孩子哑口无言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父母产生高控欲。

原因1:不正确的“孩子观”

如上所述,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怎么养、怎么教、怎么长等,都与他人无关;有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基本信任,把孩子当作无知无能的生命体,不相信孩子具有自我调适和自我改善的能力。这样的“孩子观”,促使很多父母高估了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

原因2:“代际传递”效应

有些父母,自己在童年接受的教育方式是高控的,而这种教养方式恰恰又是“成功”的,那么,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复制”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传递到下一代,产生了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这就是童年早期的经历对人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原因3:“报复性”控制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对其“放养”式的养育很失败,而某些“圈养”式教育却很“成功”。因此,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当年“为何不对自己狠一点”,于是,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实施高控,主要是为了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原因4:焦虑心态加剧了父母的高控欲

很多父母对关键期、敏感期等概念存在误解,担心一不留神,孩子就会“错失”某些关键发展,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高控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被长期高控的孩子,往往会逐渐丧失努力抗争的力量,直到抗争的意识消失殆尽。一则故事《拴住大象的小绳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人从一头大象旁边路过,他突然停下脚步,原因是,他困惑于这头高高的大象居然被一条小绳子拴在那里,没有铁链,没有牢笼。很明显,大象可以在任何时间挣脱,而它却没有。他看见旁边有一个驯兽师,于是问,为什么动物们站在那里不逃跑。驯兽师说:“这些动物还很幼小的时候,我们用小绳子就能牢牢拴住它们,现在它们长大了,依然相信自己不能挣断小绳子,所以从未尝试过逃跑。”

就像这头大象一样,很多人从来不敢突破自己,就因为曾经被高控,努力挣扎过多次,失败过多次,最终丧失了挣脱的动力和意识。实际上,拴住大象的并不是绳子,而是它对自己有所限制的心。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D.Baumirind)根据家庭中关爱与控制的关系,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三种。事实证明,专制型家庭强调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給予少量的关爱和绝对的控制,会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这种教养方式不仅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也造成孩子善于说谎、性格懦弱及固执等心理影响。因此,长期遭受父母高控的孩子,会产生低自尊,丧失独立性,加剧依赖感,低自我概念,甚至缺乏自我意识。长期被高控的孩子,就如同木偶一样被人操纵,而父母就是那个木偶的提线人。同时,具有高控欲的父母自身也很疲惫,长期卷入恶性循环中,找不到退出机制,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也不免受到影响。

适度的控制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养育孩子方面,应把握适度控制的原则。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需要开展适度的、有原则的管束,需要温柔而坚定的坚持;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友习惯,父母可适度地对孩子的交友范围进行把关,适当地限制孩子不要与不良伙伴交往;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除了必要的陪伴外,还要坚持帮助孩子改正拖沓、不认真的习惯;为了克服孩子不礼貌、说谎话等不良行为,父母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及时予以控制和矫正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避免没有节制、“放羊”式的零控或低控,又要防止“圈养”式或“脐带”式的高控。本着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和实事求是等原则,开展适度控制,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这首诗出自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该诗富有哲理和智慧,主要谈论父母之道,倡导重新思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塑造思想。父母的主要职责不是干预和控制孩子,而是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爱不是占有,更不是被占有。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启发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每位父母需要记住一句话:越控制,越失控。

家长控制欲自检(仅供参考)

自检说明:以下共16题,每题打“√”得1分,打“×”得0分。0~4分:对孩子控制较少,倾向于低控;5~10分:对孩子控制适中;11~16分:对孩子存在高控倾向。

1.孩子每天必须向你汇报其行为动态,并且得到你的允许才可行动。

2.你曾经因孩子“不听话”动手打过孩子或有过言辞激烈的批评。

3.你曾指责孩子的行为或想法过于幼稚。

4.你会直接帮孩子选择好每天要穿的衣服。

5.在孩子向你寻求帮助时,你会直接帮他完成。

6.你经常否定孩子的想法。

7.当孩子睡不着时,你会要求孩子必须安静躺下。

8.你会要求孩子每天吃喝够定量的食物和水。

9.你会干预孩子和谁玩、玩什么、怎么玩等。

10.你会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

11.你会帮孩子选择你认为有益的兴趣或爱好。

12.当孩子不在你身边时,你会感到焦虑、担心。

13.当孩子的意愿与自己不一致时,你会感到愤怒。

14.你会特别关注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的细节问题。

15.你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孩子。

16.你不允许孩子对某些人或某些事有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欢
脐带母爱大象
阅读母爱这本书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走开!脐带绕颈5大谣言
母爱的另一面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脐带绕颈会否致命
大象
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