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难下定论。我们都想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孩子,但是答案就一定在我和嘎妈之间吗?
小嘎5岁半,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给他报了英语兴趣班。但我和嘎妈在辅导小嘎课后练习时经常意见相左,引发争论。
一次英语练习中,要求小嘎用红色的笔圈出hard(硬的)物体,用绿色的笔圈出soft(软的)物体。小嘎用绿色的笔陆续圈出了枕头、沙发、毛线团等软的物体,但当他准备把书本也圈成绿色时,我及时制止了他——在我的认知里,书本应该是硬的,可小嘎怎么会认为它是软的呢?我拿出一本书递给他:“你摸摸看,书本是硬的,还是软的?”我得意地看着他,等着他改口,不料小嘎却振振有词地说:“爸爸,书可以翻动,还可以卷起来,当然是软的。”我想了想,覺得小嘎说的有道理,便点头认可了。
5分钟后,听力中又出现了这句“The book is hard(书是硬的)”。这次,嘎妈介入了,她在旁边暗示小嘎,前面做的题目是否要改正。小嘎在妈妈的提醒下反应了过来,准备将之前圈书本的绿色改为红色。这时,我生气地阻止了小嘎,并用严厉的语气质问他:“为什么要改?难道你现在觉得书不是软的了吗?”小嘎愣住了,呆若木鸡地杵在那里,嘎妈也莫名其妙地看着我。
由此开始,关于是否更改答案,我与嘎妈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辩论。在各执己见的情况下,我和嘎妈选择询问小嘎的意见:“小嘎,不要管我们的想法,你现在觉得书是硬的还是软的?”
小嘎想了想说:“我觉得是软的,因为它可以这样翻来翻去。”一边说,还一边拿起书,麻利地翻动着。
最后,这件事以小嘎的判断为定论,但是我和嘎妈的意见分歧还是很值得深思的,我们的初衷都是善意的,但是各有立场。
嘎妈的观点很明确:第一,在明知道答案与正解不符的情况下,不去改正会丢失分数。第二,在老师批改出错误后,孩子是否要订正。如果不订正是否会给老师留下负面印象,影响孩子之后的受教育情况。
我给出的理由是:软和硬是相对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孩子的选择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应该支持。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孩子的质疑精神,而不是结果。如果孩子的想法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反而是不可取的。
孰是孰非,难下定论。我们都想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孩子,但是答案就一定在我和嘎妈之间吗?也许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我认为这个“智”指智慧,是指能否独立分辨对错,分辨善恶,分辨美丑的心智。孩子成长中,要有勇于否定原有认知,勇于挑战新领域的精神。作为家长,相信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