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课程中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2021-08-05 02:48王诗媛李海革
速读·下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现状

王诗媛 李海革

◆摘  要: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舞蹈教育也受到了重视,课程与教学是构成舞蹈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舞蹈课程建设与舞蹈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舞蹈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舞蹈发展演变至今日花样繁多,种类丰富而作者认为传统的民间非遗舞蹈极具历史色彩,人文色彩,传统民间非遗舞蹈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把非遗舞蹈融进教学课程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本文简单介绍高校舞蹈教育现状,最后以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及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舞蹈;传统文化;非遗舞蹈,传承;发展;现状

一、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现状

新时代教育发展下,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舞蹈教育也是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除舞蹈专业技术院校之外各大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也都设置舞蹈教育课程,用来开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扩大招收艺术类学生,聘用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尽管这样高校舞蹈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不完善

科技时代的进步,促使教学模式的增加,学校开设舞蹈课程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教师;教室;课本;道具。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教学设备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舞蹈教室简陋,地板潮空,没有把杆等等,这对于学生去练习舞蹈技巧动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教学课本都参考北京地区院校和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内容,导致在舞蹈教学中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本校地方特色,同时学生也接受课本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应该从学生自身能力出发,编写合适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地方特色舞蹈课程教学,让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特色舞蹈。

(三)教学理论的缺乏

舞蹈作为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所以说舞蹈正因为有了文化特征才有它的意义,才能传递出作品的内涵。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不仅要有高超的舞蹈技能基础,还应该具备领悟舞蹈作品中动作人物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真正的做到人舞合一,这样才能演绎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向观众传达形象姿态的塑造,更要传达出精神层面。目前很多高校较偏向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理论方面的培养,学生只知道作品的动作剧情,却对其动作含义由来一概不知,一味的复制形态,空有其“形”内在的神韵没有把握。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舞蹈生想到的代名词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故而在理论方面上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非遗舞蹈进课堂的相互作用

(一)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们馈赠与子孙后代的丰厚财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也是我们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将非遗引进课堂创建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背后的传统文化。(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去接触认识一些传统稀奇的事物,新事物更容易激发学生大脑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学生学习非遗文化加大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度,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从而激发爱国精神。(四)非遗舞蹈课程促进非遗传承;中国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支撑着中华民族长久立足與世界之林的根,如果根系发达中华民族必然长盛不衰,如果根系衰败,中华民族将会失去她作为“中华”的意义。所以我们在高校开设非遗课堂也是再延续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

三、非遗舞蹈问题改进措施

(一)增加非遗舞蹈课程

学生是非遗舞蹈学习的主体,因而教师在进行非遗舞蹈教学时要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需求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也可以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或者设置必修课,使学生主动去进行非遗舞蹈内容研究,课程内容要突出非遗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对非遗舞蹈的拓展性认识。

(二)创新改善教学方法

要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舞蹈教学的融合,教学的方法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地选择高效的教学方式,不能只重视非遗舞蹈动作技术,也要重视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一些新媒体技术结合教学。保证教学有层次性,多样性。

(三)丰富教材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首先,我们非遗舞蹈教材要做到时间和理论相结合,并且有效的融合当前的非遗发展形式,在创编非遗教材时要保证舞蹈的真实性,不能是空想的或者自己乱编的动作,认真提炼非遗舞蹈中的核心元素。

四、结语

古语有云;变则通,不变则亡。我们在对待非遗舞蹈传承与保护上,就必须创新,但创新必须要保留住民族区域非遗舞蹈的精髓,又要紧跟时代脉络。总而言之要站在当下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回顾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要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去审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不丢原有的基本形态,基本动律基本原则上,再去进行大胆的尝试包装。

参考文献

[1]刘浩.非遗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生活,2014.

[2]高晓彤.以岭南民族舞蹈为例论述“一带一路”视野下的“非遗”舞蹈发展[J].大众文艺,2019(10):136-137.

作者简介

王诗媛(1998.06—),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现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