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涵

2021-08-05 05:27代修凡
速读·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巴赫金耶夫斯基陀思

代修凡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文本分析后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对小说的创作加以概括,涉及“多语体”“杂语类”“多声部”等概念,注重强调“复调型矛盾体”和“独白型统一体”的根本对立性。作者的话和第一章是对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介绍和评论界的相关阐述,主要陈述学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各学者观点的偏颇和不足,在不断的批判中,寻求最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理念的真实,便一步步做到了正确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本篇读书报告将从三个角度阐释本人读书的思考、心得与体会。

一、独立自由的“他人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作者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阿斯科尔多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达到惊人的内在独立性。他们在思想观点上自成权威,孑然独立,不是作者统一意识下的奴隶,是“普罗米修斯”般的自由人,能够与创作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作者的意见,甚至能反抗他的意见。菲兹杰拉德曾说:“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等智慧的标志。”多声部能在作者的脑中同时论辩,进行最激烈的纷争,在自我感知中脱离偏执,无疑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从这一角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拥有大智慧者。

若想达到这一点,必然要克服自己伦理上的唯我主义,孤僻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如卢那察尔斯基进行历史成因分析所得出的总结性结论(巴赫金肯定了这一系列观点的深刻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中,不同声音所以具有令读者惊讶的那种空前的自由,恰恰是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所唤出的灵魂实际上只掌握着有限的权利……”。作者之我在艺术手段下走向虚无。

作品中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不只服从于性格刻画和情节展开的实际功能,也绝非作者主观观点立场的化身,而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他是他本人”以其特有的个体的方式观察和解释世界。可是学界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将这些人物和思想拼接组合到一个同一世界观支配的独白体系框架之中,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被弱化,巴赫金恰恰拯救了这一点,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至臻的宝藏如探囊取物一般呈现在我们面前——创造一个复调的世界,突破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态度解决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的独特之处。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成长土壤

考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是资本主义精神最纯粹最真实的表现。诚然,资本主义时代是复调小说最适宜的土壤,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小说多元化多声部的性质。“现实物质条件使他们能够相互接近,相互渗透,资本主义消除了这些世界的隔绝状态,把不同的世界聚拢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他们之间曾是视而不见的共处,在意识形态上是心安理得而又十分自信的相互轻视。”这就凸显了现代性的问题,更印证了百家争鸣的状态无法囊括在某一个自信而冷静的审视者的独白型意识中的现实问题。而现代性又不可避免地带给人性信仰恐慌、精神迷狂和道德焦虑,可以理解卢那察尔斯基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置于时代中的论述:“不,作为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算不上一个主人,他的个性的解体,他的个性的分裂,他想相信的东西却不能给他真正的信仰,他想否定的东西却经常使他狐疑不决——这一切使得他主观上适宜于做一个充满痛苦而又不可缺少的喉舌,来表现自己时代的不安。”巴赫金对于卢那察尔斯基的否定因素在于复调理论不应该仅局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分析中,强调肯定他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永恒的艺术价值。

在传承性方面,巴赫金对于巴尔扎克的复调因素并没有十足的赞赏,反而批判的成分较大。“无力改变自己的主人公客体性质和自己艺术世界的独白性和完整性”直接给巴尔扎克在复调小说领域判了死刑。但是我认为巴尔扎克可以称得上复调小说理论的前辈,从他过往的创作经历中足以体现,即便是小说中出场开门只说几句话的人物,在巴尔扎克的脑海里也是拥有一生的,以个人身份地位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个体。这是我对于巴赫金略有怀疑的地方,从对于其他学者观点的批评中也可以看出其近乎苛刻的笔触。

三、互不融合的论争对峙局面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角度而言,小说从不是按辩证发展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精神,最终并没有走向一个哲理整体,而是互不融合的心灵进行交往,众多平等意识的对峙,他们互不妥协,同时共存。

“他只善于从同时共处这一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世界。不过这一特点自然应反映到他抽象的世界观上,我们在他的世界观中,同样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维中看不到渊源因果方面的范畴。” “陀思妥耶夫斯基酷爱人物众多的场面,希望在一时一地汇集起最多的人物和主题……也就是说在一瞬间集中尽可能多样性质的事物。” 遵循共时性研究的范畴,同时可以看到巴赫金另一个核心概念“狂欢化”的影子。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热衷于对唯一真理的探寻,如他所说:“爱生活要甚于爱生活的意义”我认为这和他的创作形式和不谋而合的,充分体现其独特的价值观。

在千篇一律的事物中,他却能看到众多而且丰富多彩的事物;别人只能看到一种品格的地方,他却从中揭示另一种相反品格的存在。如巴赫金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是纷繁多样的精神现象通过艺术组织而同时共存与相互作用,但不是统一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全文令最為我惊叹的总结性语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打算把人生的种种课题,交给这些各具特色,为欲念所苦恼、燃烧着狂热之火的许多声音去讨论,自己却好像只是出席旁听这类牵动神经的论争,怀着好奇心看这一切如何收场,事情往何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事实确乎如此。

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帮助人们首次发现和看到特定的内容,以启发后辈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开拓了别具一格、极有特色的复调小说理论。

猜你喜欢
巴赫金耶夫斯基陀思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