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爷们儿黄伟:三年两救患癌女子

2021-08-05 09:48雯慧
妇女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配型捐献者骨髓

雯慧

他们素不相识,他却两次为她捐献救命因子——

看着病友因妹妹悔捐而遗憾离世,她很受打击:人家亲姐妹尚且临时变卦,我和捐者非亲非故……

胡磊1980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大学毕业后入职阿里巴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胡磊在一次单位例行体检中发现肺部积水和心包积液。她感到既惊讶又不解:自己平常很注意锻炼身体,每天走路上下班,很少乘电梯,经常走步梯上下楼,身体怎么会出问题呢?

为了确诊,胡磊辗转几家医院做检查,最终被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而且已到晚期,唯一的生路是移植造血干细胞。

胡磊不敢想象,作为独生女儿,她不在了,年迈的父母谁来照料。她一时愁肠百结,咬紧牙关暗暗发誓:“不,我还年轻,我要活下去!”

主治医生告诉她,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能与她的骨髓成功配型的人。这个概率很低,但有一线希望,值得一试。于是,胡磊急忙向中华骨髓库提交了资料。

非常幸运的是,仅一周之后,中华骨髓库就为胡磊找到了与她的配型全相合的骨髓提供者——黄伟。胡磊欣喜万分,有了重生的希望。

然而,等待移植期间,同病房发生的一件事让胡磊忐忑、焦躁、恐惧。临床一位病友阿姨,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受捐,捐献者是她的亲妹妹。可实施移植的前一天,捐献者和家人怕捐骨髓影响健康,不顾医生再三劝说,反悔了。

胡磊眼睁睁看着那位病友的状况一天天恶化,最终遗憾离世。她很受打击:人家亲姐妹尚且临时变卦,我和捐者非亲非故……她不敢往下想了,徒然盯着天花板发呆:人家就算不捐,也不能怪人家,毕竟人家没有义务一定要救我。她只能祈禱自己的配型者信守承诺,如约出现。

面对“是否愿意继续完成捐献”的询问,他异常兴奋:“当然愿意呀!”需要第二次捐献时,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建议他考虑考虑,他当场回答:“我不需要任何考虑,救人肯定要救到底!”

与胡磊配型成功的捐献者黄伟是河南商丘人,性情直爽、快人快语,是个挺为他人着想的热心肠。

黄伟坚持冬泳多年,看到身边时有溺水事故发生,他于2008年发起成立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并担任队长。

2013年2月的一天,黄伟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女医生给一个患白血病的6岁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让女孩获得新生,他深受感动。当时还对具体捐献程序和捐献条件全然不了解的他,当即决定做一名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而且认定“那么瘦弱的女医生能捐,我一定也能”。

黄伟立即找医生了解申报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流程,一听医生的介绍他就急了:志愿者的年龄限制是18~45岁,当时他已经43岁。时不我待,当年6月,黄伟就和水上义务救援队里14个符合条件的队友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了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4年5月末的一天,黄伟接到商丘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已经有一位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工作人员再三询问他是否愿意完成捐献,他异常兴奋地说:“当然愿意呀!我志愿加入,就是为了捐献,眼看着年龄一天天接近上限,正着急呢!”

得知黄伟要捐献骨髓,家人担心地提醒他慎重,说人到中年,临近45岁是疾病高发期,“医生都提倡保养身体,你倒好,还把骨髓往外捐”。他理解家人的担心,但更牵挂远方那位苦苦期待的受捐者。

在医院,医生肯定地告诉黄伟,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人体无害,医生绝不会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体为代价去挽救一名癌症患者。医生的这番话彻底打消了黄伟的顾虑,他义无反顾地躺在手术床上,给素未谋面的胡磊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胡磊回忆自己第一次接受捐髓时的情景,主治医生来到她的移植仓说:“你放心,捐献的骨髓已经来了,大概晚上10点给你回输。”那是2014年9月6日,也是胡磊进入移植仓的第17天,晚上10时许,黄伟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流进了她的身体。

胡磊说:“那一刻,我瞬间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我重生啦!突然觉得自己这辈子特别幸运,人家一辈子过一世,我这一辈子要过两世。”

胡磊的父亲通过中华骨髓库向黄伟递交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恩人慷慨相助,挽救了他们一家三口。

黄伟接到感谢信却平静地对别人说:“我也是一个父亲,特别理解孩子患病时父母的心情,很多父母恨不能躺在病床上替子女生病。捐髓表面上挽救的是一条生命,其实挽救的是一个家庭,这种情况换了谁都会挺身而出,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情况,跨不出这一步。”

回到商丘后,黄伟依旧活跃在水上救援一线,同时呼吁成立一个专门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的服务队,首先是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其次是提供咨询,为那些准备捐献的人做思想工作,减少悔捐现象;最后,他还积极统筹资源,筹集资金,帮助有困难的捐献者和受捐者。

至今服务队已经运转6年多,黄伟在商丘招募了3000多名志愿者。他的善举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和亲人。2016年,黄伟的女儿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采集了血样。他的两个姐姐以及外甥都参与了志愿活动。在黄伟的带动下,现在商丘水上义务救援队已有20多名队员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像黄伟一样用生命践行大爱。

重生的胡磊,踏上了跌跌撞撞的康复之路,她更加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去背包旅行,去做义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同时尽力给社会创造价值。

然而,病魔并未因为胡磊的坚强而放过她。在2016年的一次复查中,她的左腿膝盖下方发现有阴影,疾病疑似复发。

2016年3月21日,正在组织招募志愿者工作的黄伟发了条朋友圈,此时商丘已经有了19名捐献者,黄伟开玩笑地问:“谁会是第20位捐献者呢?”结果下午4点,商丘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他就是第20位捐献者,受捐人是他2014年救过的女孩,如今病情复发了。工作人员对他说:“这种为同一个人两次捐献救命因子的案例不多见,你可以考虑考虑,听听家人的意见,过两天再给我们回复。”黄伟当即告诉对方:“我不需要任何考虑,救人肯定要救到底!”

然而,第二次捐献很不顺利。黄伟体检没有达标,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尿酸等指标都偏高。但黄伟捐献的决心没有改变,请求医生给他一个月时间:“我要通过锻炼,保证以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

黄伟说到做到,立即开启了高强度锻炼模式:每天练暴走,从5公里、6公里、7公里,一点一点提升到10公里,最长的一次一天暴走15公里;每天坚持游泳,每次不少于两公里。饮食方面,黄伟不再吃面、猪肉,主要吃素菜,肉类只吃一点牛肉和鱼肉。一个月后,他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重新向骨髓库提出申请。

直到捐献前的那一天,黄伟一直保持着高强度锻炼,总共坚持了60多天,暴走700多公里,游泳120多公里,体重下降9.5公斤。2016年5月26日,他顺利完成了捐献。

令人欣慰的是,移植后胡磊的各项指标好得出人意料,让医生都感到惊讶。胡磊与黄伟的血液配型不仅全相合,相比第一次受捐时,此次胡磊的排异反应很轻微,造血干细胞在她体内“扎根”的速度超乎想象。

“你就是老天特地派来拯救我的天使吧!”胡磊不止一次在心中暗暗询问救她的人,而且非常想当面见见让自己两次重生的大恩人。她甚至酝酿了好几种感谢恩人的方式,但咋想都觉得不足以表达她深深的感激。

重生后她决定让爱传递,登记了遗体捐献。她激动地说:“捐献者是我的榜样,他的爱心激励我为自己也为了他人好好活下去。”

造血干细胞捐献采取“双盲”原则,只通过红十字会联系对接,捐献者和受捐者完全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一个陌生人,愿意两次出手相救,胡磊始终忘不掉这份恩情,每年都给中华骨髓库提交申请,希望能向这位两次挽救她生命的无私捐献者当面致谢。但红十字会严守相关规定,一直未能满足胡磊的心愿。

见不到恩人,胡磊决定让爱传递。虽然她尚在恢复期,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就去做公益。她还登记了遗体捐献,希望为医学事业做贡献。她说:“捐献者是我的榜样,他的爱心激励我为自己也为了他人好好活下去。”

2020年下半年,中华骨髓库捐献突破1万例,也将迎来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有关方面决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宣传活动,邀请黄伟参加。活动前两天,工作人员还告诉他说有惊喜。

黄伟猜测可能会和受捐者见面。他用心准备了礼物,一件志愿者马甲和一只杯子,寓意一辈子从事志愿事业,让爱传递。

2020年9月15日,在中华骨髓库精心安排下,作为受邀嘉宾的胡磊与恩人在活动现场见面了。当远远地看见黄伟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她走来时,她泪流满面,激动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泣不成声地一再向黄伟深深鞠躬,并真诚地献上攒存了6年的感恩词:“谢谢您,救了我!”

黄伟扶住她的双臂,也热泪盈眶。活动主持人激动地宣布:“两次成功捐献案例非常少,河南有6例,全国不超过100例,这样的见面真是弥足珍贵!”

胡磊当场送给黄伟一支钢笔,请他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写出来,她也将从受捐者角度写下自己的故事。她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骨髓捐献,一起让爱传递。

2021年3月,历经重重磨难而愈加坚强的胡磊辞职回到武汉父母身边,一边养病一边创业。胡磊想用自己在电商行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偏远地区农民解决绿色农产品销售难题。閑暇时她依然像黄伟一样坚持做公益,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如今胡磊和黄伟成了胜似亲人的“半路兄妹”,两人不时通过网络联系,互相鼓励,并约定:有机会,再相见。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配型捐献者骨髓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丢表
最后一个夜晚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权益保护研究
11岁男孩 增肥救父
舒适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
裸露
敲骨吸髓,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