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关于《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考

2021-08-05 20:22杨丽蔡宇张荣华
速读·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课程思政

杨丽 蔡宇 张荣华

◆摘  要:《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中医药专业教学的启蒙课程,本课程思政教学内涵丰富。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学素材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弘扬新时代医德、领悟中医理论精髓和重塑中医药自信三个方面进行了思政教学内涵的挖掘和思考,为《中医学基础》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政素材。

◆Abstract:The 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a basic and required professional course of TCM and its related majors, as an enlightening course, it has rich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CM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his context,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think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carrying forward medical ethics in the new era,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TCM theory and reshaping the confidence of TCM, so as to provide more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of "Fundamen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關键词: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新冠疫情

◆Key words:Fundamentals of TC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vid-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出各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也是中医药专业教学的启蒙课程,如何发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广泛运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当前中医药专业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引入《中医学基础》教学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而《中医学基础》主要通过介绍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基本原则,使学生们能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今后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课程内涵丰富,以中医的独特视角,阐释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理、病理、诊疗以及养生的认识,其中不乏饱含古代中国人智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未病”“大医精诚”等超前理念,渗透出古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态观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有些依然适用于今人。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提炼,将这些思想精华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融入到《中医学基础》教学之中去,在帮助学生形成中医思维方式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

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学基础》教学

1.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史的呈现

中医的发展史就是我们国家的进步史,体现着人定胜天、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中医学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脉络进行详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医史主要在绪论中以时间为维度呈现,讲述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沿革,如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刻板的讲述知识点,难以让学生对中医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在其中融入一些小故事,让古代医家以鲜活的面貌浮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体味历代医家的医学思想、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形成自身健全的人格。

如讲到东汉“医圣”张仲景时,若空洞的讲述他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书中有多少方剂,学生很难留下印象,对中医也很难产生共情。但是如果以他所处的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病死无数这一历史背景展开,并结合其《伤寒杂病论》序中“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描述,首先向学生呈现当时伤寒疫病的严重程度;然后再介绍时任长沙太守的他,每个月仍会留出固定时间,将诊疗地点设于官府大堂之上,给老百姓诊病施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且将毕生经验整理成《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传世,书中方药处方精妙、疗效显著,被后世尊为经方。如此学生们就能融入故事之中,既掌握了知识点,也感受了“医圣”张仲景的医者仁心。

而讲到唐代“药王”孙思邈时,除了介绍他的《千金方》外,还需着重介绍他是第一位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医德的医家,其所著《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充分反应了在他心中,金钱、地位、权势,全都比不上“济世活人”,而这种“大医精诚”的精神也在不断鞭策着后世医家。

可见,中医史中处处蕴藏着思政元素,只要细心挖掘,充分展现,中医历史的课堂必将变得生动而富含温度。

2.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理论的熏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预防、治则与治法,每一部分中都有很多知识点,而每一知识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和思维情感、天人合一、生态环保等内容,要认真研究、总结、提炼,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于课程教学之中。

比如阴阳学说是以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解释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内涵、特征、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解释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这两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医学,则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五行生克制化”等,在讲述上述内容时,除了启发学生以“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外,还可以进行内涵延伸,启发他们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正确认识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界万物、社会生态、历史沿革乃至人生顺逆等问题,在体悟古人的哲学智慧的同时,丰富个人的人生阅历。

3.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之美的彰显

中医教学,除了让学生学到中医基础知识外,更应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中医的价值,欣赏到中医的内涵美。

中医理论体现了和谐统一之美,不管是阴阳五行还是藏象经络等,无不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功能活动的和谐统一,其内涵丰厚、意蕴深远;中医辨证体现了周全灵活之美,无论是气血津液辨证还是脏腑辨证等,均以整体观念作为根基,衍生出灵活多样的辨证方法,使医者透过复杂的临床症状,抽丝剥茧、寻根索源、找到病机;中药体现了包罗万象之美,在中医人眼中,飞禽走兽、花鸟虫草,皆有灵性,俱可入药,于是就有了性格各异、各怀绝技的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等;而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组方之妙用,方剂则体现了中医智慧之美,在辨证论治的纲领之下,中医遣方用药灵活多变,讲求君臣佐使、刚柔并用、升降互济、寒热平调等,一首方剂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布局井然有序、细密谨严,用之祛病疗疾,疗效卓然。

总之,《中医学基础》是一门融汇了医学、历史、人文、哲学等内涵的医学课程。因此,我们在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将中医学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呈现出来,让同学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哲学智慧和人文情怀,将这门理论课转变成一门富含底蕴和温度的医学课堂。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思考

2020年庚子年将至,华夏大地上爆发了一种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大疫情,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国多个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人民响应号召主动居家隔离,各省先后派出三十一个医疗队、将近四万两千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经过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然而武汉和湖北人民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灾难发生后,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并将这些思考、感动和领悟转化成《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思政素材。

1.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自古医者即以“悬壶济世”作为行医之准则,非常强调医德医风,其中不乏拯救苍生的“大医”,如东汉张仲景和唐代孙思邈,老百姓尊他们为“医圣”“药王”,世代传颂。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病毒在武汉突然爆发,新时代最可爱的医务工作者,面对未知的凶险病毒,本着“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从医初衷,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全国各地四万余名医护人员,为了挽救武汉人民的生命,分批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在全国人民居家隔离防御病毒的时候,是他们这些最美逆行者,为我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堡垒,护佑人民的安康。这场灾难让我们更加庆幸和感恩今天的中国拥有一批又一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大医”,也让我们认识到,疫病当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而是因为有那么一群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大爱无疆,为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而这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鲜活素材,教育中医药学子,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医者的终极目标,这样的教育比空洞的宣教效果要强上百倍。

2.领悟精髓,守正创新

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理念的优越性。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内部均构成整体,这一理念融合了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精髓,认为人类活動需要以自然规律作为法度,不可过度破坏自然,而应保护自然、顺应天时、顺势而为,否者会导致自然界平衡被打破,引发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这一观念无疑仍适用于现代。此外,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将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中医着眼于疫病发病的病因和病机,通过内服中药、辅以中医外治法进行人体的整体调理,以调动人体的自我免疫力,防御和抵抗病毒侵袭,以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在本次疫情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均认为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病因涉及毒、燥、湿、寒诸因素,治疗需遵循仲景的六经辨证论治,随证施治。中医专家对新冠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其中临床治疗期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复期治疗,每个阶段均有具体的辨证分型和通用方推荐。如此丰富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魅力。大疫出良药,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在西医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人及时出征,不断修订中医诊疗方案,在抗击疫病的前线与疫邪斗智斗勇。经过两个多月的临床实践,中医人又向全社会贡献出“三药三方”,即三个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三个中药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这些方药均已通过临床筛选、具有实效,其中“清肺排毒汤”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且列入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中,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经临床使用其有效率达90%以上。

总结中医药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包括有效治愈轻症,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这些均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此次抗疫战斗中的实际效果和体现,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强调人在未病时需要主动防御,防止邪气侵袭;若在已病后需积极干预,防止病情加重;即便机体处于恢复期,也需积极调理,防止病情反复、促进机体康复。这种主动防御的防疫理念,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借鉴。

3.提高自信,服务全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不断与各种疫病进行抗争。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另据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玉兴教授2003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中国共发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场。而在与这些瘟疫的斗争过程中,中医药从未缺席。回溯中医史就像是一部鲜活的防疫史,先贤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疫病的防治经验,并有诸多经典著作传于后世,其中不乏疫病防治专著,如寒疫之《伤寒杂病论》、温疫之《瘟疫论》、杂疫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而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也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

然而近百年来,中医药因为所谓的“理论晦涩”,临床遣方用药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过于个性化治疗,以及临床很难实现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而被冠以“不科学性”的帽子,备受质疑。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其实是按照西药研发思路而设计,强调标准化。而中医治病是将辨证与辨病相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此外,遣方用药时还需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强调个性化。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了解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求同存异,尊重不同医学的价值和贡献,绝不能“以西律中”“妄自菲薄”,而应该尽快建立中医药自身评价标准,重塑中医药自信。

当然疗效是评价中医药的 “金标准”。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院士为代表的现代中医药人,带领中医工作者与西医同仁们一起,逆行赴汉,共同抗疫。在这次战疫中,中医药用确切的疗效做出了贡献。据2020年3月23日国务院召开的首次以中医药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表明,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且凡是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都相对较低。这些数据无疑是对中医药抗疫效果和成绩的肯定。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效手段,再一次为中华民族抗击疫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空前大爆发,海外抗疫形势严峻。我国在自身防护物质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支援了海外多个友好国家,包括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日韩等,其中除了防护物质外,还包括大批中药。这些事例不断鼓舞和振奋着我们的中医药自信。中医药凭借其肯定的疗效,必将在全球抗疫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医药走向海外、服务全球医疗健康的重要契机。

四、结语

经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感动了无数国人,让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场洗礼;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灵活运用,让中医理论精髓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升华;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突出作用,让中华民族的中医药自信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均为《中医学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政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温度和厚度,实现了课程育人。我们坚信在新一代的中医药人的不断努力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必定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33(7):10-12.

作者简介

杨丽(1979—),女,汉族,河南唐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中药与干细胞骨向分化研究、中西醫结合防治老年病。

通讯作者:张荣华(196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防治老年疾病的中药研究、中药药理学及现代中药研究、生物信号系统与药物干预研究。

项目来源:2018年度暨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17);暨南大学第十八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6089);暨南大学2021年度滚动资助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1007)。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课程思政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