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朱安祥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年至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一幅油画作品。
1804年12月2日,法国巴黎的清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在巴黎圣母院外却处处洋溢着一片欢腾的气氛。
此时,巴黎圣母院外约有围观者5000余人,他们从凌晨就开始排队守着自己的位置,只為一睹拿破仑加冕的风采。加冕仪式于9点正式开始,最先到来的是教皇方队。他们从杜乐丽宫缓缓驶来,其中为首的主教高举金色的十字架,引领队伍进入巴黎圣母院。拿破仑·波拿巴的队伍姗姗来迟,此时的拿破仑身穿金色刺绣长袍,钮扣全是钻石做成,一闪一闪的发着光。在进入巴黎圣母院之前,他又披上了一件深红色天鹅绒外套,天鹅绒上绣满了金色的蜜蜂,源自墨洛温王朝的蜜蜂符号代替了波旁王朝的鸢尾花符号。在仪式中,拿破仑大胆地从教皇手中夺过模仿查理大帝样式制作的新皇冠为自己加冕,这使他成为千年来法兰西第一个拥有皇帝头衔的人。随后高高在上的拿破仑又亲自为皇后约瑟芬加冕。
得意的拿破仑将自己比作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凯撒大帝,尽管他已经拥有了绝对权力,但还是决定花费巨资,精心举办一个欢庆仪式以向民众彰显实力。欢庆仪式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拿破仑发行了一系列借由罗马文化暗示着他登基正当性的纪念章。这种银质纪念章体型较小,模仿了古罗马共和时期奎纳里银币的基本样式,因此被称之为“奎纳里”纪念章。这类“奎纳里”纪念章并未按照传统方式分发给臣民,而是由穿着罗马式服装的传令官于庆典中在巴黎的主要场所抛撒给欢庆的民众。
拿破仑加冕奎纳里纪念章重约1.3克,直径约1.4l厘米。正面为戴桂冠的拿破仑头像,这种月桂叶冠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的凯撒钱币上,在奥古斯都时代成为皇帝头像的标配,卡拉卡拉货币改革前,凡是硬币上的皇帝都会佩戴月桂冠。同时,拿破仑的发型和眼神都精准地模仿了古罗马奥古斯都在钱币上的风格。两侧铭文为“NAPOLEON EMPEREUR”,译为“拿破仑皇帝”。下方有两个人名缩写,上方的“DEN”为拿破仑的艺术顾问维凡特·德农,下方的“JEUFF”则指的是雕模师杰弗里,他是当时著名的宝石微雕大师和雕模师。
该章背面的图案非常复杂,中上部为身着加冕礼服的拿破仑,他手持象征法兰西第一帝国皇权的鹰头权杖,这一雄鹰形象同样出自罗马时代的军旗图案。腰间的佩剑并非拿破仑定制的那把“执政官之剑”,而是一般被称为“Joyeuse”的查理大帝之剑。据称该剑内核包含了刺伤耶稣的“朗基努斯之枪”,自1270年菲利普三世加冕时首次佩戴之后,该剑就被历任法国国王用于加冕仪式。查理大帝之剑此前一直保存在圣丹尼斯修道院的国库中,1793年被移至卢浮宫。
拿破仑加冕奎纳里式纪念章
拿破仑被人托举在一面盾牌上,这种高站在盾牌上的形象源自法兰克人的古老习俗,据记载是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所创。一位身着长袍的议员和一名佩剑的士兵在拿破仑两侧抬着盾牌,这是标准的第三等级象征,同时也暗示着拿破仑帝国的两大支柱“元老院”和“军队”。左侧议员的旁边雕刻有一本书,上面写着“法律”,即“拿破仑法典”,对应“元老院”。右侧士兵的旁边雕刻有一把犁铧,象征参军的农民。拿破仑继承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使得参军的小农阶级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上部铭文为“LESENATETLEPEUPLE”,译作元老院和人民。下方铭文为DANXIIIJ,为共和13年1月,即1805年1月。
为了在形制上与奎纳里银币保持一致,拿破仑在制作纪念章的时候故意将边缘部分铸造成不规则的状态,甚至还会让纪念章出现币坯裂痕,这种铸造特点与奎纳里银币的形制如出一辙。拿破仑加冕奎纳里纪念章堪称西方世界对古典艺术模仿的典范之作,其中丰富的构图符号蕴含大量典故,不仅可以体现出雕模师和艺术家对古典钱币符号隐喻的精湛掌握,同时还兼具政治宣传的作用。拿破仑也终于在纪念章上重现了罗马的“奥古斯都”。
拿破仑婚礼奎纳里式纪念章
当然,拿破仑不仅欣然接受这种对统治者的奉承,而且在纪念章上的“自我神化”远比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强烈,也更加完美。这种完美除了源自拿破仑本身的英雄气质和个人魅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在巴黎有一群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雕刻家。他们知道如何巧妙地使用古典主题为纪念章服务,于是在纪念章的设计和雕模方面借鉴了很多古典艺术品,而这些纪念章也以拿破仑的经历作为题材,不断神化着拿破仑。
1809年,拿破仑在“申布伦条约”谈判期间遭遇暗杀,使他意识到自己急需一名继承人来巩固自己年轻的帝国,于是他向未能给他生下儿子的约瑟芬皇后提起了离婚诉讼,开始寻找一位新皇后,并最终选择了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两人于1810年4月1日在圣约瑟夫教堂内正式举行了婚礼。
为了纪念这次婚礼,拿破仑再次发行了奎纳里式纪念章。婚礼纪念章正面的拿破仑形象与加冕版类似,不过加上了玛丽·路易丝的侧像。头像下方标注雕模师名“ANDRIEU F”,即雕模师波特兰·安德烈。
婚礼纪念章在艺术表达上更为精妙。背面右侧刻画了拿破仑和玛丽·路易丝身披罗马式长袍,双手相握。人物的站姿皆刻画为一条腿弯曲,一条腿直立,这种源自古希腊时代雕塑的设计符合人放松时的状态。因为这种设计可以在达不到浮雕所需高度的空间内,最好地增加人物的体积感,此类人物形象在古罗马宝石戒指和钱币上都有大量使用。
查理十世加冕奎纳里式纪念章
一座祭火坛位于两人的左侧,这种祭火坛形象源自古罗马婚礼仪式。罗马早期,一家人都生活在同一炉火之下,因此新娘在进入夫家之后,要和新郎一起点燃新生的炉火,丈夫再往她身上撒上纯净的水,表示丈夫愿意接纳他成为家庭的新成员,双方从此共用水和火这两种生活的必需品。
祭火坛上刻画的弓箭、箭袋和火炬则象征着古罗马狄安娜·露西娜女神,主要寓意是为了保护妇女平安顺利地分娩。因为狄安娜的月神属性,以及月亮的周期被认为与月经周期平行,用来记录怀孕期间的月份,所以狄安娜和保护孕妇联系起来。在她位于阿里西亚的神殿里,朝拜者以婴儿和子宫的形状为女神留下了还愿陶土祭品。狄安娜形象也曾多次在罗马共和银币上出现,拿破仑大婚纪念章出现这种符号组合,暗示了路易丝早日产子的愿望。
拿破仑四世诞辰奎纳里式纪念章
图案周围铭文“NAPOLEONEMP.ETROI-M.LOUISEDAUTRICHE.”即“拿破仑皇帝、国王与来自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下方标注年份為“1810”。据记载这种婚礼纪念章同样铸造了7万枚,如加冕纪念章一样,在公共场所抛撒给欢庆的人群。这种抛撒银币的行为并非拿破仑首创,其渊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早在罗马共和时代,罗马官员就有分发给人民酒、油、粮食或金钱等福利的行为,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演变为皇帝向平民分发金钱。这种分发不是以国家的名义,而是纯粹以皇帝私人的名义分配给全体人民,借此获得民心。据记载,公元202年赛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在位10周年纪念,以及公元315年君士坦丁凯旋门落成时,都进行过这种庆祝。而罗马最后一次抛撒钱币的仪式是在狄奥多西统治时期。在此之后,这种古罗马仪式被中断了近1400余年,终于在拿破仑时代得以重现。
随着“百日王朝”覆灭和波旁王朝的复辟,法兰西开始了对拿破仑时代的清算,波拿巴分子被暗杀、大量旧官员被撤职减薪、拿破仑时代所形成的各种习惯被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旧传统。虽然在纪念章领域,我们还是看到了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发行的奎纳里式纪念章,但再也没有出现过严格模仿罗马银币及罗马元素的作品。
在纪念章艺术设计方面,波旁王朝复辟后彻底否定了古典罗马艺术风格,国王本人甚至阻挠雕模师在纪念章上赋予自己古典贵族气质。尽管如此,波旁王朝也出现了艺术性尚佳的纪念章品种,诸如查理十世加冕纪念章。
这种纪念章细节雕刻较精致,但构图和艺术性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正面为查理十世面左头像,铭文“CAROLVSXREXFRANCIAE”,译为“查理十世法国国王”,下方标注雕模师“GAYRARD”,即法国雕塑大师弗朗索瓦·吕德和皮埃尔·安格尔的学生“雷蒙德·盖拉德”。
背面为兰斯主教为下跪的查理十世加冕,上方铭文为“CORONAMFAVENTEDEOSVSCIPIT”译为“神赐冠冕”,意在强调君权神授。这次加冕特意改在了传统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大教堂,而非拿破仑加冕的巴黎圣母院。下方铭文“REMIS.DIE.XXIX.MAII/M.VCCC.XXV”译为“在兰斯的加冕日1825年5月29日”。
在这个时代,奎纳里纪念章这一形制所具有关于罗马传统的隐喻已逐渐消散。随着法兰西动荡起伏的革命和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的覆灭,历史的车轮终于驶至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时代。凭着法国人对拿破仑的迷信而登基的拿破仑三世,是法兰西君主制最后的辉煌,而他所发行的纪念其独生子诞生的纪念章,也同样是奎纳里式纪念章的最后辉煌。
拿破仑四世诞辰纪念章由雕模大师阿尔芒·奥古斯特·卡凯雕刻,图案到边缘底板逐步变厚,而这种工艺创新旨在保护中央图案减少磨损。正面拿破仑三世夫妇头像和背面婴儿拿破仑四世的构图,基本上模仿了拿破仑一世为其子“罗马王”——拿破仑二世诞生而发行在纪念章上的形象。整体构图简洁,铭文仅留有正面下方的雕模师签名和背面的出生日期“1856年6月14日”,虽然没有之前纪念章中大量华丽的象征性装饰物,但人物结构的艺术性却有了很大提升,体积圆润,浮雕感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铸币工艺日渐提高,缩刻机的产生使得小型钱币和纪念章变得容易制作。同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使民众的审美风格发生转变。于是小型纪念章在19世纪中后期沦落为一类地位尴尬的纪念品。人们感觉这种小型纪念章不仅不便于欣赏,而且体型小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奎纳里式纪念章随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结束而渐渐消失。
拿破仑逝世纪念章
拿破仑时代结束后,从王室复辟到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到拿破仑第二帝国的建立与覆灭,法兰西纪念章艺术的风格随着社会动荡,以及工业革命后艺术审美的转变而遭受巨大影响。从浪漫主义中反对权威、传统模式的纪念章,再到19世纪晚期“新艺术运动”强调装饰与结构因素协调的纪念章,新古典主义中对传统罗马艺术的复兴被加以批判,纪念章形式逐渐趋于自由化,罗马式的英雄不复存在,纪念章上的符号语言也日渐消散。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变化定义为一种进步或是倒退,艺术审美的演变往往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历史演进的步伐。拿破仑在加冕仪式中模仿罗马帝王向民众抛撒奎纳里纪念章时,能否想到不足百年的时光中,他所复兴的罗马传统乃至延续千余年的法兰西君主制都会一同烟消云散?
值此拿破仑逝世200周年之际,笔者想以纪念拿破仑逝世而发行的纪念章来结束本文。此枚纪念章为铜质,正面拿破仑的头像被花束环绕,他坚毅的眼神一如往常望向了远方。背面的雄鹰同样象征着拿破仑本人,它衔着棕榈枝,回首望向拿破仑度过一生中最后时光的圣赫勒那岛,落日余晖映衬着一旁的帆船,渐行渐远……(注:本文作者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