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袁丁,董训忠,宋晓红,胡世军
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 236800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治疗超过1 个月仍未按生物学规律完全愈合的创面[1]或者创面每周缩小<15%或1个月缩小<50%的创面[2],又称慢性创面。目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治疗、病因治疗、优化营养状况、清除失活组织、加压疗法、保持湿润环境、应用新型敷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负压伤口疗法、高压氧等。由于常规治疗方法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效果不佳[3],故本研究在伤口评估三角的基础上使用VSD 技术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人进行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56 例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创面诊断标准[2],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11.0 mmol/L,创面侧肢体血供良好;②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管彩超提示动脉闭塞;②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③患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根据就诊顺序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 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创面面积、创面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经过亳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观察组 根据伤口评估三角进行伤口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VSD 治疗及护理。
1.2.1.1 伤口评估 造口治疗师(ET)对伤口治疗小组成员进行伤口评估三角应用方法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伤口评估统一化、标准化。伤口评估三角通过临床检查、视诊、问诊、触诊,从伤口床、伤口边缘、伤口周围皮肤三方面对创面进行评估,其中,伤口床是评估的重点区域,需要测量伤口面积、组织类型、渗出液、感染情况[4];伤口边缘常见及需要评估的问题包括浸渍、脱水、潜行、卷边等;伤口周围皮肤需要评估是否存在浸渍、表皮脱落、皮肤干燥、过度角化、胼胝、湿疹等。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每周对病人进行1 次伤口评估及记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伤口管理目标,其中,伤口床的管理目标为清除失活组织、管理渗出液、管理细菌负荷、伤口床补水、保护肉芽/上皮组织;伤口边缘的管理目标为管理渗出液、伤口边缘补水、保护肉芽/上皮组织、清除失活组织;伤口周围皮肤的管理目标为管理渗出液、保护皮肤、皮肤补水、清除失活组织。
1.2.1.2 VSD 治疗及护理 对病人创面进行VSD 治疗。①清洁创面:VSD 治疗前彻底清除已失活组织、异物、脓液,敞开无效腔;清创时注意剩余组织血液循环条件,清创后使用等渗氯化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甲硝唑溶液等反复清洗创面及潜行部分。②实施VSD:清洁创面及周围皮肤后,根据创面面积修剪设计VSD 敷料,使其与创面充分贴合;安装硅胶连接管及Y型连接头,放置引流管,使用生物半透膜将创面及周围皮肤一同覆盖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源,使负压作用于整个被生物半透膜覆盖的区域,负压大小根据创面引流液性质、量及创面面积设置,一般为-300~-125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引流7 d,每天用生理盐水500 mL 冲洗创面,并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及气味;在此期间如发生病人体温持续升高、引流液浑浊或有异味,说明可能发生感染,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直至引流液清澈无异味,也可更换VSD用物后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使用抗生素;护理过程中注意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引流管是否连接良好、引流管是否存在弯折或受压等情况,保证引流通畅,如病人引流管出现血液凝固导致堵塞,护理人员应暂停负压吸引并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浸泡或用手挤捏引流管,待堵塞物变软后再重新接通负压吸出;负压引流过程中还需实时观察负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创面密闭效果和引流管情况,防止封闭不严,如出现生物半透膜密封不严密的情况应及时更换生物半透膜以保证创面处于密闭状态。
1.2.2 对照组 根据伤口评估三角进行伤口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用湿性愈合理念进行创面换药护理及常规护理。创面换药护理:使用碘伏消毒创面周围皮肤,使用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等冲洗创面基底部,清除灭活的坏死组织;根据创面面积、颜色、渗液量、气味等选择合适敷料,定期换药;进行全身治疗,如积极控制感染,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过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各项营养指标,制定合理的饮食及运动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2 周创面外观,比较两组病人创面愈合时间、出院时创面愈合率及治疗期间换药次数、并发症(疼痛和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及换药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及换药次数比较
2.2 两组病人治疗后2 周创面外观 观察组病人治疗后2 周伤口床由治疗前的坏死组织、污秽肉芽组织变为新鲜、红润、清洁的肉芽组织,伤口周围皮肤由浸渍、表皮脱落皮肤变为干燥、完整的健康皮肤;对照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2 周创面外观无明显改变。
2.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人往往伴有原发性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5-6],其住院时间较长,治疗效果欠佳,严重时可导致畸形,甚至截肢[7]。伤口评估与测量是伤口治疗的前提并贯穿伤口治疗全过程,全面、综合、科学的伤口评估可为病人的伤口治疗奠定基础。目前伤口评估工具较多,通用评估量表的伤口评估侧重点、内容、优缺点各有不同。伤口评估三角作为一种新型伤口评估工具,将伤口床准备概念扩展至伤口边缘之外,包括伤口床、伤口边缘、伤口周围皮肤3 个区域,其优点为:①有利于进行准确和及时的伤口评估,对于确保正确诊断、确定治疗目标十分重要;②有利于规范伤口记录内容,保证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③有利于病人参与伤口管理,改善病人和医护人员关系,提高治疗干预一致性,促进病人自我监控和实现伤口治疗的最佳效果。而VSD 先采用含引流管的聚氨酯或聚乙烯醇泡沫敷料填充或覆盖伤口,然后采用自黏性生物半透膜封闭整个伤口和腔隙,最后连接负压源产生持续负压吸引,从而实现了对创面全面、充分地引流[8-10],有利于破坏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且密闭贴膜可以使伤口床隔绝外来细菌污染,减轻创面感染负荷[11-12]。已有文献显示,VSD 治疗5~7 d时,病人血管密度最高,巨噬细胞基因表达最多,可以刺激并诱导血管新生[13]。本研究根据伤口评估三角对病人进行伤口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VSD 治疗及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20.7±5.7)d]、创面愈合率(75.00%)、换药次数[(3.5±0.5)次]、感染发生率(0)、疼痛发生率(10.7%)均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为(36.6±11.3)d、创面愈合率为32.14%、换药次数为(11.6±4.1)次、感染发生率为32.1%、疼痛发生率为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病人创面外观明显改善。可见,应用伤口评估三角对慢性创面进行准确评估后采用VSD 进行治疗及护理,可以及时清除失活或坏死组织,刺激并诱导伤口床血管新生,保护伤口周围皮肤,缩短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减少换药次数,降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