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154002
冠心病(CHD)是一种主要由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多见于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术式,具有快速扩张狭窄冠状动脉分支、恢复供血、缓解临床症状、纠正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1]。但临床实践显示[2-3],该术式易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形成血栓,或诱发血小板抵抗,影响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研究资料表明[4],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受病变类型影响明显,且部分患者预后效果较差,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153例行PCI治疗的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不同病变支数老年CHD患者行PCI治疗后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PCI治疗的153例老年CHD患者按照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53例)、双支组(52例)和多支组(48例)。单支组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8.12±2.16)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8.10±0.27)年;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6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20例。双支组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7.96±2.30)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15±0.21)年;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19例。多支组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8.03±2.09)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20±0.18)年;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15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合并基础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5];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符合PCI手术指征者;知情并同意加入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活动性出血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类型心脏病者;免疫功能障碍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有PCI手术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前,所有患者均嚼服阿司匹林片(规格:7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22,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和口服氯吡格雷[规格:7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75mg/次。行PCI术时,选择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注射肝素钠注射液(规格:2ml∶12 500单位,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409,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0单位/kg。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mg/d。
1.3 观察指标 采取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各5ml,抗凝处理后利用离心机离心分离,取上清液。(1)血小板活化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可溶性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水平。(2)炎症反应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3)血管内皮功能: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内皮素(ET),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NO)。
2.1 血小板活化指标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D63、CD62P和MPAR水平均下降,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和单支组,双支组高于单支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对比
2.2 炎性反应指标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下降,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和单支组,双支组高于单支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对比
2.3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ET和NO水平均下降,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和单支组,双支组高于单支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对比
CHD是临床老年群体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危险性高等特点[6]。PCI是临床治疗CHD创伤性最小的术式,能够在恢复灌注区心肌供血的同时,降低外科手术对机体的过度损伤。临床实践显示[6-7],虽然PCI治疗CHD的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术后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形成持续性血栓,诱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斑块不稳定性的提高发生率增加。相关研究指出,行PCI治疗的老年CHD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因病变类型存在差异,加之冠状动脉病变复发,术后出现不良预后情况较多[8]。
CHD患者PCI术后凝血功能异常,CD63、CD62P和MPAR血小板活化指标特异性表现血小板活化状态,具有介导炎性反应,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9-10]。MPAR则能准确掌握机体凝血功能。本文中,PCI术后三组CD63、CD62P和MPAR水平均下降,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减少下降明显。提示病变支数越多,PCI术后血小板活化程度越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起关键作用,且是贯穿于CHD病变各个阶段的重要病理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破裂风险[11]。hs-CRP是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参与炎症反应的同时,在早期颈动脉粥样斑块中大量沉淀,与破裂数量成正比,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IL-6是一种可促进全身炎症反应的多效能前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加速内皮下细胞迁移,破坏斑块稳定性。MMP-9则具有加速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破裂的作用。本文中,不同病变支数的患者hs-CRP、IL-6和MMP-9水平均下降,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和单支组,双支组均高于单支组。分析其原因,PCI术后时长因病变支数增多而延长,操作复杂性增加,炎症介质的分泌增加,炎症反应程度加重。
此外,有研究指出[12],由血管内皮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功能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心血管病理变化。其中,ET是一种血管活性多肽物质,缩血管作用强烈而持久,冠状动脉缺血情况因其分泌过量而加重。NO作为一种舒血管因子,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栓、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PCI术后三组老年CHD患者的ET和NO水平均下降,且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和单支组,双支组高于单支组。进一步证明了病变支数和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行PCI术治疗的老年CHD患者,血管内皮受到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强,引发炎性反应,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和炎症反应越严重,血小板活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