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雯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24)
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常用手段,多用于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等课程。其中,中国古典舞基训的钢琴伴奏模式是从芭蕾基训借鉴而来。钢琴伴奏为古典舞基训的教学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能,但仍存在着许多客观因素阻碍着舞蹈钢琴伴奏的发展。
现下,古典舞教学对于钢琴伴奏处于“依赖但并不尽用”的状态,教学中离不开钢琴伴奏,但也仅仅是用来减少舞蹈老师自身用于搜集整理课程所需配乐的时间,二者之间的配合也基本流于“你点我播”的点播式,钢琴本身对于舞蹈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发挥。钢琴本身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受众群体广,表现力丰富,能够涵盖的音乐形式极其多样,而这些特性在古典舞教学中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虽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着舞蹈钢琴伴奏的发展,但是从自身出发,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目前古典舞基训课堂上钢琴伴奏的采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舞蹈老师根据钢琴伴奏老师选择的音乐特点编排动作;钢琴伴奏老师根据舞蹈老师已编排好的动作选择音乐;引进优秀的高质量的基训组合作为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并沿用其中的钢琴伴奏音乐。
第一二种方式的区别主要在与教学流程的先后顺序不同,前者是先钢琴再舞蹈,后者是先舞蹈再钢琴,但共同点都是舞蹈老师和钢琴伴奏老师要有编创和即兴伴奏或是二次创作的能力。音乐中的节奏型或是重拍点与舞蹈动作经常会有出入,这时就需要舞蹈老师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随时做出动作调整,钢琴伴奏老师也需要根据舞蹈老师编排的动作特点,适当改编音乐旋律和伴奏音型来与动作相融合。第三种方式就是将优秀教材中使用的钢琴音乐进行扒谱弹奏,许多音乐作品并未出版发表,钢琴伴奏者只能通过视频、音频的观摩聆听来扒谱,并只在课堂中使用。这些钢琴伴奏音乐都是许多优秀的钢琴伴奏老师根据自己许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创作而成,作品成熟且适合广泛使用。
前两种方式的音乐选择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获得:1.不受体裁、表现方式的限制,对符合基训动作特点的音乐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这类音乐包含但不限于民歌、戏曲、交响乐、室内乐、流行乐等,如《乌苏里船歌》,这是一首黑龙江民歌,原版本以民族乐器演奏,后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可适用于男生的流动步伐组合;2.钢琴伴奏者全新创作基训伴奏音乐,目前,越来越多的舞蹈钢琴伴奏从业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伴奏经验,对基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基训动作组合的特点有了深入了解后,开始独立创作或与作曲家合作共同完成音乐的编配。市面已发行了许多钢琴伴奏者自己创作的古典舞基训音乐曲集,扩大了一定的曲目可选择性。目前市面上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钢琴伴奏者自己创作的古典舞基训音乐曲集,但其整体曲目数量、选择方向、适用场景等都不足以完全满足现代古典舞基训教学的需求。
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无法真正满足创新教学课堂的所需。考虑到古典舞发展时间短,全国各个艺术院校中古典舞基训钢琴伴奏老师的演奏水平不一致,导致以往的古典舞基训伴奏曲目较少,所以对于伴奏老师来说可挑选的音乐范围较窄。而根据舞蹈老师已编排好的动作选择音乐,对钢琴伴奏老师来说会涉及二次创作环节,对其即兴演奏能力要求较高。且因为是创作型的伴奏方式,需要舞蹈老师和钢琴老师不断磨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针对扒谱形式,对于钢琴伴奏老师和舞蹈教学老师来说操作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但是缺乏了一定的创新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
为了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在舞蹈课堂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不同舞蹈种类的动作要领,也需要教会他们如何会听音乐,如何用动作去配合音乐,以及如何在音乐的调动中传递舞韵之美。但是通过观察和了解后发现大部分舞蹈学生较少接触音乐相关的乐理知识。音乐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听节奏,数拍子,同时对于重拍和乐句气口无法很好掌握。学生往往掌握了舞蹈动作但是无法与音乐相融合,违背了钢琴伴奏在课堂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并且考虑到课堂上课人数普遍较多,节奏不清晰也会造成学生组合动作不整齐。舞蹈和音乐是视觉和听觉艺术,两者若能合一,则大大提高了课堂质量。若能将音乐中传递出的情绪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也就达到了上课训练的目的。
由于舞蹈老师的乐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老师较为困难地用专业音乐术语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造成了沟通上的一些困难。例如每个组合开头会有一个起始乐句,长度主要根据舞蹈老师动作确定,一般要求是一个8拍,但拍号是多少,速度多快,甚至一些带有休止符的停顿,都需要舞蹈老师能够较精准地用音乐术语和伴奏老师进行沟通。一旦舞蹈老师与伴奏老师的沟通出现问题,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同学们在课堂上难以感受到教学的连贯性和顺畅性。
(1)从钢琴伴奏本身出发,舞蹈和音乐有效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最终化,那么融合的基础则是相互了解。不仅是舞蹈和音乐知识的了解,掌握舞蹈术语,也是钢琴伴奏者与舞蹈老师的相互了解,加强沟通,丰富钢琴伴奏者的舞蹈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常用的舞蹈名词大意,了解动作组合的动作特点,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音乐。良好有效的沟通可以方便钢琴伴奏老师快速选曲,使音乐与动作组合相融合,提升学生上课的体验感。
(2)钢琴伴奏音乐在与不同舞蹈老师编创的同一性质的动作组合相融合时会出现不同曲长的情况,这需要钢琴伴奏老师有较好的即兴伴奏和二次创作的能力,可以满足舞蹈老师的不同要求,提高音乐与舞蹈的匹配度,用音乐的情绪烘托舞蹈动作,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改编音乐。
(3)钢琴伴奏者要增强与舞蹈老师和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多钢琴伴奏者的专业是钢琴演奏,除了室内乐或是钢琴协奏曲需要与同伴合作,个人单独练习占了大部分时候。这样的个人演奏状态导致了钢琴伴奏者在接触舞蹈伴奏时较为不适应大课的授课模式,以及需要分散注意力去关注舞蹈老师的上课内容,学生的舞蹈动作和自己个人的演奏是否与舞蹈动作相协调。舞蹈和音乐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钢琴伴奏者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来进行音乐处理;音乐中的乐句分段和呼吸气口与学生动作的呼吸不尽相同,一定要将观察用于钢琴伴奏中。在实际演奏中,伴奏者的注意力更多需放在学生的动作上,按照学生肢体动作的发展调整音乐的速度、重拍点、气口等一系列音乐细节处理;并及时询问学生的跳舞感受,根据舞蹈老师与学生的反馈调整对音乐的处理。
(1)从戏曲音乐、地方民间音乐、流行曲、声乐曲等获取灵感改编或创作成舞蹈钢琴伴奏音乐。中国古典舞是借鉴了古代舞蹈、戏曲舞蹈、武术的元素并发展而来,虽然现在的课堂伴奏方式多为钢琴伴奏,但并不能限制戏曲音乐的运用。甚至在戏曲的训练课上将古典舞的钢琴伴奏音乐用于肢体的训练也是一种可行操作。戏曲种类繁多,音乐经过长时间地积累,曲目丰富,可选取适合古典舞基训动作组合特点的音乐,将民乐演奏的主旋律部分改编成钢琴,即兴编配左手的伴奏。民间音乐的曲目更是数不胜数,且许多名曲已被改编成钢琴曲,方便钢琴伴奏者的选用。如江苏民歌《茉莉花》,选取合适的速度,将左手伴奏改编成流动的分解琶音式的伴奏音型,就能运用在基训把上的蹲组合。
(2)个人创作是古典舞钢琴伴奏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式。舞蹈钢琴伴奏需要伴奏者具备即兴伴奏和二次创作的能力来融合音乐与舞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经验的积累,对舞蹈老师编舞风格的了解与把握,伴奏者就自己的创作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快,更合适地与舞蹈老师的教学相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并将作品积累成册用于教材使用。
(3)外国民间音乐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本土化运用。虽然中国古典舞是一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和审美风格的舞蹈风格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只能本土化发展。就如芭蕾,因为古时意大利贵族的大力推进,芭蕾风靡全世界,这种欧洲民间舞蹈也在中国落地发芽,慢慢发展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芭蕾舞体系。中国古典舞亦能如此,将外国民间音乐与古典舞融合,也是当今许多舞蹈老师在尝试的事情,此举可以让中国古典舞慢慢地在异国放光彩,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接受,如耳熟能详的日本民歌《樱花》,改变原有的左手伴奏音型,选取合适的速度,可以用于把上控制组合。
舞蹈钢琴伴奏的蓬勃发展需要舞蹈老师的重视,钢琴伴奏者自身演奏、伴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对钢琴伴奏的重视这几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使钢琴伴奏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效能最大化。舞蹈钢琴伴奏在与中国古典舞融合的过程中仍有很长一段路需要相互配合,相互磨合,共同成长;舞蹈钢琴伴奏也定能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