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年 孔晶晶 刘庆 谷希 杨冬茹
[摘 要] 为了通过应用翻转课堂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方法提高口腔本科学生对牙体牙髓病学实验课程的掌握,对2016级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与评价方式,通过统计学生的成绩和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满意度,与2015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结果显示,2016级学生成绩满意度明显优于2015级。由此得出,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教师灵活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更多的留实验操作时间给学生,值得在教学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 翻转课堂;形成性评价;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翻转课堂结合案例式教学在牙体牙髓病学教学中的探索”(GJXH2019-151);2018年度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形成性评价在牙体牙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8YB-42)
[作者简介] 李春年(197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牙体牙髓病学研究;杨冬茹(1962—),女,河北衡水人,学士,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牙周病学、牙体牙髓病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1-19
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口腔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各大口腔院校对课程的设置多以理论课程学习—实验课—临床前期见习—临床实习的顺序进行,前期的理论课程为后期的动手实践课程打好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口腔人才培养质量,本着科学性、导向性、多元化、激励性、可行性等原则,我们尝试对“牙体牙髓病学”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媒介桥梁课程——实验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形成性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评价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评价专家M.Scriven提出,并被美国教育专家B.S.Bloom引入教育领域,与传统的终末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保证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1]。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目前,形成性评价已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牙体牙髓实验教学中结合翻转课堂并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学模式,还是少见报道,故我们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采用这种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学对象
选择口腔医学2016级本科生69人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口腔医学2015級本科生62人为对照组。对照组实验课教学采取传统的终末性评价方式,实验组对实验课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并采用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评价。
二、教学过程与评估方法
1.实施方案。教学准备:由牙体牙髓科一名正高职(或副高职)、一名讲师(或相当职称)担任教学任务,授课前教研室主任召集牙体牙髓病学教学组成员教学任务分配会议、集体备课,以教学大纲所列教学任务和课程实习指导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实施。
2.教学实施。在2015级本科生的教学中,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带教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开课1月前进行教学准备,递交本年度所需实验器材给临床教学实验中心,提醒实验中心教师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两位带教教师需要在每次课开课一周前进行试讲,由课程负责人和医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师进行听课点评,然后教师进行授课内容的整理完善;在授课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讲授约20分钟,进行实操示教约20分钟,学生实际自行进行教学内容操作约80分钟,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课程结束后了解学生的满意度和建议。
在2016级本科生的教学中,按照2015年已经实施的教学计划准备实验教学工作,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试讲;重要的是授课中的改变,教师在开课前三天告知学生授课内容,通知学生进行学习,并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国家精品课程网址及本次课程的操作视频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已经了解了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熟知了具体的操作情况,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扫描“问卷星”二维码,考查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以及实验操作重点细节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重点讲授学生未能掌握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然后教师示教实验操作中的重点细节问题,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实验课进行到中间时,再次让学生扫描“问卷星”二维码,了解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课程结束前让学生扫描“问卷星”二维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及建议。
3.教学效果及评价。一是教学成绩。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成绩分别采用平时理论考核20%,病例分析能力20%,平时操作技能20%,操作技能考核40%,每次课程结束后统计成绩,课程结束后对成绩进行汇总。二是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包括教师的讲授情况20%,操作时长30%,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20%,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30%,根据调查问卷计算学生的满意度。三是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字2检验进行分析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