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蓉
【摘要】 作为中职公共课程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包含理论知识,又涉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尝试构建问题导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以问题为支架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体系、深入探究理论知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 问题导向模式 中职 计算机教学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的公共课程之一,其中包含着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与运用技巧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创造精神,并且可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讲授式、说理式、灌输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并以知识传输的密度与速度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学生则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状态,加之其无法将知识完全内化,会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出现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引发学生畏难心理,削弱学生学会、学好、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心。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庞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大,尤其是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实操训练,对理论知识只是机械性记忆,导致学生知识水平偏低且实践能力薄弱。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构建问题导学模式,结合思维导图、填表及项目式教学等将问题渗透至各个教学环节中,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未来就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
应用问题导学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现对笔者依托问题导学模式的Word软件应用教学过程作如下阐释。
一、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因
问题导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及学生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因此教师所选择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问题导学模式应用的质效[1]。中职学生具有学习动因多样化、学习需求多元化、学习成效差异化的特点,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其当前学习、未来就业并明显帮助,在主观上认定学习该课程价值偏低,因此在学习该课程时容易出现积极性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等现象。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思维,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联想到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信息,继而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因。
在Word教学前,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1.在生活与学习中,你会用到Word软件吗?2.你在一般用Word软件做什么?3.在刷抖音时你看到过教授word操作的短视频吗?4.在求职、工作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应用Word的场景?
上述四大问题中,问题1、2用以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备的信息、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为Word应用实践。问题3则极具趣味性,学生们在刷抖音时时不时会看到有关Word的教学视频,而且这些视频一般基于特定的工作场景,例如“老板让我设计元宵节贺卡,但我不会……”学生们一边回忆,一边向问题4过渡,联想到Word在求职、工作中的应用,学生们联系自身实际,自然认识到掌握、学会Word软件操作技巧的重要性。
二、分层教学,制定差异化的学习任务
问题导学模式中的“问题”,并非传统意义下的有提问、有回答的形式,而是包括任务、项目、习題在内的多种探究类型[2]。鉴于中职学生学习成效的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多元化,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本节课涉及的基本技能设置了基础版与提高版两项任务;针对技能的应用设置了基础版与提高版两项综合运用项目。具体如下表1所示。
上述任务/项目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与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工作需求联系紧密,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兴趣。与此同时,所设置的项目/任务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的差异性。例如自荐书基础版任务要求学生模仿、参考,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版任务则更为个性化,一些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Word,在抖音上也学习了一些技巧,学生们可以该任务为契机尝试应用所学知识,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
三、集中讨论,联系软件操作新旧知识
任务及项目目标明确后,接下来的教学和重点便是在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与项目/任务要求之间建立关联。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支架的教学模式,可促成学生由依赖教师及教材到自主探究思考的迁移[3]。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具有指向性、导向性,帮助学生明确应用Word完成上述任务的基本路向;另一方面要将学习内容、实践操作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知识水平、兴趣取向等选择对自己有用并较为陌生的知识,在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开始制作《个人简历》前,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两张《个人简历》,一张采用Word原始表格,没有对字体、样式等进行修饰,且照片的嵌入十分不和谐;另一张则引入了图形、符号等元素,分类展现个人信息,整体看起来十分美观。接下来,笔者提出问题:如果大家是招聘人员,大家会请哪一位应聘者前来面试?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会邀请第二张简历的制作者进行面试。该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简历”是留给招聘人员的第一印象,如果应付了事,则会给人一种不注重工作、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印象。此时,学生们对如何做好一张简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于是笔者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两张简历有哪些区别,请从Word应用技巧层面来分析。学生们采用集中讨论形式解答问题,逐渐构建起制作简历的步骤、技巧等知识体系。
四、导拨释疑,指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
当学生们通过笔者的问题引导、集中讨论在头脑中形成个人简历制作的思路后,笔者便将学生分为六人小组,小组内成员Word应用技能有一定差异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在正式实践前,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Word应用知识吗?请学生思考以前学习过的Word应用知识,例如文字的输入、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可帮助学生联系旧知识。随后,笔者请小组初步讨论个人简历制作方案,小组内成员可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任务版本。接下来,学生们按照方案进行实践。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笔者并未进行干预,而是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与行为,当学生主动寻求笔者帮助时,笔者便向其提供指导。例如学生们在调整表格布局时,发现表格的布局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调整,比如说单元格的合并、添加新的行或列、加入个性化的图像与标识等。笔者并未采用直接指导方式,而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单元格的合并功能应该在哪个位置找?要想合并两个单元格之前应怎么操作等,一步步指导学生总结出合并单元格的规律,可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当学生基本完成任务时,笔者请学生在组内对各个成员的《个人简历》进行评价,此时便是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的最佳时机。选择提高版任务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较强,且具备一定的Word应用基础,其所制作的简历不仅美观,而且信息全面。而选择基础版任务的学生按照样表与教程进行实践,所制作的简历比较死板,信息也具有局限性,笔者便请学生互相指导、取长补短,这样便将基础版任务提升到提高版任务的水平,不仅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Word应用能力,也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五、知识迁移,延伸学生的认知体系
问题导学模式下,传授知识与技能不再是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促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将知识迁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为此,笔者在总结提升环节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制作了《个人简历》,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还局限在制作简历上,为发散学生思维,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个人自制《消费清单》,上面不仅详细记录着本月的每一笔支出,还以图像表现指出的项目,例如以“一碗面”图像表示餐饮支出;以“小汽车”图像表示交通类支出等,学生们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认识到该知识的本质为调整表格布局、输入文字、增添个性化元素,并结合自身需求指出本节课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课程表、总结知识点等。笔者请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物”,尝试着自主探究Word软件的更多功能,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微课等形式创作出更具个性的Word作品,不仅可提升学生知識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六、结束语
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支架,以小组合作、探究等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并注重知识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模式,需要教师把握两大要点,其一为问题的选择要突破传统问题形式的桎梏,引入项目、任务等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学习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其二为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生活及工作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社会匠人”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互助品质、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