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非凡。
“十三五”期间,全国林草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主动作为,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新进步,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全国两会中,来自林草系统的代表委员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代表委员共同发出了“两会上的林草之声”。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多方出击,积极联络采访这些代表委员,将他们就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呈现给广大读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下,在全体林草人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编者按
袁昌选代表:建议加大油茶低产林改造扶持力度
3月7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袁昌选。袁昌选代表向记者说,建议国家加大油茶低产林改造扶持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袁昌选代表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因耕地资源有限,粮油对外依存度高,而茶油主产于我国,并作为高端木本食用油已引起国家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油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茶油是个好东西,要大力发展好油茶产业”;尤其是2019年9月17日亲临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产业做优做强”,总书记的指示为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目前,我国油茶种植面积达6800万亩,茶油产量62.7万吨,经测算,亩均产油仅9.2公斤,与《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通过抚育改造的油茶林年畝产茶油达25公斤,更新、嫁接和新造油茶林年亩产茶油达40公斤以上,全国茶油产量达到250万吨”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实生老油茶林面积大,且大多数老林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树龄老化、产量低、抚育改造效果差,亩产茶油仍保持在5公斤左右。目前全国至少有2000多万亩实生老林亟需实施改造。
在分析原因时,袁昌选代表认为,一是因实生老林面积大,大部分树龄老化未发挥效益而造成林地资源闲置。二是实生老林品种不良产量低。经对贵州2县开展调研,结果表明,现存的实生老林单株鲜果产量不足1公斤的植株占全林92.88%,超过5公斤的高产单株仅占0.64%,亩均产油4.75公斤。单株结实分化差异极大,品种不良是实生老林低产的关键因素,必须实施品种改良工程。三是因油茶新造林受基本农田(上山)、生态红线、公益林及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性限制地类制约,大规模新增造林面积用地空间不足,通过实生老林嫁接或更新改造可加快高产林分结构调整。四是因多年来实施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每亩一次性实际投入不足200元,且缺乏持续性,导致改造技术标准低、效果差,需持续加大投入挖掘和发挥油茶增产潜力。五是部分实生老林被其他优势树种侵占,部分油茶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处于“人种天管”状态。
油茶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使命,肩负着“粮油安全”的战略使命,联结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袁昌选代表认为,“十四五”期间,应把油茶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产业,打造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林海油库”,提高油茶支撑国家粮油安全的贡献率,在稳步推进油茶良种新造林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实生油茶低产林改造扶持力度。
为此,袁昌选代表建议:
1.大力推进实生油茶低产林改良改造工程。将实生油茶低产林改造列入《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点内容,出台政策加快实生油茶林伴生乔灌木清理,全面恢复油茶纯林。对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实生油茶林,支持适度规模高接换冠改良品种与补植良种壮苗进行改造。仍为商品林地类的实生油茶低产林,支持实施全面嫁接改良品种或更新改造。
2.加大实生油茶低产林改造投入力度。油茶种植与改造投入高、产前期长,但盛产期长达50年以上,进入盛产期后产量效益稳定。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实生老林改良改造,提高单位面积改造补贴标准和年限,即每亩持续扶持3年,第1年补助600元、第2年补助200元、第3年补助200元,实现1年改良(造)、2年提质、3年增效并稳产的目标。同时将油茶林抚育管理纳入森林抚育项目扶持。
3.加大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扶持力度。坚持以项目带动培训的方式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在全面提升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标准的同时,把培训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明确培训经费比例不得低于补助标准的5%,并将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带动职业农民就业作为项目绩效重要指标进行评价,为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通过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孙建博代表:建议加大国有林场林地保护力度
“国有林场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推动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力量,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有林场林地被周边不法商人、群众非法占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已经成为国有林场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原山林场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孙建博说,这个问题导致国有林地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也阻碍了国有林场的正常经营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发展,不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多地少的问题逐渐突显。在农村地区,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日益上涨,多数居住在林场周边的村民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扩宽经济来源,擅自越过林地边界展开毁林开荒种植活动。这些村民除了开垦林地种植农作物外,还私自在林场内种植鲜花、果树等经济植物,更有甚者私自将加工厂内的垃圾倾倒或埋在林地内。而有一些国有林地处在城市周边,常被以各种名义非法侵占用于建设住宅、饭馆、旅游景点来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
“由于林地在空间存在上属于特殊的开放性资产,且林地多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难以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管护。同时,林场林地管护力量较为薄弱,且由于林场自身没有执法权力,而侵占行为多不够立案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地方保护主义观念较严重,对这类事件查处有时避重就轻或以罚代刑;有些过多关注维稳问题,不敢或不想对侵占林地行为采取强有力措施,导致不法商人、村民侵占国有林地的现象有日趋蔓延的趋势。”林业英雄孙建博代表说。
就此,孙建博代表建议:
1.明确林场边界。部分非法侵占国有林地现象源于之前林地确权工作技术手段不足,没有确切的划定国有林场边界,导致现在排查工作量大、整改难度大。要借助森林资源一张图林地更新和国土资源调查等,由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出面协调,明确国有林场林地边界。
2.规范林地征占程序。林地征用的用途决定了林业部门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相关部门则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审核力度,并在一定基础上提高林地征占补偿标准。
3.多方面加强林地收复工作。首先可以采用经济协商等方式来收回林地,比如在确认权属后,在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尝试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形式回收被占国有林地,在提高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展开林地回收工作。其次,可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合规回收林地,对国有林地被侵占面积已达刑事立案标准的林地,可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调查,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的行为,并回收林地;对于侵占面积还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林地,但占有者态度较为恶劣、拒绝退回林地,则需以维护土地物权为由,将其起诉至法院,进行判决后再回收林地。
4.严格执法,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依法严厉打击,保持打击非法占用林地和破壞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涉林案件的查处、侦破力度。对重特大案件特别是办案阻力大的案件,要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查处,必要时可以通过督办、异地交办等方式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确保办案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收复被侵占的国有林地,全面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昝林森代表:建议提升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能力
“科技推广是实现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全面推进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提升林草科技推广能力,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林草科技推广队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他建议加强林草科技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和设施条件等能力建设,提升林草科技推广水平。
昝林森代表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了全面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迫切需要加强林草科技成果集成和推广应用。
我国现有46亿亩林地,其中集体林地27亿亩,经营农户超过1亿户,户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近10万元,上述林农依靠这些林地生存发展。以现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仅服务集体林地计算,平均每位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者要服务3500多户农户和16万亩林地,人员与任务严重不匹配。
昝林森代表为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浙江省林业局研创推广了“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有林业技术推广员支撑的县市,一亩山都已经实现了产值近万元钱,最高的可达10万元,而缺少技术推广员支撑的基地,每亩山甚至还达不到3000元。在陕西省,有林业技术推广员提供服务的县市,每亩花椒收益最高可达1.2万元,而缺少技术推广员服务的地区每亩花椒收益还达不到3000元。陕西省大荔县大力推广冬枣新技术,大荔县冬枣产业有了质的飞跃,亩产值6-8万元。全县冬枣面积已发展到40余万亩,年产值逾50亿元,已形成安仁镇小坡村、安仁镇伏坡村和范家镇范家村3个冬枣产业亿元村。
“林草科技推广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推广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林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瓶颈,成为影响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对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振兴产生不利影响。” 昝林森代表忧心忡忡地说。
为加强林草科技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和设施条件等能力建设,提升林草科技推广水平,昝林森代表建议:1.建议国务院出台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林草科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与编制,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强化宏观指导,全面推进林草科技推广机构融合发展。2.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林草资源分布等具体情况,本着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因地制宜保留县、乡镇或者区域林草技术推广机构。3.建议加强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推广机构必需的试验示范场所、办公场所、交通工具、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加强对林草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赵庆丰委员:建议设立六盘山国家公园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宁夏金沙林场场长赵庆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设立六盘山国家公园,对保护六盘山自然生态系统、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盘山雄踞我国内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段,镶嵌于秦岭山脉和祁连山脉之间,处于华北地台与祁连山地地槽之间的過渡带,全长110公里,地理位置特殊,地质形成历史悠久,气候环境相对湿润温暖,是大自然赋予大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瑰宝。六盘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于它分裂为两条南北纵向的山体,南可接纳来自秦岭的暖湿季风,西北和北有祁连山和贺兰山阻止蒙古高原冷干气团的南下。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水资源富集,是宁夏唯一水资源可外调的地区,被称为“种质资源基因库”和“天然水塔”。
赵庆丰委员说,六盘山林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区域内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保存和承载原真、完整,是宁夏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是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最高的区域。有植物110科442属1072种,陆生脊椎动物25目61科226种,无脊椎动物13纲47目332科3554种,是全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赵庆丰委员认为,目前六盘山管理存在保护区划定不科学和管理工作权责不明两大问题。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8年,由于缺少自然本底调查资料和统一的划定方法,存在自然保护地碎片化问题,保护区许多范围的划定和功能区的确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缺乏科学性。” 赵庆丰说,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处在“九龙治水”的状态下,由此带来管理重叠交叉、机构设置重复、责任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赵庆丰委员认为,六盘山建立国家公园,创新建立体制机制,对六盘山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两个统一行使”;对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促进六盘山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联动;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建设美丽新宁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建议国家林草局按照区域定出六盘山国家公园体系类型,并将六盘山国家公园列入国家公园试点,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赵庆丰委员说。
马全林委员: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目前,土地沙化仍然是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发展瓶颈。因此,修复和重建绿洲生态防护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需要更加科学、精准。”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马全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他建议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马全林委员介绍,绿洲防护体系是维系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多林种、多结构、多层次绿色生态屏障,一般包括了绿洲外围的封沙育林育草、绿洲边缘的固沙阻沙林带以及绿洲内部的农田道路等防护林网。4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设绿洲防护体系是防沙治沙和保护绿洲稳定的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措施,在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粮食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近40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沙化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在万里风沙线上营造生态防护林约1.2亿亩,极大减轻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威胁,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干旱区绿洲化面积也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4万平方公里。但是,我国仍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55%的已治理沙化土地只是初步治理,部分绿洲防护体系仍不完整或出现严重衰退,沙尘仍严重影响着我国绿洲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沙化仍然是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发展瓶颈。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背景下,修复和重建绿洲生态防护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需要更加科学、精准。
谈起绿洲生态防护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马全林委员认为:1.部分绿洲生态防护体系防护功能衰退明显。随着防护林陆续进入成熟期、过熟期,加之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造林密度过大、生态用水补给不足、管护措施不到位等客观原因,不少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现象。2.树种选择不当以及过度绿化(超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凸显。一些地方政府提出脱离实际的造林目标,开展大规模、高密度造林绿化,甚至在不适于造林的草原、戈壁地区大规模造林,或在固定沙地(丘)重新造林,出现“栽而不活”或“活而不长”现象。3.防护林建设标准低。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中,乔木林为500元/亩,灌木造林为240元/亩,固沙林营造没有考虑设置沙障的工程费用,在干旱区的实际成本在1500元/亩以上。4.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防护林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部分防护体系破碎化严重,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在第五次监测期间分别增加了3.60%和8.76%,陕西榆林沙地毁林事件、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事件就是典型例证。
马全林建议:
1.实施绿洲防护体系类型、防护能力、退化情况和管护现状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北方防沙带防沙治沙规划”、“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规划”,实施绿洲防护体系修复工程,结合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绿洲稳定性保护需求划定绿洲生态保护红线,确保规划和工程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2.基于不同生态区域自然条件、风沙危害程度、林分退化机制调查评估,修订“绿洲防护林规划、建设与管护技术标准”以及“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坚持林草融合,严格以水定林、以水定绿,避免干旱地区过度造林。
3.根据不同降水量、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成本给予差别化补助政策,进一步提高造林中央补助标准,将干旱区工程治沙措施的费用纳入投资预算,以提升防护体系的质量及效益。
4.提高干旱区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建立农田防护林的管护机制和胁地补偿政策,明确地方主管部门与农户责任、收益及补偿分配机制,调动各方建设和管护防护林的积极性。
5.在工程项目、公益林监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支撑费用,用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价,确保科技支撑贯穿于工程立项、实施、验收以及后期管护的全过程。
6.把防风固沙体系建设与沙区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着力挖掘、支持、发展经济林果、木本油料、中药材、沙漠和乡村旅游等沙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