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长江黄河生态保护大合唱

2021-08-04 14:50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大代表

耿国彪

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一江一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聚焦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呼吁让“母亲河”焕发光彩,奋力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共唱长江绿色发展之歌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围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水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区域甚至整个流域亦是如此。随着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加快立法保护长江,严格水资源管理,推动流域共治,让长江保护尽早进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长江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不合理开发使岸线的生态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坏。”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优化长江岸线布局,根据长江岸线不同区段自然基础、开发利用现状、环境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晓东建议,以《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为契机,完善长江大保护配套法规和政策规划,深化湖北与沿江省市流域生态共治、城市群共建、联合执法

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左俊建议,通过依法治江、合力治江、系统治江、长效治江、科技治江“五治共举”,推进《长江保护法》实施。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体与岸线、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构建共抓共保、共建共享的大保护格局。要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力量,健全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港、产、城、岸、船,做到一体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建议,长江沿线城市要加强联动,共抓大保护,协同进行地方立法。贯彻长江保护法的地方立法一定要尽量细致,要明确保护的范围、举措、处罚等内容。

“严格做到该禁止的禁止,该限制的限制,可以开发的合理开发,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表示,重庆将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建议,要继续保持对生态护林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等支持政策不变、资金安排不变,深化落实林业科技千名专家进千村技術服务活动,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转化。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将着力打造千里林带。按《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20—2030年)》,从今年起,重庆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项目区实施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营造林315万亩,涉及“一区两群”28个区县;力争到2030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49.2%提升到60%以上。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优越,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2020年,湘鄂赣三省地区生产总值11.09万亿元,占全国的10.9%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认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只有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吸纳国家重要产业落户。此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部地区高铁要成网,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表示,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要求,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根源性、结构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个结构”,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谈起长江生态保护王波认为,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共同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相邻江河如长江、涪江、渠江、嘉陵江等,都要建设生态廊道,需要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同、上下游共治。所以这次四川代表团提了建议,要推动川渝地区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让我们的流域治理产生综合叠加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建议加快实施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据旦正草代表介绍,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关乎着黄河、长江中下游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人口、耕地用水。保护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提升其水源涵养能力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副主委罗胜联建议,在鄱阳湖国家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长江流域大保护都是非常有利的。

上下一盘棋共保黄河安澜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黄河流经中国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构成了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加强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黄河宁,天下平”,这句话道尽了黄河安澜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黄河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样离不开生态保护修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国家部委、多个沿线省份,多位代表委员认为,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只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才能将“黄河战略”这张蓝图一绘到底,更好让黄河造福人民。

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东营来说,更應该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山东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大廊道,为东营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增添了强大动力。

李宽端说,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不仅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而且能够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首尾呼应,形成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构筑起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认为,要加强快速交通系统组网,突破空间阻隔,缩短距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和一体化建设,增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引领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形成“省会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省域增长极;要加强内部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

“协调好黄河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布局,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建议,由国家层面牵头,统揽相关部门领导机构,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符合发展实际的实施细则,明确基本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工程项目、保障体系,同时配套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和实施操作办法。

他建议,由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因地制宜、因段制宜,编制符合实际的,体现当地省情、河情的国土空间规划,给予审核办理水行政许可手续,留足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生产、生活用地;统筹建设重大项目库,在文化艺术、数字科技、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有计划、分步骤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明确重大工程项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黄河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在青海境内蜿蜒1600多公里,青海肩扛源头责任。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表示,青海要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主线,以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重点,着力构建“两屏护水、三区联治、一群驱动、一廊融通”的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格局。

公保扎西委员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将坚决扛起保护好生态环境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伟大事业,全面建设生态文明青海高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守护好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江河湖水、森林草原,让青山常青、绿水长流、天空更蓝。

张周平委员说,“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青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青海省率先提出了把青海打造成为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但是,由于青藏两省区地处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科技研究及应用水平较低,缺乏生态高地的实现路径和工作合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任重道远。希望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顶层设计,将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资金短板。

“忻州市是黄河入晋第一市,我们要高标准打造黄河流域山青水绿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推进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市长朱晓东说。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关于黄河文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年来,我们围绕黄河文化做了广泛的调研,主要是如何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在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看来,黄河古都旅游带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年,他先后前往陕西、山西调研,把目光投向黄河古都文化,他表示,我国“八大古都”有五个分布在黄河流域,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西安,在世界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建议通过“郑洛西高质量发展”,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弘扬黄河文化。

“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所创造的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源头,也是黄河文化的根和魂,不仅深刻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将深刻影响并塑造中华民族的未来。”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表示,“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上万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寻根拜祖,已成为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建议将黄帝故里园区建设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按照国家一流标准规划建设,在资金投入、文化培育、园区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黄帝文化,为凝聚世界华人力量、共圆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认为,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昝林森建议,把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尽快组织各方面专家论证研究,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勤表示,作为沿黄城市的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原有产业以煤炭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采选业为主,要推动这类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质量的突破口,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科院等相关部委及院所,开展支持三门峡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调研、论证,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牛书成表示,郑州大学要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按照河南省政府建设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统一部署,布局建设黄河实验室(郑州大学),打造黄河水生态科学实验场,弘扬“黄河文化”。

他介绍说,去年,科技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中心便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建成引领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引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超级大脑”,汇聚和培养高性能计算的“人才高地”。下一步,郑州大学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布局建设黄河实验室等一系列新基建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