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视野下的小学德育研究

2021-08-04 13:34殷新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德育

殷新强

【摘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又能够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立德树人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小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的学校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却蕴含着德育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以智育德,把德育落到实处。

一、通过学科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与生活中的“真善美”有关,因此,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一边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技能,一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良好价值观念的熏陶。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如,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一时期养成了认真思考、干净整洁、做事干脆利落等良好的习惯,那么,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将受益匪浅。因此,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之《我们爱整洁》课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多个情景图片,让学生在观看课件图片或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洁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之《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其中有我国的文字文化、科技文化、传统美德等内容。那么,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呈现我国多样化的民族文字的图片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呈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以及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向学生介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及其智慧,进而奠定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文字说理为主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呈现教学内容,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就会比较乏味。而且《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又能引导学生将良好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例如,《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之《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长远大局意识。环保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很多学生思想中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践行出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去体验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达到环保由我做起的自我教育效果。

又例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之《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这部分内容中有敬老风俗的了解与学习,尊老、敬老,本就是我国的优良傳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方面的实践活动:做敬老、爱老方面的宣传标语;在家庭生活中陪伴老人聊聊天;在教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等等。让学生体验生活、深入生活,体验助人为乐,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家人、爱劳动、尊老爱幼的家国情怀。

三、通过学习方法、态度的引导渗透德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一直以来,它是作为一种副学科存在于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学习活动中,他们普遍认为教材上的内容非常简单,不会考,也就不用学习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开展知识方面的传授指导,还要开展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方面的引导,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通过案例新闻渗透德育

案例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新闻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对其展开一定的分析、判断与总结,从而让学生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思考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案例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会认真思考社会生活现象,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逻辑思维会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之《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关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某人躺在公园公共座椅上的案例内容,促使学生思考:公共空间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还看见过或者知道哪些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交流,每一个小组学生都要做出一定的自主分析,结合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占用应急车道、公交车占座、行人横过马路没有走斑马线等行为,并提出正确的行为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意见,集思广益,共同优化整理出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加深对良好公共秩序的认识与理解。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德育素材,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2]吴周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