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士印
作为急诊科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眩晕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主要指身体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从而形成一种空间定位错觉或者运动错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危害其身体健康[1]。眩晕症急性发病时,往往会表现出呕吐、恶心以及天旋地转等症状,由于发病比较急,需及时入院治疗。针对急诊眩晕症患者的急诊治疗方法,往往是通过采取西药改善其脑部血液循环,药物种类也比较多,且疗效各不相同[2]。以往单独采取一种药物治疗,疗效不尽人意,近年来临床上多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为探索天麻素+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对急诊眩晕症患者的疗效,本文纳入了本院急诊科收入治疗的84 例急诊眩晕症患者,以数字双盲法分组后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现将各组的治疗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并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18 年11 月1 日~2020 年10 月31 日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84 例,以数字双盲法分为甲组及乙组,各42 例。甲组:女∶男=20∶22;年龄21~70 岁,平均年龄(48.58± 9.20)岁;病程4~16 h,平均病程(5.55±3.49)h。乙组:女∶男=21∶21;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8.55± 8.72)岁;病程3~17 h,平均病程(5.58±3.81)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入院后均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确诊为急诊眩晕症;年龄>18 岁;认知能力与感官能力均正常;资料一律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研究一律知情同意;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脂血压上升情况;患者均表现出高度的治疗积极性,能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患者及家属均愿意参与研究,配合度高。
1.2.2 排除标准 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症状的患者;合并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脏、肾脏及心脏疾病者;中途撤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保持卧床休息,同时给予降糖降压以及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微循环等基础处理。
甲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倍他司汀,将10~30 mg 倍他司汀与250 ml 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持续治疗2 周。
乙组患者在甲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联合治疗,将0.6 g 天麻素与250~500 ml 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持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QOL 评分 ①参照DHI 量表评价患者的眩晕情况,评分范围0~100 分。其中,<30 分:轻度眩晕;31~61 分:中度眩晕;62~100 分:重度眩晕。评分与眩晕程度呈反比[4]。②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无症状:0 分;轻度症状:2 分;中度症状:4 分;重度症状:6 分。评分与眩晕症状呈反比。③参照QOL 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评分范围0~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处理后检测TC、TG、LDL-C。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即无效、好转、显效。经过为期2 周的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身体平衡障碍以及物体感知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视为显效;经过为期2 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视为好转;经过为期2 周的治疗后,患者仍存在恶心、呕吐、身体平衡障碍等症状,或者症状改善不明显,视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头胀、胃肠道反应、其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QO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低于甲组,QOL 评分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QOL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I 评分、中医症候评分、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甲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注:与甲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科疾病,主要表现出呕吐、恶心、身体平衡障碍以及物体感知障碍等诸多症状,发病时患者承受了巨大痛苦,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有相关资料表明,急诊眩晕症的诱发因素较多,血脂水平升高为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血脂引起眩晕症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患者脑血管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引起血管痉挛后使其血流速度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的眩晕症状。可以说,眩晕症发病与发展中血脂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比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有利于客观评估治疗效果。
临床上将眩晕症归于病态综合征,发生机制涉及神经科、内科以及骨科等多个领域,目前并没有明确其统一的治疗方法。并且眩晕症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加之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原因具有隐匿性,所以使其临床治疗难度大幅度增加。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乙组患者的DHI 评分(21.00±3.80)分、中医症候评分(0.50±0.20)分低于甲组的(35.66±2.85)、(1.58± 0.66)分,QOL 评分(88.45±6.50)分高于甲组的(82.25± 5.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TC(4.20±0.35)mmol/L、TG(1.50±0.45)mmol/L、LDL-C(2.43±1.00)mmol/L 低于甲组的(4.85±0.70)、(1.88±0.90)、(2.88±1.0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甲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别亮[6]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此外,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娜·依马木阿瓦古力·艾尼[7]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进一步说明急诊眩晕症患者给予天麻素+倍他司汀联合治疗,能够调节TC、TG 以及LDL-C 水平,大大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症状,并有效抑制其引发的眩晕症状,同时安全性较高。急诊眩晕症患者给予天麻素+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眩晕症状,降低中医症候评分,药物不良反应较小,可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分析相关原因,可能是由于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药物,是治疗急诊科常见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的常用药物之一,静脉滴注后可以促进患者脑部血液的微循环,发挥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显著提高患者脑外周血循环,促进其内耳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弛,针对眩晕耳鸣等症状有重要作用[8-10]。不仅如此,倍他司汀还能抑制患者脑部血浆凝固,对血小板的凝集发挥显著抑制作用。但研究实践证明该药物药效持久力度小,无法长时间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所以,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11-12]。本研究将此药与天麻素联合使用疗效更佳,中医学理论中,天麻可作用于肝经,能够发挥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针对眩晕、惊痛抽搐以及肢体麻木等有重要效果。祖国传统医学将急诊眩晕症归于眩晕范畴,认为患者主要受“风”、“火”、“痰”以及“瘀”侵袭造成脑髓不充与脑窍失氧,从而引起眩晕。所以用天麻素治疗此病能起到显著疗效[13,14]。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天麻素能够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显著改善脑部的血流供应,能够及时解除眼球震颤、眩晕以及平衡障碍,同时又可以促进患者内耳与小脑前下动脉的血液循环,发挥降压和保护患者神经细胞的作用,进一步抑制脑部皮质兴奋,调节患者的平衡失调症状,达到镇痛、安神镇静的效果[15,16]。因此,本次研究中的乙组给予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急诊眩晕症患者给予天麻素+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可以调节血脂水平,缓解眩晕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