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滕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山东滕州 2775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临床表现常见于肺功能障碍与气道炎症等,且病情迁延难愈,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患者有较高的呼吸衰竭、肺心病风险,威胁其生命健康甚至安全[1-3]。目前临床针对慢阻肺,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以急性发作的有效管控为主要内容,不过即使有效抑制患者病情的急性发作后,其仍存在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可能,所以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是患者病情好转,获取更好预后质量的重要条件[4-5]。在既往研究中[6-7],有学者提出优质性护理方案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预后发展有积极作用,因优质性护理立足于患者的身心层面通过多元化、系统化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服务,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应对能力,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与配合度,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基于此,该次为进一步研究优质性护理在老年慢阻肺中的应用价值,将该院在2019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纳为研究病例,展开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COPD的患者;②年龄达到60周岁的患者;③患者本人及(或)家属对该研究全面知情且授权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晚期患者;②呼吸衰竭患者;③血液性疾病患者;④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⑤传染疾病患者;⑥认知障碍、沟通障碍、精神疾病患者等。该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结合随机动态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90岁,平均(75.60±8.66)岁。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92岁,平均(76.45±8.75)岁。以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临床施以常规性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自我介绍,并引导患者熟悉住院环境,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做好病房环境的护理工作,包括消毒通风、温湿度调控、温馨布设等,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引导患者接受相关检查,告知患者病情与治疗、护理相关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避免患者过度恐慌、焦虑;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祛痰、抗感染药物;此外还要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体位注意事项等。
研究组临床施以优质性护理:①强化基础护理。动态监测并分析患者的相关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持续吸氧,保证呼吸道畅通,若患者痰液十分粘稠,需气道湿化、促排痰处理;若患者有呼吸衰竭先兆表现,需及时防预;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定时督促患者用药,并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后情况[7]。②健康宣教。通过视频播放、宣传手册、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关内容,如诱发因素、注意事项、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的认知与护理依从性;告知患者正确的缩唇呼吸方法,以改善肺通气功能;为患者营造安静环境,确保休息充足;结合患者喜好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在确保膳食均衡的同时,减少刺激性食物、油盐摄入量;严禁烟酒;注意增减衣物等[8-9]。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不同患者的内心特点,并结合其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例如患者较孤僻,或是存在自卑感,护理人员需以亲善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谈,并叮嘱家属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引导患者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与病友沟通,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对康复有积极影响;若患者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慌、抑郁等,护理人员需就既往治疗成功案例为患者进行讲解,培养其治疗信心,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10]。④体位与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应调整为半卧体位;心肺功能代偿期,患者需绝对卧床;定期对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例如告知患者正确的膈肌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日常可以鼓励患者进行节奏舒缓的锻炼,例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需注意,锻炼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活动过度造成负担,加重病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鼓励其在洗漱时使用冷水[11]。
①肺功能: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在呼气总量中的占比(FEV1/FVC)。
②生活质量:参考74项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74)[12]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包含4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单个维度百分制,所得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正比。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FEV1(L) FVC(L) FEV1/FVC(%)研究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2.97±0.55 2.46±0.51 4.561<0.001 2.79±0.48 2.32±0.44 4.842<0.001 62.49±8.58 57.94±7.43 2.689 0.009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功能研究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75.76±2.87 63.34±3.89 17.235<0.001 78.76±2.54 65.78±2.56 24.145<0.001 74.98±3.65 65.34±3.67 12.494<0.001 78.09±3.21 67.78±3.12 15.450<0.001
老年慢阻肺是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较大,且治疗困难,在病情迁延难愈的过程中患者身心困扰巨大,加之自身逐渐退减的生理自理能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其普遍滋生负面心理。此外,老年患者还存在机体耐受性差的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无法为患者提供舒适恰当的护理服务,将无法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效果。
该次为探讨具有较好应用价值的护理方案,将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纳为研究病例,通过以优质性护理对照常规性护理展开讨论分析,结果显示: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2.97±0.55)L、FVC(2.79±0.48)L、FEV1/FVC(62.49±8.58)%,优于对照组的(2.46±0.51)L、(2.32±0.44)L、(57.94±7.43)%(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75.76±2.87)分、心理功能(78.76±2.54)分、社会功能(74.98±3.65)分、物质功能(78.09±3.21)分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3.34±3.89)分、(65.78±2.56)分、(65.34±3.67)分、(67.78±3.12)分(P<0.05)。提示,优质性护理干预方案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有利于其病情康复,获取更可观的生活质量。这与纪瑞香[11]的研究结果:研究组躯体功能(85.95±2.34)分、心理功能(82.61±4.12)分、社会功能(78.91±4.61)分、物质功能(82.69±2.38)分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基本一致。
原因分析,常规性护理是基于传统护理模式而制定的护理工作方案,要求护理人员遵医嘱完成用药指导等病情康复需求性工作即可,并没有立足于患者自身层面,对其心理、生理需求进行满足,导致护理服务较为被动,无法获取患者的配合,收效甚微[13]。而优质性护理作为近年来临床较为提倡的一种护理方案,其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康复训练、健康护理等,以满足患者在身心层面的一切合理需求,促使患者身心处于愉悦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与配合度,进而保证护理工作的能效得到充分发挥,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条件,最终改善其病情与生活质量[14]。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施以优质性护理干预方案,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获取更可观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