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女 邱怡璇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20世纪80年代,口述档案的概念传入中国,引起了历史学界、图书情报档案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各级档案部门、图书馆、党史研究室等组织都在积极地进行口述档案的实践,如:北京市档案馆于2013年在工美协会和工美集团指导和支持下采集了二十余位工艺美术专家的口述历史档案;2015年,沧州图书馆与市内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合作开展抗日战争相关的口述档案采集;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口述回忆文集》……口述档案的建设呈现出参与组织多,成果多的局面。但是,国内学者依旧对于口述档案的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冯舫女、虎娇玫、陈萍秀、卢钰从档案内容、采集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对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发表质疑。[2][3][4][5]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采集流程标准性、内容真实性、保管规范性。口述档案的内容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如:记忆的不确定性、口述者自身可能存在的利己主义色彩等是不可抗的,在实践中难以排除,只能在流程中降低其影响程度。
相对于内容真实性,口述档案的采集流程是人为可控的。因此,从流程控制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更加标准的流程能够更好地维护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实现口述档案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为利用者提供更加权威的档案信息资源。同时,流程的执行是否标准也可以通过流程中产生的档案进行检验,使得真实性保障有档可依,有档可查。
21世纪初,闫锐伶撰写《北京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口述档案建档流程》,最早对口述档案的建档流程进行讨论。该文献真实记录了北京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的口述档案建档流程,包括6个基本步骤:制定口述档案工作计划,预约口述者,开展访谈工作,按人物、事件、古建筑进行分类,排序分盒整理。收集归档的内容包括:原始录音带、录像带,转化为文字的打印件,访问人与主述人的相关资料,主述人对口述资料的意见等。[6]该文献是档案学界进行口述档案流程设计研究的起源,步骤较为完善,对后续流程标准化探讨以及具体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从口述档案内容的角度来看,学界对于口述档案流程的讨论主要针对高校口述校史档案、音乐口述史档案、科技口述历史档案和少数民族口述档案。
在校史口述档案建设方面,房容军认为采集校史口述档案是对校史资源最有效的保护,口述校史档案可以提供更加真实、客观的信息,澄清事实,展现高校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精神风貌,采集工作分为初步准备、中期访谈、后期整理三个阶段,最终形成音频、视频等档案材料;[7]谭伟贞将流程分为前期准备、访谈、档案形成三个阶段,强调口述校史档案参与者、口述档案与文本档案之间的互构。[8]在音乐口述史档案建设方面,王俊欢提出自采、社会征集与合作采集三大采集模式,设计收集、整理与储存的工作流程,提倡多用户参与音乐史口述档案采集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元化开发[9]。在科技口述档案方面,韦桥明在国内外科技口述历史采集项目的研究基础上设计项目资源调配方案、决策咨询方案、项目运行方案、法律与制度保障方案。[10]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建设方面,邱志鹏,高建辉,黄天娇基于数据库建设,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整理分为准备阶段、电子文件处理阶段和元数据生成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整理方法。[11]
吕豪杰和王英玮认为口述档案收集的指导思想是抢救,收集濒危特色档案资源是重要而紧迫的,应该做到“史料留存”与 “史料留全”。不同于早期研究对于口述档案流程简单介绍,他们的研究设计重视采集流程的规范性,该流程设计以项目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拟定选题设定、项目设立、计划制定、队伍构建,知识准备、预访谈、现场访谈,资料整理、回访求证、撰写报告十个具体步骤。[12]古琬莹,吴建华认为采集工作规范化对于规范和指导我国相关机构开展口述档案采集和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引入管控概念,从要素管控、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三方面规范口述档案的采集。[13]为进一步规范口述史料的采集流程,国家档案局于2017年发布《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介绍史料采集准备、实施、保管、版权的具体细则,并附有口述史料采集协议书、口述者基本信息采集表等表格模板。[14]
回顾口述档案流程设计的研究历程,早期的研究者主要是国家档案机构人员,他们以实践工作为基础,详细地描述所在单位口述档案的采集、整理、建档流程,文章偏向于科普与介绍。虽然口述档案概念在我国学界依旧处于学理论争的状况,但是随着我国国家记忆工程项目的开展,口述史与记忆的联系不断加强,各地积极响应,更多的组织参与口述档案建设,采集不同内容的口述档案。因此,学者开始以微观视角进行研究,根据口述档案不同采集内容的特征设计相对应的采集流程。在这个阶段,学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因采集内容不同而产生的采集对象和流程的差异,开始关注采访者、受访者与信息处理加工者的互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在细节上均未涉及人员分工研究,模糊了不同参与者的职能;在整体上忽略了全程控制。最终,这些研究互相独立,难以形成一个标准规范的体系。为促进国家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构建更加标准的口述档案采集流程,亦有研究以宏观视角进行整体规范化设计,引入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加强对于流程的管控。但是这些宏观设计依旧缺乏对于口述档案真实性的思考,并没有考虑口述档案项目采集、整理过程中会影响档案真实性的因素。综合考虑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当前口述档案发布分散的现状,本流程设计借鉴项目管理思想,统一模板和规范的步骤,以降低流程中各真实性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出发点,考虑各组织在进行口述档案采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全程管控,保障口述档案真实性,提高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本文的口述档案采集流程设计具体流程包括:项目选题、立项、采集准备、采集实施、采集整理、采集归档。整体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流程设计
2.1.1 选取主题与采访对象
《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规定:“对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的历史、现实、未来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活动的亲历(见闻)者均属于采集范围。”[15]对时间久远或者亲历者较少、年龄较大的历史事件主题优先进行抢救性质的口述档案立项采集。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爆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影响范围较广。以此类事件为主题的口述档案采集应该即时进行,以时效性保证真实性,从大众视角获取公众的个人记忆,展现人文关怀,同时,记录政府治理的举措。
在选取采访对象的时候,首先要初步筛查与研究主题、研究的历史事件关联度较高的人,关联程度越高越好。其次,要考虑口述者的年龄、职业、性别、信仰等因素,兼顾各方面、各层级的人群,[16]尽可能初步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身体状况较好的主体。第三,重视边缘群体、少数群体以及普通公众,在关注先进人物的同时也要给予这些群体发声的机会。
2.1.2 初步调查
选取主题和采访对象之后进行主题与对象的初步调查,广泛查阅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图书、期刊、报纸等,收集基础资料。通过多途径收集采访对象的公开的基础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家庭背景、生平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他人评价。
2.1.3 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于选题进行价值分析,如果已经有其他机构建立类似的口述档案的项目,则必须重新进行主题选取和初步调查的工作,避免因为重复研究而导致时间与资源的浪费。[17]
其次,进行自身情况的可行性分析,评估自身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进行的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要求。考虑自身的资金是否能够支持该项目的研究;是否能够招募到足够的人员进行工作,这些人员是否具备执行项目计划的能力;是否有专业级别的录音录像设备进行访谈的录制。
第三,进行口述者的可行性分析。口述采集并不是采集者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它需要采集者与口述者相互配合。在初步筛选出口述者之后,根据初步调查的公开资料对选取对象的个人品质进行考察,慎重选择诚信度较低的。二次筛选之后,需要联系口述者,了解口述者的受访意愿,如果口述者拒绝接受采访,再重新选择。选择多个、记忆较为清晰、诚信度较高的口述者有利于保障口述档案的内容真实性。
第四,进行法律可行性分析。所有的项目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如果并没有其他项目组进行类似主题的口述档案采集,自身的财力、物力、人力能够达到完成项目的要求,选取的口述者愿意接受采访,主题内容符合法律规范,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可行的。如果有任何一个条件经过协商协调之后仍旧无法满足,则项目不可行,必须重新选取主题或者采访对象。
该步骤完成之后,应该生成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2.2.1 项目计划的编制
首先,要对时间进度进行安排。确定项目各阶段的执行地点、执行时间,预期项目结束时间,同时要注意留有一定的弹性时间。
其次,确定预算方案与预算总额,预估需要的设备和软件的采购或租赁费用、劳务费、有偿访谈费用、交通住宿费用、口述档案开发费用、档案储存材料费用等。
第三,队伍建设计划与人员分工。项目的进行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根据不同职能进行人员分工可以保证项目参与者专业能力的高校发挥。
第四,准备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突发事件,如:设备突然出现问题,口述者在访谈过程中出现不配合、心理排斥等情况,在项目计划时就应该准备好应对方案,在真的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冷静恰当地进行处理。
该步骤完成之后,生成项目计划书,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2.2.2 资金申请
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各类基金会赞助,政府资助拨款,高校、研究所、博物馆、图书馆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固定资金收入,个人捐助。[18]不同的口述项目发起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不同来源、多个来源的资金援助。
该步骤完成之后,可能生成项目(资金)申请书,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2.2.3 项目队伍的建设
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包含有档案人员,较好沟通、口头表述能力的采访人员,丰富历史知识的人员,专业录音、摄像技能的技术人员,心理类专家。考虑到采访对象可能使用的语言是少数民族语言或者当地方言,队伍中还需要了解这些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
招收到合适的队员之后,需要进行人员分工。笔者认为,项目人员可以按照项目主持者、摄制组、采访组、后勤组、顾问组、文字组进行划分。如果项目的人员数量不足,一人可以身兼数职。[19]人员分工与职责划分可参考表格1:
表格1 人员分工表
2.3.1 知识准备
为了保障口述档案的内容真实性,在采集进行时,及时分辨口述者所说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相,正式采访前要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口述者信息和主题信息的再调研,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充足的历史资料,储备大量知识。在这里可以利用《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中的“口述者基本信息采集表” 为每位口述者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其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生平经历、兴趣爱好、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信息。[20]要进一步调查主题的最新动态、理论成果、重要文献、历史背景,以便和口述者形成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口述者在口述时出现的记忆偏差。
除了收集大量资料之外,项目组还要进行信息的甄别,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审查与筛选,选择真实的、权威的、有使用价值的资料,剔除真实性受到质疑的资料,寻找信息之间的联系。
2.3.2 访谈大纲准备
首先,拟定访谈的时间与地点。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一般将口述者的习惯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单次访谈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内,[21]不要让口述者感到过于疲惫。访谈的地点优先选择口述者熟悉的,环境安静,不易被打扰的场所。
其次,严谨设计访谈的问题。访谈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口述档案的质量。访谈问题应该围绕主题,紧扣目标,微观、宏观相结合。整个历史是非常宏观的,难以形容,项目组需要了解的是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行为,因此,可以将过于宏观的问题拆分为可以具体讲述的小问题。引导口述者进行回忆。针对不同性格的口述者,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性格直爽的口述者提问可以稍微直接一点,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口述者,采访者应该委婉地进行提问。提问时,应该循序渐进,从浅至深,一般由自传性问题开始,然后依次加入描述性问题和对比式问题。[22]当然,在访谈过程中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访谈的实际反馈情况进行问题的删除、新增或者顺序的调换,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2.3.3 法律授权文书准备
在采集口述档案之前,必须处理好项目组与口述者的权益问题。《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中已经制定了口述史料采集协议书,规定了采集者口述者的权利与义务:口述者有义务保证讲述内容是真实的,负责第三方权利义务,享有口述史料的使用权,可限制不易向社会公开的部分的利用,但是,在进行商业目的的使用时需要取得采集者的同意;采集者拥有口述史料的知识产权,在口述者知悉同意后,可将口述史料用于社会公益活动或宣传活动。[23]
考虑到本流程设计中各组织的口述项目成果最终由档案馆进行归档整合,因此还要划分档案馆、采集者、口述者的法律权限。档案馆对于移交的口述档案有保管权,不享有使用权,档案馆不可擅自商用口述档案。如果档案馆需要使用口述档案进行公益活动或者教育宣传,需要口述者与采集者进行沟通,获得授权。
2.3.4 预访谈
在正式进行访谈之前,采访者需要与口述者进行初步接触。首先,采访者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与口述者商定预访谈和正式访谈的时间和地点。预访谈时,采访者要明确告知口述者本次访谈的目的与目标,就采集授权书交换意见。采访者还应提前将访谈大纲交予口述者,让口述者做好记忆整理及心理准备,从而形成更好的互动。通过更多的实际接触,采访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口述者的近况、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加强采集者对于项目主题的认识。除此之外,采访者还有可以根据口述者的意见修改访谈提纲,适当调整、删改问题。
该步骤完成之后,生成口述者基本信息采集表、二次调查资料、修改版的访谈大纲,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采集实施需要采访者、摄制人员、心理类及语言类专家共同参与,邀请熟悉口述者方言的专家或者口述者的同事担任翻译。
在正式访谈前,采访者可以再次联系口述者,提醒访谈时间与地点。访谈开始前,摄制组要预先进行设备的调试,确保录音录像设备处于最佳待机状态。[24]通常需要准备两套录音录像设备,如果其中一个设备发生故障也不会对口述采访造成影响。为保证录音录像的清晰,要正确选择录音、录像设备的放置位置,还应适当调整访谈地点的光线,关闭有较大噪音的物品,将手机关机静音。
采访者可以先谈论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建立一个融洽的交流氛围,缓解双方的紧绷情绪,在双方进入状态之后,再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采访者要把握好访谈的技巧,恰当提问,在提问时可以描述一下该问题的历史背景,以辅助口述者进行回忆。在口述者讲述的过程中,采访者不能随意打断,要细心聆听,观察口述者的表情,快速记录口述的主要内容,在不打扰口述者的情况下要适当给予鼓励性的回应。若发现口述者的言论存在前后矛盾或者口述内容与目前已确定的历史事件有误差的情况,采访者在不打断口述者叙述的前提下可以寻找恰当的时机提出,对关键点进行深度挖掘。值得注意的是,采访者的引导性发问只能是引导口述者进行回忆的,不应该是刻意引导向某个结论的。
如果发生了意外事件,可按照计划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进行处理。一件设备发生故障无影响,若两套录音录像设备同时发生故障,应及时告知口述者暂停访谈,由摄制组人员进行快速维修。口述者要求暂停访谈时,应尊重口述者并及时中断访谈,询问详细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若当时难以解决,只能中止访谈,另约时间再进行。
采集过程中,在取得口述者的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拍摄需要的照片。如果口述者愿意提供讲述主题相关的老照片,项目组可以通过拍摄或者数字化转换进行收集。
该步骤完成之后,生成录音录像文件、照片、现场笔录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采集整理是指文字组人员将访谈的录音录像材料进行文字转换并进行内容真实性鉴定、注释,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口述访谈文字稿并为录像视频增加字幕的过程。这是保障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必要步骤。对于口述内容是否客观,口述档案采集制作者应该保留个人意见,不做评价与修改。
首先,初步整理工作,即将口述音频转换为口述文字。进行转录工作的人员在进行转录工作前完整听一遍口述录音,了解访谈的大致内容,再逐字逐句记录下口述的文字,反复多次听较为模糊的词句,确保文字与口述内容一致。当然,现在互联网也提供将录音快速转换为文字的软件,但是,即使使用了该软件,也需要文字组人员再次人工核对,以防错漏。如果口述者使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除了将口述内容转换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稿之外,还要将其翻译为汉语。
其次,进行语句补充工作。联系上下文补充句子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将人名、地名、企事业单位的简称补充为全称,用圆括号括起增添的部分。如:将“上大”补充为“上大(上海大学)”。口述者以方言讲述的重要地名、人名、风俗等用国际音标注音法进行标注。[25]
第三,要进行内容真实性的鉴定与注释,包括对口述内容前后矛盾的注释以及对有误信息和模糊信息的考据。由于口述者的记忆偏差,口述内容可能存在上下文存在矛盾的现象,文字组人员要进行判断和纠正。文字组人员可以进行多方采证,将口述档案与现有的文字档案内容进行对比,标注勘误。笔者认为这里可以参考档案文献编纂的方法,以唯物史观进行史料互证[26]。
文字组工作者需要将口述资料和已有的鉴定过真实性的纸质或电子档案、报纸、杂志等资料进行交叉对比。如遇到所有资料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相同,可以判定该部分是真实的。如遇到信息互斥的,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第一,选择采访更多的该事件参与者,获取更多的口述信息,进行横向对比。第二,多份资料描述类似,而少数资料有所差异的时候,多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更高。第三,考虑信息来源,来源更加权威的信息往往更加可靠。第四,通观整篇口述资料进行前后的纵向对比,寻找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
在史料互证过程中发现存疑的内容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的时候,文字组工作者不能强行考订,随便下结论,这可能会导致错误判断的产生,给后人留下更复杂的信息。可以开展会议进行研讨或者向其他领域的学者寻求帮助,在后续的回访中进行求证,等待新的证据,再进行考证。文字组工作者在进行采集整理时,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基于广泛的历史资料,秉持唯物史观,不能随心所欲,不可以随意带入自己的主观看法,擅自删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部分,保证口述信息的原始性。在史料互证过程中一定注意每一个细节,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查证,尽量不要遗漏任何疑点。经过转录整理后的文件,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无法判定真实性的信息,这些都需要进行标注。如果整理是由多个人员共同完成的,文字组成员还要注意统一稿件格式,做到文字字体、字号、段落间距、编号方式一致,便于阅读。
第四,回访定稿。口述访谈稿整理完之后,还需要口述者进行审阅与签名确认。如果整理鉴定过程中存在项目组成员难以判定的部分,则该部分由口述者进行补充。口述者要求保密的部分不得向外公开。至此,口述访谈正式定稿,双方签订最终法律授权协议书。
第五,根据访谈稿对视频文件进行增加文字字幕的处理,辅助使用者观看。
最后,撰写文字说明材料与总结报告。文字说明材料中要简单介绍访谈团队,包括项目成员的基本信息和分工情况,项目成员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信息可以作为访谈团队的资质证明,也是档案馆接收移交档案时进行口述档案项目真实性判断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文字说明材料必须明确记录访谈时间、地点、持续的时长、访谈稿字数和页数、定稿时间,概括访谈的主要内容,还要介绍照片的拍摄者或提供者、采集时间和照片的基本内容。口述内容中存在特殊术语和专业用语时要编制词汇表,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帮助使用者进行理解。
报告是对该口述项目工作的总结,包括项目的完成情况、全过程及成果的简单介绍,可着重撰写口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和解决方案、解决情况,为未来的口述项目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经验。
该步骤完成之后,生成口述访谈文字稿、法律授权协议书、文字说明材料、总结报告,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保存。
2.6.1 材料分类与排序
项目进行过程中,生成的材料有: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书、项目资金申请书、口述者基本信息采集表、二次调查资料、访谈大纲、录音录像文件、现场笔录材料、口述访谈文字稿、法律授权协议书、文字说明材料、总结报告。
可将这些材料按照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档、纸质文档进行分类。电子文件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文件夹内文件按照产生时间进行排序。纸质文件同样按照产生时间按件进行排序。
2.6.2 文件命名
录音、录像与文字材料依据采集编号命名。采集编号由专题代码、主题代码、口述者、件号共同构成。纸质文件的名称标注在封面右上角。[27]
2.6.3 制作移交目录
口述项目采集工作的项目组在所有文件整理完之后,将档案移交给档案馆。档案馆对项目的内容进行审核,判断是否具有保存价值。为了方便档案的移交,确保移交过程中不发生档案的缺失,保证口述档案的真实完整性,需要制作一份移交目录,标明所有移交的内容。移交目录表格设计如表格2所示:
纸质时 分 秒电子8录音文件纸质时 分 秒电子9录像文件纸质10 现场笔录材料页电子纸质11 口述访谈文字稿页电子纸质12 法律授权协议书页电子纸质13 文字说明材料页电子纸质14 总结报告页电子纸质15 照片电子16 其他共移交磁盘()份,光盘()张,磁带()盘,纸质文件()页。M
项目全程产生的文件都应该移交给档案馆进行归档处理,它们体现了口述项目的全过程以及项目执行质量。
2.6.4 口述档案移交
口述档案的移交包括电子文件的移交和纸质文件的移交。电子口述档案可以储存在光盘、磁盘等脱机介质中和整理之后的纸质档案、移交目录一起邮寄到档案馆或者由负责人直接前往档案馆交付给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档案馆人员检查档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要求之后签字确认。移交的第二种方式是档案馆与项目组双方协商接口标准,项目组按照档案馆的接收标准将口述档案及其元数据、相关过程信息打包封装后进行在线移交。
2.6.5 口述档案归档
档案馆在接收移交的口述档案之后,要进行口述档案的归档。口述档案按照专题进行分类,类内按照档案馆接受档案的时间进行排序,并且编制口述档案的档号。不同载体的口述档案要根据保管条件分开保存:纸质档案按编号装盒,填写档案卷内备考表,装盒后上架排列;录音录像文件要制作拷贝件,光盘、磁带等一式三套,[28]一套在档案馆进行保管,一套专门供使用者利用,一套异地保存,垂直放置在专用的装具中保存,避免载体的变形和叠放挤压。纸质档案与磁性载体档案之间要建立联系,便于后续使用者的查找与利用。电子档案经过安全检查之后,存入口述档案数据库。除此之外,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要制作索引,并按照《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档案目录数据进行著录,以便使用者进行检索。
口述档案项目的内容主题多样,揭开了空白历史的神秘面纱;它的呈现形式生动,文字与音像结合,吸引大众关注;还为社会呈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选择,提高了大众的参与感,拉近了历史与档案利用者的距离,汇聚众多的个人记忆来展现集体记忆、社会记忆。保证口述档案真实性是保障口述档案权威性的要求,也是发挥口述档案的价值的前提条件。
本研究的标准化流程对项目选题、项目建立、采集准备、采集实施、采集整理、采集归档六大模块的实践进行全程管控。项目选题过程中通过可行性分析选取记忆偏差更小、信誉更高的采访对象,采集整理过程中通过史料互证等工作对采集内容进行鉴定批注,可降低采访对象记忆不可靠、歪曲事实等因素对于口述档案真实性的影响;项目建立过程中选择交流能力更强的采访者和采集能力更强的设备,采集准备过程中完善采访者的知识面和访谈提纲,准备应急备案,可降低采访者采访技巧、礼仪以及设备等因素对于口述档案真实性的影响。归档的可行性报告、计划书、法律授权文书等文件还原了项目运行的全部流程,可以作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接收档案时判断项目规范性和口述档案真实性的依据。本研究的流程设计的实现需要个人、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以及档案部门的监督,档案馆应积极接受自身职能的转变,履行其文化事业功能,加强对于各组织口述档案采集的指导与监督,规范口述档案采集流程,维护口述档案的“档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