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赛岗”融合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2021-08-03 05:48张国强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融合信息技术

张国强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当今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提升中职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增强其职业核心能力以及就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能之一。信息技术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其所学知识应用广泛。在“1+X”的政策下,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课证赛岗”相互融合,实施教学改革,使工作岗位实践、技能竞赛、考取技能证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中职“1+X”证书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课证赛岗”融合;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7-0165-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1]。未来,职业技能证书将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视,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凭证。因此,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1+X”的政策下,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施“课证赛岗”融合的课堂创新,根据课程内容与考证知识点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证”脱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获取信息和应用基本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每年的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均涉及相关知识,多数学校安排在入学第一学年完成教学,第一学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之后让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考证大纲进行题海式刷题,虽然大部分学生经过训练,能顺利获得该合格证书,但是据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将知识迁移,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甚至有种“考完全还给老师”的无力感。

2.2 “课岗”脱节

目前,中职信息技术第二学期课程教学主要与专业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学设计多数是采用项目载体,教学内容普遍采用“一刀切”模式,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没有过多的精心筛选和考究,甚至有些教学案例是比较滞后的,忽视了与专业的融合,全年级各个专业统一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授课进度,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这种“一刀切”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普遍出现所学知识和学生职业岗位需要脱节,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计算机技能岗位,用人单位在录用后还要进行岗前专业技能培训,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1]。

2.3 “课赛”脱节

近年来,各个中、高职院校为了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积极组队报名参赛和备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从近几年的技能竞赛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类比赛项目越来越多,占比重加大,难度也加大。平时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技能竞赛的要求,各个竞赛小组都需要在课后进行高强度的集训和辅导。

3 “课证赛岗” 融合的意义

所谓“课、证、赛、岗”融合,就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考取技能证、技能竞赛、工学结合等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相互融合。通过“课证赛岗”融合,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竞赛能力得以提升。

3.1 凸显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助力实现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一般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如Office、组装与维护等;同时也兼顾了培养优秀学生紧跟时代最新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移动应用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性,也要体现职业性,教学设定应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和日常生活情境密切相联系的、符合学生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所以,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证赛岗融合”的改革,更好助力人才培养目标。

3.2 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多数是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证开展,形成教学为考试服务的恶性循环,学生按照应试题型练习,而不能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真正应用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对接国家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行“课证赛岗”融合。把计算机工作岗位、计算机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更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2]。

4 基于“课证赛岗”融合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究

4.1 “课岗融合”,对接岗位需求

首先,我們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关于以岗定课的相关内容,再进一步通过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以及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总结调研得到的结果。接着开展专业研讨,主要研讨本专业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哪些能力,从学情出发,分析出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按照所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学习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接了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学期培养通用的技能。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为主,完成学生从入门到基础技能的提高,包括中英文录入、Office 办公软件的应用等,以此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及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和兴趣。第二学期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以我校财会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对Excel的应用能力要求相对于其他办公软件较高,为此,我们在分析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后,教学内容以技能培养和企业任务为主。课后,将学生分组轮岗到驻校的企业顶岗实习,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中,体会真实操作环境,进一步掌握真实环境中所需要的技能,从而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上岗[3]。

4.2 “课证融合”,调整教学内容

“课证融合”是将技能考证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与技能证书相结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原则。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必要载体,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处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岗位需求和专业岗位指向,构建了由“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综合实践”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以考证所要求必须学会的知识点为主线,将考证内容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关知识的重合点进行梳理、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分项目、分模块进行教学。把技能资格证书的考证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结合考证与实际专业教学内容,使两者达到统一。每个模块学习完成后,设计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实操项目,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技能考证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条理性的知识体系,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4.3 “课赛融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再根据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实训,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为将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学校育人的成效。另一方面,学生能从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成就感,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愿意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发展。“课赛融合”将课程教学和竞赛要求有效对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课证赛岗”融合对课程改革的成效

自“课证赛岗”融合的课程教学实施至今,通过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情况、整体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因为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更贴近,能够真正学以致用。经过我校的课堂实践,“课证赛岗”融合的课程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最前沿、最实用的案例和技术规范加强和训练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5.1 完善课程内容

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参加就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提条件。以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案例的选用上需要及时更新,对于一些比较过时的内容和案例素材及时要摈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证书考试的知识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实施“课证融合”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递进式知识进阶规律,课堂教学以考证大纲作为教学主干线,教学案例以企业案例为主,将课程内容和工作岗位融合,从而建立直接联系。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工作案例,我们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按模块进行微课的录制,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4]。

5.2 改变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慕课、微课、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我校目前主要采用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一些知识碎片或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而面对面课堂教学主要虚拟工作场景,将实际岗位中的真实任务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场景中,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真实体验真实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

分层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足时间进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技能。另外,通过“班级电子报制作比赛”“微视频制作比赛”“社团宣传海报制作比赛”、等一些常规比赛项目 ,从而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轮流到文印室、办公室、图书馆等跟着老师完成一些排版、数据分析统计等工作,从而使他们体验真实的工作任务,让专业技能得到实践,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課、证、赛、岗”融合。

5.3 创新考核方式

以往,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主要是以实操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完全做到一对一的点评,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改进后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过程性实践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平时参与在线教学的数据统计、课堂实操效果、课后拓展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体现理实融合,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践技能[5]。其中课堂实操的检验主要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将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转化为可量化的打分点,然后通过各个打分点进行积分排名,增强其竞争意识。学生对照各个打分点,更能明确学习的重点以及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能根据打分点自觉进行反复纠正,强化学习。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生是否考取技能证书、参与技能竞赛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成效等方面进行检验。

6 结束语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证赛岗”融合对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理论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实操运用能力。借助职业岗位需求、技能竞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考核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教与学的成效,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EB/OL].[2020-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 0583.html.

[2] 王雪松,李逵,段荟.中职网络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3(8):56-57,60.

[2] 葛立欣.基于“课证赛”融通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软件工程,2017,20(4):58-60.

[3] 宋子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0):103-104.

[4] 谢玉琼.“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9):161-162,168.

[5] 刘新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成功(教育),2011(14):83-85.

【通联编辑:谢媛媛】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