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淑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为深度解读会议精神,助力三孩政策落地,6月1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系联合西北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观点、建言献策。
调整生育政策势在必行。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认为,促进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应重点完善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建立儿童津贴与家庭津贴制度,降低生育成本、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
“具体来说,儿童津贴制度应立足于补助全体儿童,提供直接与儿童抚育和教育有关的津贴,包括生育津贴、儿童金、教育津贴、儿童托管津贴等。”雷晓康建议,考虑国家财政能力、社会问题紧迫程度、政策运行成本等因素,短期内,儿童津贴制度应优先保障育有0至3岁儿童的家庭,中长期内将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到0至15岁儿童。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玉锋关注角度是农村托育服务。他认为,我国托育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失衡,农村地区婴幼儿托育服务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入托难、入托贵不利于三孩生育政策在农村落地
为此,他建议,构建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社区为依托的多元供给主体,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扶持政策,在场地租金、项目建设、设施设备购买、人员配置等方面提供适当财政补贴,保证农村家庭能够负担成本较低的托育服务。
“宏观、中观以及微观方面的多重障碍,或导致年轻人‘不敢生和‘不想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聂建亮说,其中,宏观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高度内卷的社会竞争以及福利支持的不足,如来自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现实压力;中观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的承载力不足,谁来带孩子将成为制约多孩生育的重要一环;微观方面的障碍主要是年轻人传统生育观念发生转变,其理想的生育数量已经很难提高。
“从职业女性的权益保障来讲,放开三孩政策可能会让女性经济收入受到影响,遭遇就业‘隐形门槛。”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丽娜建议,在女性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同时,需要转变社会、企业和家庭的传统观念,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生育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分担生育成本。“要进一步提升生育保险水平,出台具体的鼓励生育津贴制度,并把广大农村女性纳入到生育保险制度当中。”
“提高我国人口出生和人口质量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女性,特别是母亲。”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认为,优化生育政策需要从整体上提供系统的发展型家庭政策支持,加强女性和母亲的支持计划,从一孩、二孩到三孩,从根本上提高家庭和女性的生育意愿,让大家愿意生、愿意养并且养得好,让生育政策带有温度,落到实处。
“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琳认为,应增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包容性,基于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除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医疗服务、健康养生服务外,应该更多地为贫困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残障老人、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注重落实现有养老服务政策,强化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持续性,使更多的老年人拥有有质量、有尊严、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由家庭负担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照护问题,这是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性制度安排,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举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杨波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过程中,在待遇给付水平、缴费标准、资金来源和筹资机制等多方面差别较大,需要解决好筹资责任分担不明确,长期护理保险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护理标准评估流程缺乏标准化,长期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及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摘自6月7日《各界导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