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深度学习,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它要求教师把握学习的本质,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所必需的理想的学习模式。
深度学习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的,相应地,深度教学则是從教师教的角度提出的,它们共同指向“让学习发生”。让学习发生就是要呈现知识本身的属性,还原学习的本质,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阅读本期杂志,可以发现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了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量“材”而行,在梳理与建构中深度开发学习内容
(一)学材新视角,让知识“再生长”
学生的学习要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学习主题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来确定。在“本期话题”中,杭州市名师王丽兵带领其团队,以数学拓展课研究为载体,针对拓展课“上什么”的难题,开展了拓展课内容开发策略的研究。他们挖掘了许多新颖的拓展课题素材,如在教材知识序列中“缺位”但学生很感兴趣的优角、统计图内容的拓展——雷达图、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上的“二维码”等等。通过四个教学案例的展示可以发现,数学拓展课由于内容取材范围不受基础性课程知识体系的限制,可从多个领域、多个维度进行拓展、挖掘和整合,这组文章为一线教师拓展课学材内容的开发提供了新视角。
(二)学材微创新,促学生“深思维”
在“备课之窗”栏目中,有六篇“教学小问”,有心的数学老师们巧用普普通通的教学材料,教出了大学问。
徐志浩老师在《怎样利用汉字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一文中,巧妙地运用汉字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在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语文的联系中循序渐进地对“轴对称”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理解、内化和巩固。谢姣老师在《如何利用正方形“黑洞”游戏提高小数减法练习的趣味性》一文中,针对计算课练习单调乏味的现状,带来了正方形“黑洞”游戏。小小的创意让小数减法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小问”中的文章虽短小,但操作性极强,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其实许多课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深度开发了既能基于儿童立场又能指向知识本质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学习体验,建构新的知识。“教学小问”在这方面的探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二、有“法”可依,在实践与联系中深度提升学习能力
科技的进步、认知的提升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情的学法改进,是促进深度学习更好延伸的重要一环。在本期发表的文章中,有几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学习方式变革的相关思考。
(一)单元整合式学习,统筹优化
张晗芬老师在《创造 择优 规范——“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单元整合教学实践》一文中提出,学生在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学习中有两点困惑:为什么乘法竖式要并成一层,而除法竖式却要分成两层?为什么乘法要从低位算起,而此外,我们的教学更需要理论知识的高位引领,本期还有两篇佳作值得细细品读。一篇是代婧宇、郜舒竹老师的《“等号”意义文献考察》,等号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它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且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小小的等号不仅是一个指向运算结果的操作符号,同时也是表达等价关系的符号,甚至更倾向于表达多方的等价关系。了解了等号的前世今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预设好“关系”思维,后续的学习就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一篇是王小明老师的《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同课异构课例分析——以〈平移与旋转〉为例》。这篇文章以特级教师吴正宪、吴金根的同课异构课例——《平移与旋转》为例,运用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提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质量,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 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