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国家”的跫音

2021-08-03 19:49念箬
散文诗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图景中原神话

念箬

《何以中国 ——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作者:许宏

出版社: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3-1

鼍鼓特磬、墨玉璋、戚形方孔璧……夏商周前的中国像薄雾覆面的绵延山峦,神秘原始、充满想象,饱含太初之质,偶尔有世人经行,便留下一串清越空幽却掷地有声的古老跫音。曾惊叹于石器和青铜的精致与纯粹气质,曾为《国家宝藏》演绎的良渚玉琮的神话所叹息感慨,也曾流连于博物馆期待与每一件会说话的文物相遇……而许宏先生的《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以不到两百页的身量,为我们铺展开了公元前2000年夏朝之未成的恢宏中原图景。《陶寺的兴衰》为始,《中原与中国》做终,他以幽默诙谐萧散简远的笔触,按地理与时间线索勾勒出陶寺、嵩山、新砦、二里头环环相扣的历史考古脉络,让我有幸做个高妙门外的拾穗者,一窥具象化的、有血有肉、冲突矛盾交错、继承发展并存的、活生生的“国家”进化史。

本书开篇即置身陶寺暴力“革命”的现场,明火执仗的报复和群团内部的血雨腥风,它们的背后是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的颠覆。这些由礼制维护,在祭祀、宴享、朝聘等政治宗教场合表现尤为突出的隶属服从关系,终于被毁灭式的瓦解。但随之而来伤筋动骨导致的文明退化,却难说悲哉幸哉。这个时候的人类群团文化,还是散作满天星,不曾形成跨地域的统一定制,但从陶寺多元化的高层次文化要素来看,多吸纳而少放射的聚落群,已有礼制初识的悸动和东学西渐的影子。但关于它的禹都尧都之争,陶唐氏夏后氏之辩,文化的衰亡与断裂,却仍是众说纷纭的待解绳结。

嵩山衔东西,接南北,引领着泱泱黄河奔向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星罗棋布的群落们悄然散布成一个中原腹地文化圈。一座山脉劈南北,自然分割出王湾与煤山两大类型,而文化圈外则有泛东方文化系统、南方文化系统、泛西北文化系统三足鼎立潜移默化的熏陶。林立的政治实体按大致等距的范围,拥有中心聚落和防御性设施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起落地生根生生不息,互相竞争又互相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贵族社区与王城的诞生也是值得深究的话题。而关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我认为最可能的观点是,邻近部落的矛盾冲突导致城垣等防御措施等建设,进而引发更多紧张,从而促使国家的缓慢形成。

接踵而至的是色彩神秘意义重大的新砦,续接风云激荡的龙山时代末期文明遗存的星星火种,又为二里头文化石破天惊的出场隐忍积淀。虽然关于它的时代定位大家各执一词,但这个空间分布狭小的“异质斑块”,无疑是三代的辉煌一笔。从围垣到环壕、铜礼器的运用、龙形象的亲缘基因……混杂百家,吸攫各处,大规模整合后的文化焕发出强盛生命力的别样光彩。身處社会宕动,分化改组的漩涡,正如卡内罗的限制理论,“普世”的新砦就像浓云隙缝中破空倾洒的一缕曙光,照亮呼之欲出的“最早的中国”。

如果说前面的仰韶与龙山都是微光,二里头就是横空出世的当空烈火,璀璨出世纪的滂沱暖阳。伊始在古老洛河畔,洪水覆没的风险之中,二里头人安居于肥沃祥和的半岛,孕育出都邑庞大的文明。多进院落的“纵深”宫室布局、功能性分区的细致规划、拔地而起的巍峨宫殿……辉煌繁荣到不可思议的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恢弘大气的国家气象。

关于文明发展的讨论终结至此,最后的《中原与中国》是反省回望与总结的深思。二里头文化的后续影响、国家的“疆域”、畿内畿外的区分、中原王朝的据点设置、扩张背后的铜盐危机、国家群与软实力等等,看似细小如珍珠落盘的话题又串联起公元前2000的广袤图景,给人庞大而深刻的收束,实可叹之。

三代考古方面除了读过张光直先生的《美术神话与祭祀》外我几乎一片空白,初读此书感觉雾里看花,只能算作走马观花稚儿,可能难有深怀远见,且在此说些浅显的感想与疑惑。

首先读完整本书,充斥脑海的是“不确定性”,除了大体上的一致认同,好似每个观点都有无数质疑与怀疑,似处处有理却又感觉推测假设之上的结论仿佛难以自圆其说。关于“共时性”考古的疑惑,作者也说到,“对历史事件和绝对年代的把握本来就不是考古学的强项”,样本的采集与比较难以有统一标准,却往往被奉为圭臬。那基于此的三代考古是否局限性太大想象太多?而关于哪个文化源于何处又受那些其他因素的耳濡目染的问题就像毛线团。另外在讨论新砦遗存发轫归属的时候,联系不紧密的社区与社区间的不均匀性又增添许多难解之题。

然而从另一维度思考,我又非常欣赏许先生对于考古与历史的严谨,不妄下断论,不轻易被后世记载左右。就像法制史老师所说,后世的文献可能杜撰,或多或少都带个人情感倾向的美化润色或偏激抹杀,不能一味轻信,亦不可弃之不顾,合理取舍中自有智慧门道。同时,这些或虚幻夸张或真实细致或幼稚暄软或成熟刚烈的文字,也是我们窥见价值观演化、研究文献记载者所身处之社会的价值认知的宝贵资料。

另一困惑是关于神话与现实的转化与续接。比如颛顼的绝天地通,背后指的是生产力发展下社会分工引起的阶级分化,以及禹之治水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似乎看似毫无逻辑的荒诞神话背后又都隐藏着意外的真相,但我个人很难把这些与实打实的考古文物遗址相结合与运用,感觉就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一个缥缈虚无,一个真实质朴却有点血腥。虽说这些似真似假的神话,就像商王是巫觋的最高首领、姜嫄履巨足印而生后稷、以及罗马的伊吉利亚泪泉传说一样,都是用来维护统治的杜撰或夸张产物,但仍然有些影响了我对于真正三代图景的判断,特别是没有完全理解神话背后深意之时。

合上书页,感慨万千,空旷的苍凉感扑面而来,400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也好,辉煌璀璨也罢,就这样恍惚若烟云,触手即逝。汤汤洛河一水冲三都、二里头巍峨的宫城城墙习惯一直延续堆砌到清朝……埋藏千年的墨玉璋,匠人一刀一划雕刻它时怀有怎样的情绪?难解的饕餮纹与蛇蚯蚓线般的文字到底要诉说什么?那些涌动的热忱、虔诚的献祭、神秘的兴衰,卷起滔滔沧浪水,卷起莽莽万里沙,聚散分合、沉淀交错,最终化成国家的稚嫩雏形,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却只听见古老足步经行处遗落的寥寥跫音。

猜你喜欢
图景中原神话
Game of Drones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