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诚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塌方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不良地质导致的最为常见的工程灾害,经常造成工期延误、设备损坏,施工费用增加,严重时甚至导致人员伤亡[1]。如京珠高速靠椅山隧道发生塌方,塌方量达20000m3,形成188m的塌体,导致隧道被迫停工[2]。因此,建立一套高效便捷的TBM塌方段控制技术对保证隧道稳定有序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学者对隧道塌方段控制技术进行了许多研究。陈秋南等[3]对比分析了超前小导管和长大管棚处理方案的优缺点,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辅以工字钢处理塌方区。王正哲和赵云[4]分析了某水电站泄洪隧洞的塌方原因与教训,指出支护措施是岩体稳定性的最后一道屏障。黄友富[5]针对金盆水库溢洪洞塌方,总结出一套应对"倒漏斗"形塌方的衬砌成洞施工方法。丁传全[6]针对敞开式TBM穿越软弱围岩大塌方,提出松散岩体初步加固,强化初期支护体系,建立喷射混凝土作业平台,建立刀盘覆盖层,塌方空腔回填的完整综合处理措施。吕斌[7]根据XSDY二期工程TBM隧洞施工实例,论述了TBM通过塌方段的施工方案。受限于TBM结构,一旦不能及时进行拱架支护,待塌方区完全揭露后,再进行拱架支护,塌方区稳定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准确预测隧道塌方风险进而进行提前拱架支护,对于保证隧洞塌方段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托新疆某引水隧洞,该隧洞通过某不良地质段时,发生塌方。根据现场通过塌方段的施工过程,总结TBM隧洞通过塌方段的控制技术,为相同或相近条件下的施工提供依据。
新疆某引水工程全长540km,这里主要介绍其中一个标段。该标段主洞长度41.0km,采用2台TBM施工(TBM9、TBM10)[8]。TBM10掘进洞段为主洞段桩号225+518—245+153,长度19.635km,开挖洞径7.0m。洞段埋深为632~740m。根据地面地质测绘及沿线钻孔资料分析,该洞段通过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华力西期花岗岩夹黑云母花岗岩。该段发育1条次级断层(f71- 1),断裂产状306°SW∠70°,断层走向与洞线方向夹角44°,破碎带宽度30m,断层带内以碎裂岩为主,岩体稳定性差,为Ⅳ~Ⅴ类围岩;据钻孔揭露,该段发育数条小断层,宽度一般0.6~5.5m,带内以糜棱岩、碎裂岩为主,其规模小。
总体来说,该洞段围岩整体稳定性好,以Ⅱ类围岩为主,断层带及影响带为Ⅳ、Ⅴ类围岩,其中Ⅱ类围岩长16.373km,占该段总长的89.17%;Ⅳ类围岩长1.941km,占该段总长的10.57%;Ⅴ类围岩长0.048km,占该段总长0.26%。
隧道开挖过程中,KS228+940—K228+992段发生多次结构型塌方,以KS228+949—950为例,如图1(a)所示,左侧位置发生结构型塌方,最大可见塌腔深度为0.34m,塌腔处发育一条结构面,结构面老旧,产状为300°∠40°,结构面控制塌腔边界,塌腔附近出现渗水,呈淋浴状,岩体完整性较差。该段区域破坏分布情况如图1(b)所示,由图可知,此60m范围内发生多次塌方及掉块。
图1 K228+940—K228+992围岩破坏情况
受限于TBM结构限制,往往难以直接观察隧道掌子面围岩地质情况。在此情况下,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有助于获得掌子面前方大致地质情况,一定程度上预测围岩塌方风险。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即采用宏观地质分析法、TSP地震波法、电磁波法及超前钻探等方法进行综合超前预报,多角度、多参数地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预报[9]。
地震波是利用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的区别,而波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如此,可以利用反射波的特征了解隧洞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
山东大学2021年1月20日对KS228+954—KS229+054进行了地震波法探测,获得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
(1)KS228+954—KS228+984段落: 在反射图像上出现明显的正负反射,推断该段落围岩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易发生掉块和塌腔。
(2) KS228+984—KS229+034 段落: 在反射图像上出现较明显的正负反射,推断该段落围岩较前一段有变好的趋势,围岩完整性差,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易发生掉块,可能发生塌方。
(3) KS229+034—KS229+054 段落: 在反射图像上未出现较明显的正负反射,推断该段落围岩较前一段有变好的趋势,围岩较完整,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
图2 地震波法探测结果
TBM与钻爆法所不同的是,TBM法开挖后采用护盾对围岩进行临时支护,围岩出护盾后才需要进行系统支护。TBM护盾长度一般为5.6m,分析此5.6m范围的TBM掘进参数,评估围岩条件是否有塌方风险,由此可以确定围岩出护盾后所需的支护措施及参数。
研究表明,岩体完整性或节理裂隙对一定推进力条件下的TBM贯入度和掘进速度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岩体越完整,为获得较大贯入度,TBM操作司机会选择较大推力[10]。同样,在推进力一定的情况下,岩体越完整,贯入度越低。所以,可以采用推进力与贯入度的比值(贯入度指数,FPI)来反映围岩完整性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而围岩完整性越差,节理裂隙越发育,塌方风险越高。因此,采用FPI可以评估围岩塌方风险。
采用FPI评估围岩塌方风险,是对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FPI与隧道桩号一一对应,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塌方风险段桩号,由此提前及时进行支护,即解决了塌腔揭露后进行支护的支护体不稳定问题,又不会由于过早支护导致的不经济问题。
隧道K228+760—228+850段贯入度指数与隧道围岩破坏分布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隧道塌方及掉块破坏普遍分布于FPI较低的段落,如K228+792发生塌方破坏,其贯入度指数低至2103,K228+810—840连续发生多次塌方及掉块,相对应的,该段贯入度指数普遍较低。K228+845—850段无破坏,该段贯入度指数普遍大于4000。由此可确定该隧道TBM贯入度指数与岩体破坏及结构面分布的关系:当FPI<2500时,围岩易发生塌方;当2500≤FPI<4000时,围岩易发生掉块;FPI≥4000时,围岩基本不发生塌方或掉块。
图3 贯入度指数FPI与围岩破坏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采用贯入度指数对围岩破坏进行预测。K228+940—K229+060段FPI的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K228+940后,FPI急剧下降,至228+985,FPI开始上升。在228+993—996,FPI出现短暂下降。229+015段,FPI再次出现下降,并始终保持低位。根据上述分析可知,K228+940—985段有塌方风险,228+985—993,228+996—015段无塌方风险,228+993—996段易于掉块,228+015—055段有塌方风险。该预测结果与图1(b)结果照应,且与地震波法探测结果大致相同,但结果显然更为精确,可作为隧道支护的重要依据。
基于隧道开挖过程中FPI评估获得准确的塌方段起始桩号后,采用拱架+钢筋排进行支护。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支护体稳定性,第一排拱架需超前塌腔0.5m。拱架间距为1~1.2m,拱架间铺设钢筋排,钢筋排间距根据塌落块体破碎程度确定。
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班监测贯入度指数,至K229+012发现贯入度指数趋于下降,至K229+015贯入度指数低于2500。于是,预测K229+015有塌方风险。待K229+014.5出护盾,开始立拱架支护,以保证隧道围岩稳定性。K229+015—055段支护图如图5所示。
图5 塌方段拱架+钢筋排支护
需要注意的是,拱架+钢筋排的支护方式是一种被动支护方式,并不能抑制塌方的发生,但该方式在保证围岩稳定性的同时,可以保证TBM稳定有序通过塌方段,使其施工速率不致过低。统计TBM通过K228+940—229+060段施工速率可知,在塌方频发的情况下,仍能达到平均每日12.5m的掘进速率,最大掘进速率22m。
钢拱架支护后,在拱架内侧焊接钢板,对120°以下塌腔区域灌注C30混凝土,以保证撑靴的顺利通过。塌方段达到喷混平台后,还要对其顶部的塌腔进行注浆,以保证围岩的密实。然后对表层喷射5cm的C30混凝土,及时封闭围岩。
针对某TBM隧道通过不良地质段出现的塌方问题,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获取掌子面前方大致地质情况,然后采用贯入度指数评估塌方风险,获得精确的塌方段起始桩号。贯入度指数与围岩破坏有着较好的对应,遵循以下关系:当FPI<2500时,围岩易发生塌方;当2500≤FPI<4000时,围岩易发生掉块;FPI≥4000时,围岩基本不发生塌方或掉块。采用贯入度指数获得塌方风险区域后,采用拱架+钢筋排超前半米进行支护,保证围岩稳定性。最后采用C30混凝土进行注浆+喷混封闭围岩。应用效果表明,综合使用超前地质预报及贯入度指数可以准确评估隧道塌方风险,为隧道支护措施及参数的设计提供依据。采用刚拱架+钢筋排+喷混的支护措施在保证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同时,使得TBM快速稳定通过塌方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