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现状、原因及管理建议

2021-08-03 06:37吴忠荣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扰民猕猴栖息地

李 毅 张 旭 吴忠荣

(1.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贵阳,550003;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1)

在人类和野生动物共享自然资源的区域,野生动物对人类造成的损害难以避免,损害包括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禽家畜、威胁人身安全等[1-2]。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给自然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与难题[3]。人类与野生动物如何实现和谐共生仍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4]。因此,笔者对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事件进行研究,在掌握贵阳市野生动物与人类发生冲突矛盾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兽冲突的原因,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提出针对贵阳市域范围内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管理建议,旨在为解决贵阳市人类与野生动物矛盾问题,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更好地发展,并为维护贵阳市生物多样性等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贵阳市地处26°11′—27°22′N,106°7′—107°17′E,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属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地貌多样,海拔高,纬度低,具有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特点,资源丰富,能源充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土地总面积8 034 km2,占全省面积的4.56%。贵阳市植物种类繁多,截至2018年统计有维管束植物177科、489属、1 29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ulmoides)、天麻(Gastrodiaelata)、厚朴(Houpoeaofficinalis)等8 种;全市动物资源主要有陆栖脊椎动物40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大灵猫(Viverrazibetha)、猕猴(Macacamulatt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鸳鸯(Aixgalericulata)等13 种[5]。良好的气候条件使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也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觅食等重要的生活场所。

2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贵阳市野生动植物管理站每年对市民反映野生动物扰民及出勤现场处置记录信息,包括:①通过保护野生动物热线电话,接到市民电话反映的扰民情况、现场处置扰民事件等收集记录的相关信息。②接到各区(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反映的野生动物扰民事件后,记录的相关信息。

2014年至2019年贵阳市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共收集野生动物扰民相关事件有效信息2 713条。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动物扰民情况

2014年至2019年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事件的统计结果见表1,扰民的主要物种包括猕猴、蛇(Serpentiformes)等24种陆栖脊椎动物。其中,猕猴的扰民频次最高,达1 704起,占总扰民事件的62.81%,成为困扰贵阳市居民生活的主要野生动物。同时,也存在鳄龟(Macrochelystemminckii)、赤狐(Vulpesvulpes)、北极狐(V.lagopus)等外来野生动物发生的扰民事件,这可能是由于市民作为宠物饲养或随意放生等行为导致该类野生动物逃逸后,发生扰民的情况。

表1 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情况

3.2 猕猴与蛇扰民的年、月份变化

由表2可见,在2014年至2019年的6年间,贵阳市猕猴扰民事件的频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蛇类扰民事件的频次基本维持平稳趋势。蛇类扰民事件集中出现在每年的4月至10月,而猕猴每月扰民频次都呈现较高的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蛇类与猕猴的食性组成、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表2 贵阳市猕猴与蛇扰民事件统计

3.3 各区县野生动物扰民情况

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事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表3可见,云岩区和南明区是野生动物扰民频次的高发区,分别为1 324、1 255起,占比为48.80%和46.26%。云岩区和南明区是贵阳市的老城区,2个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因此,2个区具有人口稠密、城市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高度重合的特点,可能是诱发2个行政区出现野生动物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

表3 贵阳市各区县野生动物扰民情况

4 原因及建议

4.1 造成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的原因

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事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且扰民的主要物种是野生或半野生猕猴与蛇类,特别是在云岩区和南明区2个主要老城区猕猴扰民事件发生的频次最高,对群众生产生活与人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事件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下:

4.1.1 经济发展

窦亚权等[6]研究发现,人为种植经济作物等经济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了人兽冲突。猕猴主营树、地两栖生活,栖息于森林或石山峭壁等环境[7];由于森林砍伐、栖息地破碎化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猕猴与人类接触越来越频繁,也使其能够适应人类生活的干扰,时常出现或逗留在人类活动的区域[8]。以云岩区和南明区2个老城区为例,随着经济的增长,老城区人口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这造成野生动物原有的生活场所被不断地侵占,野生动物由于栖息地变少而被迫闯入人类的居住环境。同时,老城区内的城区改造、道路桥梁建设以及住宅小区的建设,导致野生动物栖息的生境由原来的集中连片的现状被迫变为零星的斑块状,也致使一些定期迁移的野生动物在迁移季节会大量地通过人类居住的场所进行迁移,不可避免地与人类产生冲突,增加了扰民事件发生的频次。

4.1.2 食物来源改变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都是以自然界的食物为主[6]。以猕猴为例,野生猕猴食性较杂,主要以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嫩叶、嫩枝、树皮、树芽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和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9]。邓怀庆[10]对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猕猴食性偏好的研究结果却显示,黔灵山公园野生、半野生猕猴的食性偏好由自然食物改变为喜食花生、水果、奶糖以及饮料类食物,导致黔灵山猕猴不在主动采食自然食物,主要依靠游客投食来生存。然而,人为投食不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会改变猕猴的食性及社会秩序,一旦投喂量减少或者猕猴种群数量增加,食物的短缺以及食性改变,逼迫一定数量的猕猴进入到城市等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进行抢食。因此,猕猴成为了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的主要物种。

4.1.3 人为因素

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始于人的主动冒犯[6]。一方面,野生动物的生存涉及到水、食物和隐蔽场所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而这些条件都是靠栖息地来完成的,然而人为带入的面源污染,如激素、抗生素、农药化肥造成的群落组成的改变、微气候的改变、水和土壤pH的改变都在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另一方面,在充分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过程中,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逐渐增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此环境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对于栖息地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人类对于空间的需求与野生动物对于栖息地的需求发生矛盾,造成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发生重叠,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矛盾冲突。

4.2 管理建议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许多市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依然存在野生动物与市民发生人兽冲突的事件,同时出现市民打死打伤、违法捕捉、私自饲养野生动物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解决贵阳市人类与野生动物矛盾问题,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更好地发展以及维护贵阳市生物多样性,特提出如下几点保护管理建议。

4.2.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补偿机制

省级人民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修订贵州省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办法及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研究制定因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相关补偿办法等具体细则,做好相关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目标。

4.2.2 开展长期性的城市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监测及研究

随着贵阳市野生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加,野生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重叠的矛盾日甚一日,对城市野生动物的分布、习性、发展趋势等问题,应开展长期性的监测研究,做好相关的评估及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4.2.3 加大森林生态系统管护力度,提升栖息地自我修复能力

野生动物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既要保证个体的自然存在,又要保证种群内有足够的基因交流空间。因此,加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也至关重要。

4.2.4 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联动机制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和职责分工,加大野外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的监管力度,突出对集贸市场、人工繁育场所以及展示展演单位等重点部位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随意放生外来物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4.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区(市、县)、乡(镇)3级管理体系,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及人员,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主动地服务于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

致谢:感谢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一线的陆亮、吴嘉欣、郑诚治、米超、刘安琪、谭宇、瞿娟、王明珠、田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的辛勤付出,感谢副站长廖炜、杜少俊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扰民猕猴栖息地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小猕猴侦探社⑩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
BEAN SCENES
扰民的皮乐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小猕猴智算珍珠数
关于广场舞影响力及扰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