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白冠长尾雉人工孵化与人工育雏技术

2021-08-03 06:37黄润基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雏鸟日龄成活率

黄润基 单 芬 肖 清 陈 武

(广州动物园,广州市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广州,510070)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鸟类(Aves),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2],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而极具观赏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保护白冠长尾锥,我国先后在大别山等地区建立了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十几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目前,关于白冠长尾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野外生态研究、行为观察、栖息地保护等方面,而对于圈养状态下的白冠长尾雉繁殖方面的系统研究则不多见[4-6]。许多濒危野生鸟类,如鹤类(Gruidae)和雉类在圈养环境下,成年雄性鸟类精液畸形率高、精液稀薄、在繁殖期雌雄鸟没有交尾行为,导致雌性常产下无精蛋,使得圏养的种群难以发展和壮大[7]。为了提高圈养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采取调整日粮配比,采样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冠长尾雉的饲养环境

白冠长尾雉于2011年10月从郑州动物园引进,根据白冠长尾雉的生活习性,选择相对安静的区域作为其繁育笼。在繁殖期前,按照1雄2—3雌的配比进行合笼饲养。

1.2 白冠长尾雉的日粮调整

原白冠长尾雉的饲料配方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白冠长尾雉的日粮配方并没有多少变化,这导致白冠长尾雉经常产下未受精的卵,2013年卵的受精率仅为39.4%。受精卵经亲鸟孵化,也常出现弱胚或死胚。2014年起,将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日粮调整为:菜心、生菜、西红柿、苹果、胡萝卜、葱、西瓜、肉末、蝗虫、熟鸡蛋、黄粉虫以及蛋氨酸等(表2),合成颗粒料进行投喂。从1月(交尾期)开始补充维生素E、速溶多维、墨鱼粉、鱼肝油、丝氨酸和蛋氨酸,直到产卵期结束。

表1 调整前成年白冠长尾雉的日粮配方

表2 调整后成年白冠长尾雉的日粮配方

1.3 白冠长尾雉卵入孵前准备

在种鸟开始交尾前对笼舍进行彻底消毒,并在笼舍隐蔽处放置多个人工巢箱及一些垫料,做好产卵前的准备工作。在白冠长尾雉产卵期间,要及时捡卵,以免卵被破坏。拾获的卵在入孵前要放在阴凉的存储箱内,保持室内温度在20℃左右,钝端向上,注意通风。为了保证卵的质量,一般7 d之内放进孵化机内进行孵化[8]。使用的孵化机型号为新力牌-1200孵化机(中山市南区新力孵化机械设备厂生产)。在孵化工作开始前一周,清理好操作间,保持整洁、卫生,打开孵化机门及通风口,对孵化操作间及孵化机进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在入孵的卵上机前1天,测定操作间的温度和湿度,然后设置孵化机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孵化机正常运行。

1.4 白冠长尾雉卵的人工孵化

入孵时,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卵的长短径,计算卵形指数,其中卵形指数=长径/短径。电子天平称取重量(精确到0.1 g,最大量程1 200 g),做好记录。对卵进行擦拭消毒,设置好孵化机温湿度及翻卵次数、晾蛋时间等。入孵5 d进行第1次照卵,检查有无受精,并称重量。10 d后进行第2次照卵,检查是否存在死胚,及时剔除,并称重量。15 d后进行第3次照卵,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重量,及时剔除死胎。24 d左右将鸟卵移出孵化机转入出雏机,等待出雏,出雏时温度应保证在37.3—37.5℃,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

1.5 白冠长尾雉的人工育雏

1—15日龄幼雏用自制的育雏箱,大小为75 cm×55 cm×45 cm的木箱,箱体各面均为木质三合板,门为钢丝门,底部为回收粪便的托盘,内置细沙。育雏箱用UA+UVB灯泡保持温度及适度的紫外线照射,箱内温度为36—38℃。16日龄以上的雏鸟转入钢丝笼,大小约为100 cm×60 cm×50 cm,同样用灯泡控制温度及进行紫外线照射,直至60日龄后不再需要保温。在育雏过程中如发现幼雏腿部畸形,及时通过腿部捆绑带、穿自制脚套等进行矫正。育雏期间提供清洁饮水,24 h以后开始提供饲料确保卵黄囊的完全吸收。10日龄前提供雏鸟混合小鸡饲料、配以熟鸡蛋、面包虫等,每日投喂5—6次。在11—30日龄时,小鸡混合饲料配以胡萝卜碎、熟米粒、切碎的莴笋叶等进行投喂。31日龄开始转入笼舍内饲养,仍需日炽灯或其他取暖装置提供一个保温的区域供其自由选择。61日龄后的亚成体鸟以成年鸟的非繁殖期饲料投喂即可,育雏期的90 d内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在90日龄内,如雏鸟连续3 d体重超过15%,需要减少投喂量,确保雏鸟不因过食而出现腿部变形等疾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冠长尾雉卵的概况

记录了广州动物园2012—2016年共321枚白冠长尾雉卵的情况。白冠长尾雉自3月开始产卵,每只雌鸟产卵6—10枚。平均卵重为(29.9±2.35)g,长径为41—54 mm,短径为31—39 mm,卵形指数为1.05—1.47,白冠长尾雉卵的其他信息见表3。通过2014年的日粮调整,尽管为了促进自然孵化,从2015年起减少白冠长尾雉的捡卵量,人工孵化的白冠长尾雉卵的孵化率、健雏率和1年的幼雏成活率仍然从2012—2013年的30.8%、38.3%和73.2%分别提高到2014—2016年的53.4%、70.9%和92.5%,差异显著(t<0.05%),(表4)。

表3 白冠长尾雉卵的卵形指数

表4 白冠长尾雉卵的人工孵化率和育雏成活率

2.2 白冠长尾雉卵孵化过程中失重概况

白冠长尾雉卵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孵化期为24—26 d,多数为25 d,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失重,失重比例为10.5%—24.3%,失重与孵化天数基本上呈线性关系(图1)。

2.3 育雏过程中幼雏生长发育特征

白冠长尾雉幼雏出壳后体重为25—32 g,平均体重为28 g,出壳24 h后体重会有轻度下降,采食后会持续上升。整个育雏期间雏鸟体重上升迅速,至1月龄时体重可达130 g左右,在4—18周机体发育迅速。刚出壳的幼雏喙呈淡黄色,经育雏箱12 h后体羽变干,羽毛展开,后续几天可见雏鸟有扇动翅膀的动作,出壳时可见初级飞羽发育,羽毛颜色变化从6—7周开始陆续呈现,约21周龄换羽完成。雏鸟尾羽发育较为缓慢,15周左右开始更换尾羽。育雏群鸟过程中打斗现象较多,提供较大的场地、及时地人工干预、提供更多躲避空间,可以减少因争斗等造成个体死亡。1—15 d可以按10—12只/m2密度饲养,16 d后应逐步降低饲养密度。打斗频繁发生时,雄、雌分群饲养,同时对雏鸟进行剪喙处理,可以减少争斗造成的伤亡。

3 讨论

野外白冠长尾雉主要栖息在海拔400—1 500 m的山地森林中,尤为喜欢地形复杂的悬崖、峭壁陡坡和林木茂密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9]。本研究中的白冠长尾雉饲养地点是广州(23.13°N,113.27°E),海拔23.4 m。研究表明,在广州这种低海拔地区饲养条件下,繁殖期较原栖息地提早1.5个月左右[10],表明温湿度或光照时间可能是白冠长尾雉繁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之前的研究报道[11]相吻合。本研究证明:经过合理的饲料调整、雌雄配比、白冠长尾雉的移地饲养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繁殖水平,对野外种群的补充起到重要作用。

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为24—26 d,多数为25 d出壳。在圈养条件下观察,亲鸟孵化的时间也是25 d左右。据文献报道[12],在野外条件下观察记录到的白冠长尾雉的孵化期同样为24—25 d,在孵化期长短方面三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野外白冠长尾雉的卵重:平均为30.2 g,长短径为47.4 mm×36.0 mm[13]。本研究中为卵重为29.98 g,卵径为(46.10±2.38)mm×(34.75±1.21)mm。从数据上看,圈养条件下的卵存在大小参差不齐等情况,白冠长尾雉卵的形状、重量与亲鸟是否初产、体型大小等有直接关系,究竟卵的大小和质量的差异是否与健雏率、成活率等存在关联,还有待下一步统计分析。

目前有大量关于珍稀鸟类的人工孵化与育雏技术的文献报道,林宝庆等[14]对保护区弃巢的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的卵通过翻卵、晾卵、通风、换气等技术,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成功率为100%,表明幼雏生长发育与野外条件下自然育雏的幼雏生长发育基本相近。白鹳孵化温度为37.4—37.6℃,较本研究白冠长尾雉的孵化温度稍高,白鹳孵化的湿度为45%—55%,出雏期温度为37.2—37.0℃,与本研究中的白冠长尾雉的孵化湿度(55%—60%)相比较低。2015年,侯方晖等[15]对蓝腹鹇(Lophuraswinhoii)进行人工孵化和育雏,孵化过程中蓝腹鹇卵有12.9%的失重,这与本文研究的白冠长尾雉卵孵化失重基本相近;蓝腹鹇人工孵化的健雏率在89.9%以上,3—19日龄的雏鸟体重上升最快,雄鸟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雌鸟。蓝腹鹇的这些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白冠长尾雉的育幼结果基本一致。单芬等[16]2015年曾对34枚白鹈鹕(Pelecanusonocrotalus)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白鹈鹕的卵形指数为1.51—1.74,孵化温度为37.1—37.4℃,湿度为55%—65%,卵孵化过程中有12.43%的失重,1年以后的成活率为66.7%—100%。昆明动物园2009—2013年采用亲鸟孵化人工育雏的方式,饲养成活9窝19只灰冠鹤(Balearicaregulorum),成活率为86%,采用同样方式饲养成活绿孔雀(Pavomuticus)11只,成活率为100%,同时人工育雏成活2只仓鸮(Tytoalba),成活率为33%[17]。本研究中白冠长尾雉的1年成活率为71.4%—100.0%,数据与各文献报道的珍稀鸟类的人工育雏成活率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是为了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根据其营养需求,调整日粮配方,更加注重微量元素、氨基酸、各种维生素等添加,最大程度符合白冠长尾雉的繁殖要求,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雏鸟日龄成活率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高料价下草鱼“伤不起”!30年养鱼人竟做到鱼种成活率100%,1亩赚5200元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Task 1
坡位对南方红豆杉和檫树混交林早期成效影响
苗期发病率高达80%,成活率低至10%!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危害严重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被“捧杀”的雏鸟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当唯一的雏鸟离巢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