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 曾梓珣
摘要:二胡曲《赛马》是作曲家黄海怀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情感饱满,热情奔放,内容丰富。本文主要阐述《赛马》的情感以及创作背景,分析该作品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方式。希望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可以掌握这首作品的技巧与情感,更好的将这首作品演绎出来。
关键词:蒙古族 风格 《赛马》 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57-04
二胡曲《赛马》是由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黄海怀于1960年创作完成。作品取材于内蒙民歌,曲调热情奔放,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传统节日进行赛马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二胡曲《赛马》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这部二胡曲的成功也为我国民族二胡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了我国民族二胡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主要内容
赛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项蒙古民族民间运动,民族文化背景深厚。二胡曲《赛马》就是以蒙古骑手们为主人公,主要描写了骑手们为了庆祝草原上的节日,骑着马在草原上自由的驰骋的情景。很多观众仅仅知道这项民间运动的简略内容,对于运动中的细节部分并不知晓。二胡曲《赛马》就很好的将细节部分展示给观众,将蒙古骑手们人物的内心刻画更好的剖析在舞台之上。既增强了赛马这个运动的传奇性与色彩性,又加强了主题旋律的节奏感,让舞台艺术效果更加丰富。为了更好的体现出《赛马》的创作内容,编创者与演奏者在进行制作与排练的时候,加强了演奏技巧的展示,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将恢弘的草原面貌得以最大化的复原。
二、曲式分析
乐曲在一开始,用二胡模仿马头琴创造了一段“独白式”的旋律特征。用激昂热烈的情绪,描写出了一副万马奔腾的壮烈景象,紧接着引用极具蒙古族元素的民歌《红旗颂》的旋律,通过锦上添花的变奏,加以配合演奏中的大量拨弦技法,将草原的一览无余与赛马的豪情壮志紧密相连,使得乐曲绽放出华彩乐章。与此同时,这种创作手法也将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乐曲的最后,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进行了旋律的再现,让观众欲罢不能,久久留恋在这动人的旋律里。
三、演奏技巧
(一)喷弓技术的运用
喷弓是指音头的运弓要如同火山喷发似的突然、强烈,利用右手腕的瞬间甩动来完成。
喷弓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第40~51小节指法的使用上,弹奏者要注意弹奏的连续性,右手使用喷弓,左手弹奏琶音。运用手腕的力量,让音阶之间的连接更加自然,过度也更加流畅;在保证弹奏音准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断奏。在演奏该部分的时候,要充分的理解乐曲的情感与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切想法,通过灵活地控制手腕的力量将乐曲的高低音呈现出来。
彈奏者手腕要和手臂配合协调,运用全身肌肉力量,时而放松时而紧绷。要注重肌肉力量的搭配,不能让整支乐曲的演奏过于僵硬。弹奏时,手腕凸出,并且保持手指自然弯曲,同时身体也要端正,让音符的连续性得到保证。手腕的移动要连续自然,才可以使得音色更加饱满。很多演奏者在进行喷弓技术的运用的时候,全程保持放松的状态,这样虽然可以使得手腕的状态更加灵活,但是无法保持音色的自然。因此演奏者要适当的把握手腕的放松与紧绷,这样才可以使得弹奏技术更加有力,也可以让整个乐曲的演奏更加完整。
(二)颤指音技术的运用
颤指音也称打音,为左手技巧,在演奏本音时,用手指连续快速地击打本音上方的二度音或三度音,以发出类似吹奏乐器中打花舌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与上方音的交替重复。
在乐曲65~75小节,主题又一次出现。此时,弹奏者右手的主题旋律由低音区转高音区,右手使用颤指音技术。左手大搓的指法在低音区演奏,表现了马儿在草原上自由自在驰骋的景象。对于颤指音技术的运用来说,弹奏者手指与手腕的动作同样重要。手指动作是二胡演奏的关键技巧,只有手指动作熟练,才可以让二胡的演奏更加流畅。在这首曲子颤指音技术的运用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手指的形态要始终保持灵活。虽然每位演奏者的手指形态有所差异,但是在日常训练的过程当中,要熟练地掌握手指的具体弹奏技巧。通过长时间的日常训练,加强身体的训练记忆,这样才可以使得正式弹奏的时候更加顺利也更加流畅。作为演奏者也要适应弹奏环境的不断变化,无论是在正式的弹奏场合,还是在私下的练习当中,都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手指弹奏的技巧与方式。要注重手指尖的平衡,把握手指弹出的跨度。《赛马》的颤指音技术的运用难点就是手指的技巧,该作品部分乐曲的音色相对来说较低,因为这一部分所体现的就是面对大草原,蒙古勇士的拼搏与向往自由的精神。因此在颤指音技术的运用当中,演奏者需要注重手指触弦的力量,无论是做出弹下还是提起的动作,都要迅速流畅,使得乐器的音色得到充分的释放。
作品《赛马》的音乐节奏有快有慢,因此要注重颤指音技术运用的间隔与停顿。合理准确地在快速弹奏的时候保持手指有力,在慢速弹奏的时候保持音准平稳。尤其是在整首乐曲的主题旋律部分,这部分有很多的滑音。该部分所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的热情,在这一弹奏段中,为了更好的表达自然中山、林、风、马鸣的声音,作者也运用了许多颤指音技术。演奏者必须要熟记乐谱,找出合适的停顿时间,才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手指操作。要把握停顿的时机与力量,停顿之后保持音节之间的连续性,这样才可以保证整支曲目的流畅程度。
(三)顿弓技术的运用
顿弓的“顿”即停顿之意,它是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配合弓子的拉推,发出短促而富有弹性的声音。顿弓有分顿弓与连顿弓之分,其中连顿弓即一弓演奏两个以上的顿音。
为了让顿弓技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弹奏者要深切的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作品的情感可以让作品的演绎更加生动,对于这首作品来说,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是较为生动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不断地将情感推向高潮。并且要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充分的体现出来,争取让听众达到共鸣。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技巧与情感相统一。顿弓技术技巧与情感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忽略了哪一点,都会使得整首作品的演绎过于苍白,也会使得作品最终的呈现无法打动听众。值得注意的是,在弹奏者进行快速弹奏的时候,也要保持气息的平稳和呼吸的平衡,保证手指触弦有力。不能因为情感而忽略了技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了整首曲子的情感。要保持整首曲子的连贯性,使得整首歌曲的演绎达到最佳状态。弹奏者还要注重弹奏的动作干净利落。尤其是在第三部分第一小节的后半段,该部分延续了前半段高昂的音色,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演奏者在弹奏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即使是较为低沉的音色,也要弹奏得铿锵有力。这一部分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累积,为下一乐段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在音调上,这一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基调。如果弹奏者不能够保证动作的干净利落,会对整首乐曲的演奏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会造成弹奏者在后续弹奏的时候,无法灵活地表现音调的强弱,不利于弹奏者的发挥。
(四)拨弦技术的运用
根据乐曲的需要,模仿弹拨乐器的演奏方法,用手指拨弦来发声,即拨弦奏法。在《赛马》中,黄海怀先生用拨弦来模仿马蹄声,为一创举。
在乐曲第71~85小节,弹奏者右手采用颤指音的手法,表现出暴风雪的猛烈,左手的刮奏,仿佛是狂风呼啸,带有紧张感。刮奏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语言,为作品《赛马》营造出了特殊的舞台气氛。演奏者在使用拨弦技术的时候,要保证姿势的正确。很多演奏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弹奏出这首乐曲,需要注意的就是手腕与手指的整体力量。但是,演奏的姿势与手指、手腕一样不可忽视。只有保证了正确的身体演奏姿势,才可以让演奏者的呼吸、力度与节奏更加平稳,也可以保证音色的自然以及饱满。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上身要保持直立。手腕自然端起,手指自然弯曲,保持双腿自然分开。当演奏到旋律较慢的乐段的时候,弹奏者可以适当的放松身体的肌肉群力量。当演奏到旋律较快的乐段的时候,弹奏者必须保持警惕,将全身的肌肉与关节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首曲目的弹奏更加准确有力。尤其是在这支乐曲的引子部分,对弹奏者的基本功要求較高。引子的第一小节节奏较为缓慢,因此有很多弹奏者在缓慢的节奏中往往放松了身体的姿态,这不利于整治乐曲的演奏。即使是在较为缓慢的节奏当中,弹奏者也要保持姿态的充分端正,才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弹奏的力度。
弹奏者在使用拨弦技术的时候,还要保持气息的连续流畅。尤其是在弹奏节奏较快部分的时候,更需要弹奏者保持连贯的气息,才可以将这一部分呈现得更加完美。主题旋律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在主题旋律上也有不同的风格转换,让整个乐曲从低沉转变为了较为欢快的部分。主题旋律同时也是作者主人公内心心境的转变,他们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也追逐自由和奔放。结束部分是主人公内心转变的最好体现,在该乐曲上也出现了很多16分音符,音乐节奏较快。因此,对演奏者拨弦技术的气息有着较多的要求。如果弹奏者在弹奏这一阶段时不能保持气息流畅,会出现不必要的停顿。这样会使得整个乐曲的演奏大打折扣。
四、蒙古风格作品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展演汇演展示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魅力
任何一种文化,要想有效地进行传承,就一定要能够不断地进行文化输出。因此,在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程中,应当定期进行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展演和汇演,帮助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魅力进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文化受众群体感受到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魅力,做到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文化输出,进而推动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蒙古族地区政府以及相关文化建设宣传部门能够对于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进行定期展演并进行有力的规范。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强对于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文化宣传工作进程,使得当地蒙古族人民能够对于这一份本土文化拥有认同感,进而对于各地区的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进行汇总表演和比赛评选,能够对地区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与此同时,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定期展演和汇演能够有效地帮助提升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加之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本身的情感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呈现出魅力。
(二)运用新媒体推广宣传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加快,手机、电脑以及平板等社交媒体工具已经无时无刻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加之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发达,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下各种文化传播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时效性强以及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因此,蒙古族地区相关文化建设部门应当牢牢地把握住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机会,对于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播。首先,可以由相关文化建设者建立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号,进行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内容的文章撰写,定期定时地进行投放,将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行不断地扩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使得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传播有效性得到提升,要能够在这些公众号中定时的投放一些福利,去吸引文化受众群体。其次,相关文化建设者也应当定时的录制一些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舞蹈视频,在视频中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去表演,再投放到新媒体中,在用浓厚的艺术氛围去感染和吸引文化受众群体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这一传承方法的影响深度。总而言之,运用新媒体对于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的传播和传承,是最符合时代脚步,也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蒙古族当地文化建设者们一定要引起对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重视,才能够借助这一有力风帆将蒙古族风格二胡曲作品传播开来,拥有更广泛的文化受众群体。
五、结语
综上所述,《赛马》是20世纪70年代音乐家黄海怀的经典之作。该乐曲的创作情感饱满,有一定的演奏技巧与难点。演奏者在弹奏该乐曲时,必须要保持手指与手腕之间的力量灵活,同时也要注重弹奏的姿势的准确和演奏情绪的把握。整支乐曲无论是对演奏者的技巧还是情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也在不断提高。演奏者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技巧和情感表达,才能将整支乐曲更加完美的演绎出来,为更多听众所喜爱。
参考文献:
[1]于佳.融合与创新—蒙古族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技法表现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杨思.试论内蒙音乐对二胡艺术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郭恩哲.二胡曲《赛马》及其音乐分析[D].乌鲁木齐: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4]施咏.谈二胡曲元素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江河水》与《赛马》为例[J].音乐传播,2017(03):67-72.
[5]张琳.二胡曲《赛马》和《战马奔腾》之比较[J].乐器,2010(0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