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
迎来收官,热度不减,口碑依然良好……近日,《叛逆者》在一茬茬谍战剧中脱颖而出,引发关注。
该片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畀愚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朱一龙扮演的男一号林楠笙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热血有志的爱国青年是如何在战争和人性的残酷考验中坚定信念,成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故事。
剧名“叛逆者”,指的就是那些在跌宕时局中经历苦难、成长蜕变、坚守信仰的有志青年。他们看似“叛逆”“出格”“不守规矩”,但正是这些在黑夜中逆行的身影,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如今现世的安稳。
历史为何选择了共产党?
对于《叛逆者》这部剧来说,谍战只是它的外壳,其内核是在讲思想、主义和信仰。
该剧聚焦林楠笙的蜕变和成长。1936年,年轻的复兴社干部特训班学员林楠笙,被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站长陈默群带往上海,参与抓捕潜伏在复兴社的地下党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林楠笙看到国民党毫不留情地残害自己的同胞。與之形成对比,共产党人面对复兴社的一次次抓捕行动,却选择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这让一心报国的林楠笙感到矛盾和沮丧。后来,当他亲眼见到曾经信赖的“恩师”陈默群投敌,复兴社内部腐败混乱,林楠笙的信念彻底崩塌。
在经历了一次次打击、挣扎、绝望后,他逐渐被朱怡贞、顾慎言等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牺牲精神感召,也寻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谍战剧似乎有着相同的套路。在剧中,朱怡贞之于林楠笙的人物关系,就像是《潜伏》中的左蓝之于余则成,《伪装者》中的程锦云之于明台。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林楠笙最终选择共产党,并不是因为恋人朱怡贞,也不是因为导师顾慎言,更非好友左丘明。
左丘明多次对林楠笙说,“只要还在一条路上,我们终究会相逢”,而顾慎言则说,“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信仰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最终方能达到坚定”。真正对共产党在思想上、路线上的认同,让林楠笙实现了彻底的转变。
通过林楠笙弃暗投明的转变,该剧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大格局,即告诉了观众“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至此,整个剧的精神内核被精准地传递出来,各人物形象也随之丰满,这也正是《叛逆者》在同类题材剧中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谍战剧在“人”,不在“谍”
谍战剧不在于“谍”,而在于谍战中的“人”。跟朝着共同理想,勇敢点亮自己的主角林楠笙一样,剧中塑造的每一个配角——不管是为救国而隐姓埋名的隐秘战线工作者,还是被迫卷入战争洪流的普通人,都是鲜活立体的。
比如牺牲的中共特工阿木、孙福安,虽然只出现了几集,但并非“纸片人”“工具人”,而是用饱满细节刻画出的“立体人”。
拿裁缝铺伙计孙福安来说,在参加对叛徒王志的锄奸行动时,他变身成了身手敏捷的饭店伙计。在与朱怡贞同时被捕后,他被施用各种酷刑却宁死不屈。在刑讯室、在埋尸坑面前,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并表示“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最终,他英勇就义,从容赴死。
真正的革命是充满着血与泪的。在动荡的年代,像孙福安一样,在这条路上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共产党员,他们随时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落入深渊,但正如剧中的经典台词所说的,“灰烬中拢着的星火,压不住,捂不灭”。
这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其中的平凡者,与坚守在暗夜破晓的前夕的革命者,两者共同组成了该剧层次复杂的人物图谱,也交汇成暗夜里照亮时代的燎原火光。
与无节操趋利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从未改变。原著作者畀愚在接受访谈时曾表示:“《叛逆者》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茫茫的黑夜里,追寻着那点光亮是要有牺牲精神的。我们有多少先辈为了这个信念甚至付出了生命。”
在谍战剧频现,各种套路和剧情早已被观众看尽的当下,《叛逆者》的出现让我们再次获得精神洗礼,从而坚定信念:只要心中有光,勇敢前行,总能开出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