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人友
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众望所归,其共识是:走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之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竞争性资金分配和双高专业建设,支持优秀职业中学的实训室场、专业建设,但软件——师资、一体化教材、标准制定却停滞不前,“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实缓慢。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知识与企业脱节,对实训设备、技能一知半解,导致昂贵的设备、大量的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自建实训室场的短板
1.教师水平与企业脱节
教学任务、科研、班级管理、创文等诸多工作,以及寒暑假是放假时间的心态,导致教师跟岗学习、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省培、国培1~2周的企业实践,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时候,学习就结束了,持续时间短,较难保证教师知识、技能的迅速提升和达到企业生产需要,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后,教师的归纳总结、强化学习的意识匮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技能、知识与企业的工作需要脱节,纸上谈兵的理论灌输和过时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毕业不能胜任企业的需要,对口就业率低、“跨界”高,专业与职业生涯脱节。同时,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也堪忧,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实训设备与企业脱节
企业SMT设备每2~3年需引进、补充,4~6年全面淘汰更换。反观我们的实训室场建设,设备选型通常是企业正在使用的,已投入市场至少1~2年,从制定方案到招标采购、建设、投入使用,最少1年,教师熟悉设备时间1~2年,学生学习2~3年,累计5~8年的差距,学生毕业出去工作时,设备已经更新换代甚至淘汰,非学生所熟悉。有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买不到或买不起,导致学校设备不全,和工作情境存在差异。
3.实训环境与企业脱节
企业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等创造价值、盈利为目标。以电子行业SMT贴片为例,企业的生产是“来料检查、刷锡膏、贴片、回流焊、QC”。且产品生产一批又一批,钢网不同、贴片上料与定位编程不同、回流焊温度设置不同,没有师徒式实践指导,学生入职肯定不知所措。我们的实训设备过时、参差不齐,没有订单无法实现“生产”,多是观摩和肤浅操作,缺乏真实排障训练,僧多粥少,时间耽误严重,目标难以达成。教材与实训设备不匹配,没有图文并茂的作业标准、作业流程、检修手册等,工作情境与企业脱节。电子专业实训室停留在仿真或脱离实际的故障设置,与企业售后维修的真实故障差距很大,在学生厌倦理论分析的背景下,实训变得枯燥乏味。
4.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脱节
维修岗位需要的是小尺寸密引脚贴片焊接技能人才,而我们教的却多是插件或大贴片焊接,最近的广东省“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学生技能竞赛因贴片元件太小,学生焊接速率和工艺失分严重。我们所使用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热风枪等仪器工具也与企业有差距,我们经常在教过时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可能还是教师在很多年前掌握的知识。企业的SMT技术员是以安装调试、解决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随机问题、监察设备运行等为工作内容,学生没有生产实践机会,不能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技能,所以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引企入校的艰难
很多学校也重视技能培养,着手引企入校,实现生产性实训,但校企合作多走不远,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没变,即使有教育情怀一时合作,但如果长期效益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合作也会夭折。由于存在产业的地域困境(物流成本、交通及时间的迟滞耽误、订单响应速度)、学生作为员工青黄不接、合约与劳动法压力、管理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除了东莞、深圳等学校在企业旁边、在产业区域内有优势而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外,粤西北等偏远区域的“引企入校”都举步维艰。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与清遠美好电子企业合作,建立两条插件电子产品生产线,合作一年后,也因效益不高而终止,原因有二:首先,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产品价值不高,非专业人员就可做,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导入,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每两周换一个班的学生,刚熟练了,可以提高效率了,就要换人。专业对口的学生有限,不对口的学生怨言较大,心态不正,积极性不高,频繁换人,需要重新培训,导致生产效率低品质低,废品率居高不下。其次,制度不健全,学校重引入轻管理,导致企业追求利润却无利可图,电子的SMT、数控加工等投入较大的引企入校项目多“难产”,仅有汽车美容、摄影、电商、通信运营服务等投入少的“轻资产”校企合作项目可行,但往往实践岗位少。我校多次与广州数控洽谈机器人生产线或集成订单引入学校,但企业权衡后舍弃;现在引入一机器人教仪公司进行订单生产,也因管理不善,装配与接线错误或工艺不达标,返工严重,耽误订单交付,企业焦头烂额。
三、送生入企的优势
自建实训室、引企入校、送生入企三者比较,后者优势凸显。原因如下:
①不用学校投入大量的钱买设备、规划新建实训室场。
②设备不会过时,企业追逐效益,自然会主动与时俱进地添置新设备,学生接触的是新设备、真实的场景、故障,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技能,所学不会过时,教师在跟岗过程中也能耳濡目染地学到最新技能和方法,解决学校存在的“双师型”教师难题。
③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是优秀的师资,企业设备、工艺、操作规范与相关标准、不同岗位技术要求,可以融入活页式项目教材,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支持。
④教师编写教材,并利用教学优势为企业做岗前培训,学校可以提供资源为企业进行技能考核、鉴定服务,二者互惠互利。
⑤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毕业即就业,企业自然愿意录用,解决了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学校实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
⑥学生学到知识,找到高薪工作,口口相传提高口碑,学校解决招生问题,减少招生难度,提高招生质量。
四、送生入企的策略
1.明確目标
转变观念,送学生去企业,是基于学校实训条件、师资水平有限,借企业的优势弥补我们的劣势,学生去企业学习,不是打工赚钱,应把企业当作真正的校外实训场所,引导学生跳出打工的抗拒、疲倦心态。实训期间每天有反思、总结,教师、师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检查指导,晚上有技术提升、管理等培训,每周有茶话会,隔一段时间可换岗学习新技术,周末或晚上有趣味、健身活动,每月有技术考核、评价、激励,学生学有所获乐在其中,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借鉴“联想专班”的合作经验:学校出管理费,学生到联想的服务点学习,无工资和餐补,3~5个人配一个师傅,在前台接待、检测、维修、上门服务、物料管理、客服各个岗位轮岗,学生学习主动、学有所获。
2.机制健全,管理到位
组建项目经理团队,制定驻厂教师工作职责和考评制度。落实教育部“两年不少于2个月企业实践”的文件要求,在职称评定和“局管校聘”中作为硬性指标,解决教师不愿去企业、去后学习与服务意识薄弱以及被动工作的难题。学生实践时间教师参与生产管理、沟通协调,学习技术、工艺、标准、流程,编制出版项目教材、课程标准,主动服务于教学和企业培训,主动开展工作,能站在企业立场换位思考,也能出于学生发展主动谋划作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学生争取培训、换岗、晋升机会,组织管理、工作总结、优秀学徒评比,为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品,组织讲座、联谊与趣味竞赛减压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就感,团队协作与工匠精神,打造良好品质。
3.双元育人,通力协作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管理规定、成长活动方案、考核评价制度等,专人负责管理,按时落实,校企共同培养共同评价,企业岗位少时可以组建联盟集合培养。借鉴联想专班的理论+实操模块化考核,把企业各岗位需要的技能、素养划分模块,学生理实合格方可发证书,有证书才可应聘上岗,因含金量高,被同行广泛认可。理论考核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养成、商务礼仪、面试技巧、联想及联想服务介绍等,建立标准的认证练习题库,学生自主学习并定期考核。
学生进企业实践,企业承担核心的技能培养,学校借助企业设备、师资、实训条件、工作情境、管理制度实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投入少见效快,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可用之人,教师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并协助管理,编制教材服务企业培训,学生毕业即就业——送生入企是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议在工业园区规划时,兼顾职业学校,实现厂中校,方便开展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