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那条长长的邮路

2021-08-02 11:27倪邦瑞
飞天 2021年7期
关键词:邮路王姐街巷

倪邦瑞

庐江,皖中地区一座千年古城。

我的家就住在古城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子的西头与崛起的新城区接壤,东头则与古色古香的老街相通,漫步其间,那雕龙画凤的楼阁,老字号的门店,那千年老城墙下延伸到街巷深处的青石板古道,无不默默地诉说着沧桑岁月,讲述着遥远而古老的故事。

老街叫西门岗上或称西大街,悠悠的绣溪河绕街流过,紧挨河湾的地方派生出另一条半边街,当地人叫它西门湾。老街上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挤着上千户人家,鼎盛时期沿街布满米行、当铺、布行、茶馆、酒楼,包括我们家族在内应该都是临水而居、择水而兴的先民们的子孙。

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位年岁和我父亲差不多的人,身穿绿色制服,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车的后座上驮着印有黄色“中国邮政”四个大字的绿色邮包,长年累月奔波在街头巷尾,踏破千家万户的门槛。这个人姓王,是负责老街区这一片区的邮递员,街坊邻居都亲切地叫他王大叔。在那个自行车少见的年代,只要听到门外响起自行车铃声,我们孩子们便一窝蜂地蹿出家门,围着王大叔的自行车嬉戏。王大叔一边招呼孩子们别闹,一边拿出随身带的登记簿,将送到用户手中的报纸、刊物、信件和包裹等一一记录下来,防止忙中有错,发生偏差,以备需要时查询。

走过花开的春天,走过炽热的夏日,走过丰硕的金秋,走过刺骨的冬寒,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雪飘霜冻,王大叔始终用坚毅的脚步丈量着老街上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小桥,每一级台阶……

小学毕业那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全国上下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一天,学校请王大叔给我们做报告,那时我才知道,王大叔是共产党员,是全省邮政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忽然间,我对他产生了几份敬畏和崇拜,仿佛看到他烈日下自行车留下的滚烫的辙印,似乎遇见他风雪中不知疲倦的身影……他的报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那一件件小事上,让人读懂了一个平凡人的博大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个时候,王大叔每年要送好几万份邮件,从没有出现过分毫差错,老百姓打趣地说:“宋代有个寇准,心里装着民众。今天我们这里出了个‘王准,工作那个准劲儿比寇准还‘准。”

有一首《赞邮递员》的诗这样写道:“他,总是头也不回,一辆旧得发绿的自行车,驮负着一身的爱和希望,孑然‘蹬就风雨前行,泥泞不问,漂泊一生……”这就是王大叔,就是千千万万个像王大叔一样的绿衣使者的缩影。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老街,一场场新雨扑面而来,滋润万物,荡漾生机,到处呈现出一派氤氲盎然的景象。每天人们看到一位皮肤白净、眉目清秀的姑娘,骑着一辆绿色的、装满邮件的轻便摩托车,沿着王大叔走过的那条邮路走街串巷,登门服务,态度像王大叔那样热情,服务像王大叔那样周到,笑靥里总流露出王大叔那样的温暖和炽热。一打听才知道,王大叔因为长期风雨奔波患上严重的关节炎,手脚不听使唤,不得不提前退休了,高中毕业的女儿顶职上岗,当上了新中国第二代邮递员。小王每天迎着朝阳出发,伴着晚霞回家,把最新的信息和最热切的企盼送给最需要的老街上的人们。

海峡两岸实行“三通”那阵子,老街上不少在台湾的亲属纷纷写信回来寻找骨肉亲情,可由于解放前后的住址、门牌号码、地域名称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信件根本无法投递,小王学着父亲的样子,拜老街上的老人为师,借鉴父亲“妙手回春”方法,使一些“无头信”物归其主,让不少“死”信重新复活,成为当时全县破解疑难信件密码的高手。有一次,一封台湾寄来的信封上只写着“安徽庐江西门岗上周王氏母亲大人收”,没有街巷名称,也没有门牌号。小王紧皱眉头,一连好几天反复琢磨,四处打听,终于在10多位同姓同名的周王氏老人中找到了信的主人。那一年,70多岁的周王氏看着儿子的信,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拉着小王的手激动地说:“好闺女,你给我们母子架了一座桥,一座几十年都走不过去、现在终于畅通的桥,太谢谢你了……”

小王如矫健的鸿雁,在老街巷里展翅飞翔,装着恋人的思念,载着亲人的问候,带着远方的讯息,携着学子的渴望,传递了一个个动人的惊喜;展开了一张张欣慰的笑脸。

进入21世纪,小王也有四十好几了,可大伙儿还叫她小王,不少人也改口叫她王姐,显得格外亲切。她走到哪里,哪里春风荡漾;她服务到哪里,哪里欢声笑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冬天,气温剧降,老街上冰天雪地,王姐依然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按时投递邮件,快下班的时候,为避让迎面驶来带小孩的自行车,王姐连人带车栽进冰冷的绣溪河里,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和肌肉严重坏死,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走出医院的王姐,谢绝组织上的照顾,拄拐杖坚持战斗在邮件分检的第一线,继续续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美丽的人生。

太阳从绣溪河上升起,把灿烂的光束洒向街巷的每一个角落,一位90后的帅小伙子驾驶一辆橄榄面包车出现在王姐曾经走过的邮路上。原来,王姐致残以后,她的独生子刚从北邮毕业,便放弃了大都市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当上第三代邮递员。他说,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外公和母亲的绿色基因,追求的是和前两代人一样的、绿色的梦想。作为与新时代同行的新一代绿衣人,王姐的儿子成绩优秀,在学校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伙子一脸阳光,青春焕发,激情澎湃,在前两代人走过的老街邮路上,踩着新生活的节奏,创新投递模式,探索和拓展服务新领域,不仅投递报刊、信件和快递,而且还开辟了网购网邮绿色通道。每天邮车上都装得满满的,因为那是满满的期待,满满的希望,满满的幸福。

小伙子爱绿,送绿,播绿,在老街人的心里植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逢节假日,老街上的小溪旁、绿荫下,公园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些青年邮政志愿者和老人们聚拢在一起,读报纸,议感受,谈乐趣,气氛和谐热烈。有人爆料说,王姐的儿子上岗后,在全县首创老年读报读书俱乐部,组织身边的志愿者融入其中,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久违的、浓浓的书香伴着老人们的欢笑,飘荡在古老的街巷里,如芬芳沁入人们心灵深处,深受许多网友的广泛点赞,引来县内外不少媒体的追捧。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路长长,梦依依。老街上的邮路还是那条邮路,大街上洒满七彩阳光,小巷里吹拂着和煦的春风。邮路很短很短,一天就可以跑完;邮路又很长很长,三代绿衣人也跑不完,且永遠都没有终点站。不过邮路上已经刻下或正在标注的脚印和车辙,却总是那么清晰,那么走心,那么斑斓闪亮……

猜你喜欢
邮路王姐街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一“病”解千愁
“跑”在一条“扶贫邮路”上
高手过招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其美多吉 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王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