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下乡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良性循环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雅龙乡盘兔村为例

2021-08-02 06:04方宇婷詹雷颖罗献燕
建筑与装饰 2021年20期
关键词:村落村庄村民

方宇婷 詹雷颖 罗献燕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广西乡村所处地域环境复杂、经济发展阶段不一、社会文化多元和村民需求差异巨大,乡村规划和建设面临规划引导机制不健全,设计缺乏因地制宜,图集导则有效性不高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雅龙乡盘兔村为例,在广西规划设计下乡服务的背景下,以乡村规划建设相关理论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经验为指导,探寻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策略,建立符合乡村建设现代化转型的技术导则,以期为规划下乡实践活动经验的推广以及多路径、多学科、多力量协同作用乡村建设提出探索思路。

1 盘兔村现状

1.1 村落概况

盘兔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是瑶民聚集居住而形成的自然村落(见图1)。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村庄占地120亩,户籍人口650人,常住人口333人,以种植玉米、养猪和养羊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1200元。村内有4800平方米的传统建筑,房屋始建于清代,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瑶族传统村落风貌,是典型的瑶族杆栏式建筑(见图2),为布努瑶族群体性民居。

图1 盘兔村传统建筑集中分布情况

图2 盘兔村民居

盘兔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以峰丛洼地为主,村庄依山而建,周围石山和农用地较多,地势高差较大,石多地少,平地资源稀缺。村落位于半山腰上,房屋排布不规则,村内石板路和混凝土路交错,路网相通。村落突显瑶族同胞“住山不住平”的居住风格。

盘兔村作为历史悠久的瑶民聚集村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建村以来,民间传承了布努瑶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全村举行唱山歌、跳铜鼓舞、斗鸡和斗鸟活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自清朝延续至今。

2 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在接纳现代化转型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盘兔村面临的不仅是来自城市的经济、物质环境上的冲击,还面临着社会文化、传统建筑和聚落空间破坏和流失等问题。

2.1 村落空间割裂混乱

盘兔村依山而建,建筑多建于村落内凹平地内,部分建于山坡之上,部分住房配建有院落或小面积晒坪。村内以石板路和混凝土路交错。村落街巷空间是由村民自发建设形成,由于缺乏村庄规划的早期介入,目前存在发展无序,土地利用不明确等问题。村内仅一条单行车道水泥硬化路穿村而过作为主要道路,难以满足村民通车需求。唯一的公共活动空间集中于希望小学处,仅0.17hm2,村民现代化生活方式要求有别于传统活动的公共空间,对乡村空间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2 传统建筑年久失修

盘兔村传统建筑以瑶族干栏式建筑为主,采用竹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部分建筑质量较差,破损严重,柱、墙等部位腐蚀严重,密闭性不佳,虽然代表这当地民族特色建筑风格,但难以满足居民越来越高的现代生活质量与空间需求。村内现存一处县级认定历史建筑,但缺乏保护规划介入。新建建筑以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结构、技术和外形上都与传统建筑相距甚远,村落呈现两种风格迥异的新旧建筑并存局面,整体风貌难以和谐统一。

2.3 人文风俗濒临失传

盘兔村为瑶族聚集地,延续有斗鸡、斗鸟、山歌、铜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当地特色固定欢庆节日来进行山歌、同鼓舞活动。随着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盘兔村和外界交流增加,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打破传统文化观念,现代趋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刷下,乡村传统宗族体系和公共社会关系趋于瓦解,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也出现了较大阻碍。许多年轻人已经适应城市生活,民族语言、歌曲和舞蹈等在年轻一代中鲜有继承。手机等现代化网络载体的普及和多元化娱乐渠道也削弱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在村民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4 发展内驱动力不足

盘兔村位于大化县偏远山区,受自然环境所限,原有对外交通不便,石多地少,平地资源稀缺,村庄可用耕地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青年人普遍外出务工。主要人力资源对外流失使得乡村发展缺乏主体,也使得村庄内核日益“空心化”。此外,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由山上引入,稳定性不佳,缺乏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系统,无公共照明。现有设施无法对接城乡一体化,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公共活动要求。这样的环境下严重地阻滞了村庄内外人财物的融通,游客因基础设施太差望而却步,投资者也因自然环境的险阻难以承担开发成本, 所以绿水青山目前还无法转化为金山银山[2]。

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策略

3.1 以村民为主体,发挥多元力量

在规划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当地政府应在对传统村落进行详尽实地调研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规划和扶持、引导和保护政策,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3]。政府是村落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力量的介入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制度环境安排上,指导村民协调经济发展和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传统村落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通过政府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乡村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特别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这两块,需要富有经验的公司介入,也需要与外部市场、制度、 资源的配合与支持。作为乡村成员的乡村居民和村委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主体,也是原生动力,在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目标、制度时需要他们进行参与、建议和监督,尊重当地村民意愿,确保村民主体的利益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得到保障。

3.2 修葺传统建筑,维护整体风貌

当地政府应该对盘兔村制定相对应的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维护和改善村落整体风貌。村落空间形态是在村落形成的100多年间经过自发性建设和生活方式、公共活动需求形成的,在后续保护和发展规划中要延续整体空间层次和空间轴线格局,维持原有空间肌理和空间尺度,有机挖掘原有空间景观节点,如村落中现存的古树,结合现代公共生活要求进行保护和串联。传统建筑是盘兔村历史文化的基因载体和重要的物质传承[4]。在对盘兔村现存建筑进行历史、质量、风貌等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已纳入县级保护名录的建筑进行重点维护修葺,秉承“修旧如旧,恢复传统”风格;对建筑质量差,难以满足现代生活质量要求的传统建筑,可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在保持其传统风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固,使其能满足居民日常居住的需求。新建建筑要注重和原有村落空间脉络之间协调,在建筑结构、材料、造型、尺度等方面进行建筑设计风貌引导。

3.3 落实乡村规划,完善基础设置

在盘兔村村庄规划中,应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合理优化用地布局,进行空间整治。严格遵循耕地红线,合理划定宅基地范围,为村庄进行现代公共活动,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预留建设用地。针对目前盘兔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大资金投入加宽入村主路,使其满足双向通车需求。对入户道路、广场节点进行升级改造,可利用符合当地传统特色的石板等材料进行地面硬化和景观提升。重新规划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改善公共卫生环境质量,同时减少现代生活污水对盘兔村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村民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公共照明系统,保障夜间公共生活需求。

3.4 资源开发,文化传承

盘兔村乡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未来需要根据当地山、水、林、牧开发特色农业,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同时,在规划中以本地民俗文化为导向推进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路径。盘兔村文化传承与挖掘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传统村落空间机理和要素是重要历史文化环境,增强村庄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有助于提升村民对本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盘兔村仍保留着多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瑶族山歌、铜鼓舞等,这样的活动需要依托物质空间来进行和延续,这需要在村庄规划开发中将这些民俗公共活动场地纳入进来考虑,并开始着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等存档,利用网络等渠道形成村庄特色“文化名片”,在旅游经济中开发民俗活动,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以文化传承增强村民集体凝聚力,助力乡村发展。

4 结束语

民族传统村落在长期与自然共生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交融的体现。在城市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冲刷下,传统村落即存在着物质上的新旧割裂,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冲击矛盾。在城市中大量实施的自上而下规划准则也不宜生搬硬套到乡村规划发展中。“规划下乡”背景下,需要针对当地乡村历史沿革、环境背景、人文风俗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保留传统村落的魅力价值,同时推动乡村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人与自然相生和谐。

猜你喜欢
村落村庄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村庄在哪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