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杜鸿志,王皓南,方焱明,杨万宏,王庆华*
(1.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10070;3.湖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湖北 武汉430065)
猇亭区濒临长江,为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县级区,是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块冲积平原。猇亭,得名于西汉,虎啸为“猇”,十里为一亭,故称“猇亭”。猇亭区是宜昌市城区的东南门户、工业区、渝东鄂西对外交通的枢纽,承东启西,亦是宜昌市新兴工业的重要拓展地。猇亭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为猇亭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本研究按照国家及湖北省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1],自2018年2月起至2020年5月止,在猇亭区范围内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全面调查野生中药资源重点品种蕴藏量,掌握猇亭区中药资源种类、分布、蕴藏量、变化趋势、野生与栽培状况、收购量、需求量、质量等资料,调查中药、民族药及民间传统知识,探寻中药资源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方式,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普查数据整理及文献调查等方法,统计分析猇亭区中药资源状况,为政府部门统筹发展中药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猇亭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10°24′~110°30′,北纬30°28′~30°34′,土地总面积120 km2。猇亭区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处于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地段,江面由狭窄而趋向于开阔。全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往东北为低山丘陵分布,海拔在100~200 m。猇亭区境内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河流长度大于10 km的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有64条。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
猇亭区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平均水量为992.1~1 404.1 mm。雨水丰沛,较长的降水过程均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0 ℃,但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 m降低0.6 ℃。7月平均气温24.1~28.8 ℃,1月平均气温1.7~6.5 ℃。极端最高气温41.4 ℃,最低气温-15.6 ℃。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带,由于高山对峙,下有流水,故在600 m以下存在逆温层,冬季较温暖。
猇亭区中药资源普查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线路调查、样地调查、走访座谈和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普查。普查历时2年余,足迹遍及猇亭区3个街办所辖的全部山林,走访村医26位、农民30余位。实地调查代表区域自动生成的样地18个,后新增样地18个,共完成样地36个(见图1),样方套180个,样方1 080个[2](见表1)。
图1 猇亭区资源普查样地分布
表1 猇亭区中药资源调查样方设计
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调查中药材名录[3],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及文献资料[4-8],并结合实地考察、学者交流及现代科学技术等方法[9],调查猇亭区道地药材及大宗药材的蕴藏与产量,明确大宗道地药材资源现状。同时进行栽培药用植物调查、中药材市场调查,以及中药、民族药及民间传统知识调查。普查时根据植物开花或结果的时机及时采集植物标本,并按照要求干燥、消毒,妥善保管。
实地调查代表区域自动生成的样地18个,后新增样地18个,共完成样地36个,样方套180个,样方1 080个。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通过样地和样线调查,共普查野生及栽培观赏植物品种311种(见表2),收集了部分药材及种子。其中,猇亭区野生药用植物类群情况见图2,分布于99科228种,且主要以双子叶植物为主。猇亭区野生药用植物优势科物种数量及占比情况见图3,菊科最多,豆科其次。
图2 猇亭区野生药用植物类群情况
图3 猇亭区野生药用植物优势科物种数量及占比情况
表2 湖北省猇亭区腊叶标本信息
续表2
根据普查调查品种目录,猇亭区确定重点调查品种55个。由表3可知,最终完成的44个重点品种分布于29科,其中以蓼科、禾本科、唇形科、豆科为主,其余因物种消失及鉴别错误而无法完成。同时,共采集标本44种,收集药材48份,采集种子33份。野生品种分布量统计显示,重点调查品种药材中分布量较丰富的品种为杠板归、枇杷、金樱子、野葛、薄荷、紫苏、千里光等。
表3 湖北省猇亭区调查重点品种目录
经调查,目前区内栽培药用植物1户,栽培白及2600 m2,但因年老体弱、无种植及管理经验,以及受干旱与病虫害影响,药材苗已经大面积死亡,仅有零星几株,种植户已放弃管理,致使无法获得收益。
完成中药材市场走访,调查3个街道办共22家药房,了解了中药使用相关情况。猇亭区无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走访居民,提供了2个个体小收购站情况,普查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高家收购点1家、黄龙寺收购点1家,但均因附近农民对药材认识不足及药材量少而放弃收购点经营。
普查时,根据植物开花或结果的时机及时采集植物标本,共采集植物标本311种,按照要求完成腊叶标本1 550份;收集原生药材88种,按照要求干燥、消毒,妥善保管,无虫蛀及霉变现象;收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61个品种,按照要求干燥、消毒,妥善保管;共拍摄有效照片15 000多张。
自2018年2月启动猇亭区第四次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工作以来,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规范有序地调查全区区域内野生中药资源及栽培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情况。本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区中药资源基本情况,采集制作了一些植物标本、药材、种子与影像资料,为猇亭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制作腊叶标本311种,涉及107科263属,采集中药材88种,采集种子标本61种。其中,重点调查物种44种,走访调查药材种植户1户,调查药材种植品种1种,完成2个中药材流通点的药材收售调查。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有效经验方1个。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目前猇亭区中药品种逐渐减少,药材质量不佳,药材产量除十几个品种外,其余均零散分布且株数量少,甚至偶见。区域内现中药资源总体情况与以往相比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猇亭区目前为工业区,企业进驻及房地产开发占用了大量土地和山林,过度开发、生境破坏等因素对中药品种的数量、质量及蕴藏量影响较大;二是,有关部门及附近村民对中药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部分中药材品种已经缺失并面临绝迹;三是,农民用地减少,现存部分林地逐渐被附近居民改种果木和蔬菜,野生药用植物环境被破坏。
因此,猇亭区中药材产业亟待合理地保护、开发与利用。本次普查的成果,可为猇亭区制定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与政府部门对药材种植的扶持[10]。只有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及中药资源,才能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