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安澜
于安澜名海晏,任教后渐以字行。河南滑县牛屯公社人,1902年生,地主家庭,兼有生意。父亲是当地绅董,我兄弟二人,先兄比我大三岁。自幼在家延师教读,初入家塾时,在辛亥前一二年,这时早已兴办学校,请的教师是简易师范毕业,教的是国文、算数、史、地、格致等小学教科书。三四年后又改请一位老秀才,教些四书五经、古文旧书,并学作文言文。在书法的学习,那是从描红入手,再临帖写大楷和小楷。大楷临过柳帖、颜帖,当时柳帖最为普遍,临摹也最久,小楷临的是董。当时私塾的情况,是早晨背诵已经讲过的书,约两点钟左右。早饭后,照例研墨(当时没墨汁)临一张大楷二三十字,送到老师桌上,等讲授诵读以后,老师将学生集合他的桌前,逐一指出优缺,名为排仿,即摹仿帖之意。下午或写小楷,老师仍作批改,这是当时各地的普遍形式。我在这时学到的就是字个匀称,略具字帖的形似。
至十七岁,以同等学力考上了中学(当时旧制中学四年毕业)。只有第一年开写字课,每星期一个钟头,任课的是外班的国文教师,由于他是本府十多县的著名书家,所以一年级的写字课,向由他担任。教师是清末的拔贡,做过京官,在书法上下过功夫,在卫属的古迹碑记常和李进士配合(李敏修撰文,乔懋卿书丹),并商务印书馆曾影印过他写的墓志。乔先生在书法上有著作,在上写字课的开始,他是愿意讲授几次以提高学生知识,可是当时的学生以考学不考写字,并不重视,只愿写一张字,及早端着砚台下堂,从而乔先生也仅仅讲了一两课就停止了。他虽讲授的时间很短,但从他我知道所谓大家、名家、馆阁、台阁和历代的四大家,有指点门径之功。
及进入大学,图书馆中影印书画册总是爱翻阅的,从而认识到各家的面貌精神。当时上海有正书局印的名家墨迹也买一些,就是上街看到商号的牌匾,尤以书店、纸庄、药铺的不乏名手,与众不同,颇能提高眼光,开扩胸襟。及到北京,一次到名中医杨浩如的药店看病,见到王福庵(禔)的篆书对联,雍容高雅,欣赏不置。后又见到罗振玉、马衡等各家篆书,都觉古朴浑成、高出流俗。由于我是搞文字学者,有时为友好写扇,总喜摹之,若就本人的业余兴趣所寄,在书法上又远不及分到画上之多。
在前几年本市相国寺维修完成后,设立书学会,约我为会员讲授书法,从而选出历代论书法的著作二十余种,汇为一编,名为《书学名著选》,作为参考,并排列《历代书法源流表》以丰富书法知识,意在使会员技法与知识同时并进,明了源流派别和正确途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重视传统学术文艺,支持开会参观,以希收交流启发之效。毛主席尤指示学习毛笔字,引起青年爱好书法者热情学习,推动了书法进步很快。惟有少数不能严守推陈出新的指示,不肯耐心临帖,继承先哲优点,便思矜奇标异,自创风格,走入狂怪一途,以哗众取宠。评选者尺度过宽,时亦入选,致使无知青年盲目学步,我亦常为学书者批斥之,使青年知所取舍,希书法前途得以健康前进,稳步发展。
于安澜 篆书 《赠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