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2021-08-01 12:23韩佳庆
学习与科普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设教材情境

韩佳庆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会学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鉴于此,谈谈几点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研究数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怎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因生而宜。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学习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上,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平台。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去开发教材,才能真正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二是把握教材的特点,根据教师的实际而异。教材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把握教学时机,激发数学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时机,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

当学生缺乏兴趣和思维偏向时要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不然学生会越走越远,课堂看起來很热闹,可实际收效胜微,甚至负效。

当学生理解肤浅,困惑不解和解题失误时要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往往会忽视,貌似理解而未真懂。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深入理解知识的关键,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疑之处生疑,并针对疑点展开思考、讨论。当探究的问题相当深、难时,学生通过努力仍理解不透彻、难解决,甚至出现了错误。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指导学生重新探究,分析、理解获得问题的结论。

三、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成带有趣味性、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想说。为此通过做游戏、讲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投身情境中去感受。学生想说,说什么呢?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听清老师的提问,同学的答问。通过倾听,认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与老师交流、与同学探讨,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可能会不够成熟,答非所问,漏洞百出,这时,教师要容忍学生“说错”,不要让学生胆怯而导致不说。教师应通过询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直到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四、让思考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思考,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情景中暗含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思考。在数学提问中教师要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些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去获得发现,教师还要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发、促进学生思考。最后,学生不仅知道了“简单”的结构,更明白了结论背后“复杂”的道理,使学生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把握好“导”的时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开展学习活动,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创设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