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分析

2021-08-01 15:05张永晖
甘肃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陇山天然林落叶松

张永晖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甘肃 天水 741020)

小陇山林区位于我国秦岭山脉的西端,甘肃省的东南部,是渭河、嘉陵江、汉江和西汉水的上游区,东接陕西宝鸡、南连陕西略阳、西至漳县木寨岭岭罗山,北与关山接壤。东西长212.5km,南北宽146.5km。是全国4600 多个国有林场中最大的国有林场群,由21 个国有林场和植物园、林科所组成,是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流域23.19 万hm2,长江流域59.8 万hm2。是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林区跨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武山县,陇南市的徽县、两当县、礼县,定西市的漳县8 个县(区),是甘肃省东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的生物,其引发的森林生物灾害和火灾、水灾一样,也属于自然灾害,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隐蔽性、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会给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保护好小陇山林区的森林资源安全,给人们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在林区内调查所有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对积极有效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维护好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自然概况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30″-34°49″、东经104°22″-106°43″,是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地形地貌以秦岭西端主梁为界,以北为秦岭北缘低中山区,属剥蚀堆积红层丘陵区,以南为徽成盆地、陇南山地,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海拔多在800~2800m 之间,最低700m,最高3200m,该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交汇处,属亚热带北缘暖温带山地半湿润气候区,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垂直变化明显,由高海拔至低海拔,存在寒温、中温、暖温、高温特征,小气候差异大,光热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7-12℃,无霜期185d,年均降水量460~800mm,年均相对湿度69%,年日照时数2098.7h,≥10℃的年积温3563.9℃。

1.2 调查内容

对林木、种苗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螨类、鼠兔及有害植物等。

列入我局已造成危害而尚未记录的钝鞘中脉叶峰、侧柏叶枯病;列入我局局部成灾危害的华山松大小蠹、中华松针蚧;国家林业草原局2013 年第四号公告公布的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2014 年第六号公告新增列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2003 年及以前全国有发生、危害记录的506 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作为本次调查的重点对象。

1.3 调查范围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及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局所辖区域,包括局下辖21 个国有林场、林科所沙坝种子园、植物园和沙金、太白、太阳寺、大河、广金5 个施业区。所查范围内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母树林、风景林、自然保护林、观赏及四旁绿化树木、苗木、种实、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和太阳山、三黄沟、卧牛山、云坪、洮坪、榜沙河、黑河、李子园等省级森林公园;重点公益林生态脆弱区;厂矿区、工程作业区、外调苗造林区和公路、铁路沿线;林业有害生物易发区。

1.4 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踏查的方式,结合灯诱等辅助调查方式进行。在发现有危害、初步确定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分布范围后,进一步通过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查明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在调查过程中,在发现有林业有害生物时,拍摄有害生物形态特征以及危害状照片,对发现的未知病虫种类和寄主植物,及时交流并向有关专家请教或上传图片,向各级专家请求鉴定;若遇到虫害由于世代重叠出现多个虫态同时存在时,调查其中主要的一种虫态,在不同调查月份或时间内调查到同一种虫害的不同虫态时,可按不同虫态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1.4.1 踏查

(1)踏查线路设置。根据小陇山林区的地形地貌、森林类型、森林管护特点和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确定“以林班设计踏查线路,每条踏查线路上根据林分类型布设踏查点”的原则。即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林班布设一条踏查线路,在一条线路所代表的调查面积上有几种林分类型,就至少设置几个踏查点,但每条线路上的踏查点不能少于3 个。各调查单位事先在林相图上勾汇出踏查路线、踏查点,然后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外业实地调查。

(2)踏查时间。踏查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盛期或症状显露期进行。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季节,重点区域每20d 踏查1 次,一般区域每30d 踏查1次。

(3)踏查方法。沿设定的线路,肉眼观察或用望远镜观察,在踏查点选择10~15 株样树详细观察(或借助望远镜)。每次踏查,都要做好《踏查记录表》。

1.4.2 标准地调查

对未列入我局监测对象,且难以直观判断危害程度、发生面积和已经列入监测对象,但需要设立标准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依托踏查点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调查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内容,详细记录相关数据,每个标准地的调查汇总结果填入《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设在有代表性的地段(块),3 次重复,人工林标准地累计面积不少于当地树种面积的0.1%,天然林不少于0.02%;种苗繁育基地不少于栽培面积的5%;检疫性有害生物设置标准参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GB/T23617--2009)。

1.4.3 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

(1)木材、种实、果品、花卉有害生物调查。对于木材及其制品、种实、果品、花卉的生产和经营场所,采取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样品,抽样比例为抽取样本数量不少于木材总量的0.5%,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全部调查,调查结果填入《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调查基础表》,经汇总填入《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调查记录表》。

(2)苗圃(花圃)有害生物调查。在每个苗圃(花圃)的对角线上(或按照棋盘式)设置若干样方(靠近圃地边缘的样方距离边缘2-3m)。样方累计面积不少于栽培面积的5%。样方大小根据苗木种类和苗龄而定。针叶树播种苗一般0.1m2~0.5m2,或在苗床上以1~2m 长播种行作为一个样方;阔叶树样方应在1m2以上,每个样方内苗木在100 株以上。对于大苗或绿化苗,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与抽样比例。调查结果填入《苗圃(花圃)有害生物调查基础表》,经汇总填入《苗圃(花圃)有害生物调查记录表》。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统计都使用Excel 2007。

2 结果分析

2.1 调查结果

本次林业有害生物调查覆盖了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辖的全林区,全局共设立踏查线路3034 条,线路总里程17801km,布设踏查点9037 个,标准地405 个,实际调查面积1243.05 万亩,占应查面积的100%。发现林业有害生物19 种(见表1),其中病害5 种,虫害13 种,鼠害1 种。这与历年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相符合。主要寄主植物有华山松、油松、落叶松、刺槐、侧柏、锐齿栎、辽东栎、云杉、板栗等。普查中采集各类标本848 号次,整理出影像资料计2066张。

表1 小陇山林区有害生物调查结果

经统计,全局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1.487 万亩,成灾面积(重度危害)4.309 万亩。其中虫害发生面积43.795 万亩,成灾面积4.100 万亩,分别占林地面积的3.84%和0.36%;病害发生面积2.927 万亩,成灾面积0.176 万亩,分别占林地面积的0.26%和0.015%;鼠害发生面积4.765 万亩,成灾面积0.032 万亩,分别占林地面积的0.42%和0.008%。

2.2 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2.1 天然林有害生物发生率低,人工林较高

天然林有害生物发生率为1.7%,人工林为19.2%,天然林与人工林发生的有害生物都为13种,但人工林常发性的较天然林多,天然林偶发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林生物链复杂,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自我调控能力强,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和蔓延。反之人工林受人为干扰严重,树种单一,生物链简单,生境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易发生有害生物并且容易形成常发性的。

2.2.2 病虫鼠害发生不平衡

全局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中,虫害占优势,鼠害次之,病害最少,三者的比例为14.96:1.62:1。究其原因,主要是病害多发生在绿化大苗、苗圃和幼龄林,较易防治,不易扩散蔓延;虫害发生面积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加逐渐增大外,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分内枯死木和濒死木得不到及时的清理,虫害木变成了虫源木,加之受异常气候的影响,造成天然林害虫虫口基数连年累积,到一定年份迅速扩散蔓延,甚至爆发。鼠害主要制约因子是土壤和天敌,因未成林造林地土层较厚、坡度较缓、人为活动频繁,导致鼠类天敌栖息环境的破坏,造成鼠口密度维持在了较高的水平。

2.2.3 引进树种较乡土树种有害生物发生率高,虫害尤为突出

大面积的引进栽培,为害虫的嗜食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虫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害虫的天敌尚未形成足以控制其蔓延的能力。如发生面积最大的落叶松叶峰和落叶松球蚜。

2.3 发生趋势分析

2.3.1 人工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将会逐渐减少

我局人工林主要是落叶松,本次调查中,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是落叶松叶峰和落叶松球蚜,其发生面积达28.2 万亩,超过发生总面积51.487万亩的一半。落叶松叶峰主要发生在树龄8~20 年的落叶松林分中,随着抚育间伐,其林内灌草层盖度增大,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林分自控能力逐步增强,落叶松叶峰危害就会减轻。而自“十一五”后,我局新造落叶松林面积减少,从2017 年开始,我局采取了见缝插绿的形式进行造林,这就意味着落叶松林分的生态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再辅以其它防治措施,落叶松叶峰和落叶松球蚜的发生面积将会逐步减小;对于中华鼢鼠的危害,随着新造林林龄的增长和我局造林方式的改变,其危害也将逐步得到控制。

2.3.2 天然林林业有害生物短期内仍会猖獗

目前我局天然林受到华山松大小蠹、中华松针蚧和钝鞘中脉叶峰的严重危害,主要是林分内因不能及时清理虫害木,虫害木变成虫源木,虫口基数迅速增加,导致大面积扩散。但清理虫源木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目前我局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加以解决。中华松针蚧由于介壳的保护,防治适期短,整体防治效果不理想,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钝鞘中脉叶峰属叶部害虫,虽然有些年份发生面积大甚至爆发,但根据观察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上部分重点区域的人为干扰可以控制其危害。总体来看,天然林有害生物的危害在短期内仍然会处于较高的水平。

2.3.3 潜在的林业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很大

松材线虫病已在陕西的略阳等地发生多年,而小陇山林区与其发生区同属于秦岭一脉,严坪林场与云坪林场与略阳距离很近,未来传入的风险很大。

3 结论与讨论

小陇山林区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辖区内植被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因目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故其是一个受人为活动干扰少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植物类型和植物多样性为各种害虫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来源,降低了某一害虫对单一植物造成的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有害生物过度的对森林资源的危害。这次调查基本了解了小陇山林区内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对今后林区有害生物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森保专业人员的缺乏,调查技术不精等原因,可能存在对有些有害生物的遗漏,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按照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要求,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和危害的局面,提高森防管理水平,使预测预报和检疫控制能力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准,特提出以下防控策略。

(1)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必须贯彻落实好“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心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措施上更加突出生态调控,更加重视培育健康森林等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新思路,积极探索推广数字技术、雷达技术等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2)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发布预报信息。监测工作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监控测报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布局监测点,特别要发挥好基层护林员的作用,护林员在日常的巡山管护中若发现林分异常立即上报。同时要在重点区域布设标准地,定时、定期、确定专人负责,准确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控。

(3)提升检疫御灾能力,强化检疫监管,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切实加强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和监管,重点做好种苗产地检疫。对于过往林区的植物种子、苗木、木制产品和木制包装材料等,都要进行检验检疫。

(4)加强监测,严防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局。与我局南部接近的陕西略阳,松材线虫病已发生多年,应及时制定我局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方案,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对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时,利用甘肃省松材线虫病鉴定室就设在我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的便利条件,立即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祥查。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林检站的职能作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编制40 人,目前在册人员35 人,因多方面的原因,虽然供职人员不少,但其专业素质并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真正懂森林保护专业的人员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能力。当前因有编制空缺,应该及时招聘本科以上森保专业优秀毕业生加入,加强我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力量。同时要对现有人员和基层护林员在检疫、监测和防治指导等技术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做到组织构架、人员力量、监管体系与本局防治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防治检疫站的职能作用。

猜你喜欢
小陇山天然林落叶松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携手共筑绿色梦 大山深处著文章——记小陇山百花林场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