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气
在很多人心中,“读万卷书”是理想甚至梦想,难以企及。其实从本义来说,“万卷”并不太多。
《现代汉语词典》对“卷”的解释是:“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卷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每卷的文字自成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一卷只是书的一部分,这样算来“万卷”确实不多。譬如,《史记》有130 卷,却不到53 万字;《汉书》分为120 卷,只有80万字;《资治通鉴》300多万字,分了294卷;文天祥的《指南录》共4卷,收诗才100余首。
由此可见,要达到“万卷”的规模并不需要太多书,30 多套《资治通鉴》足矣,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足本全套《资治通鉴》也就四厚本。查考古人藏书的数量也可以发现这点,苏轼有一个朋友叫李公择,他家藏书就有九千多卷;欧阳修说“吾家藏书一万卷”;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她家里几经丧乱“犹有书二万卷”。这三位还都不是藏书家。
《太平御览》全书就有一千卷,据《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和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等记载,该书编完后,宋太宗赵光义打算一年看完,于是要求自己每天读三卷,倘若事情多没有读完,空闲的日子就多读几卷补上,还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难耳。”看来,即使日理万机如皇帝,每年读一千卷书也不辛苦,并且在宋太宗眼里,读万卷书并不是难事。
如果能以宋太宗为榜样,将“开卷有益”铭记在心,哪怕像苏洵一样27 岁才发愤读书,勤学10年,年近不惑也是可以“读破万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