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手语国歌,深沉的爱国情怀

2021-07-30 00:0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残障儿童唱国歌国歌

社会关注度★★★★☆

作文适用度★★★★★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和她的手语翻译黑虹用手语“演唱”国歌。虽然是无声“演唱”,但坚定有力、幸福自信的每一个动作里,无不透露出她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在电视机和手机屏幕里第一次看到用手语“演唱”国歌的画面,很多观众和网友被深深打动,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有网友留言说:“热泪盈眶,无声的力量也能震撼人心!”“肃然起敬,愿国民都可以唱响我们的国歌。”

从踊跃、热闹的互动里,不难发现,一股浓厚的情感将“邰丽华”们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邰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对于祖国的热爱、歌颂和无限眷恋,从她记事懂事起,就已深深根植于内心;随着成长,这种家国情怀与日俱增。“多年来,我内心一直觉得我们在很多场合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手语来配合国歌的奏唱,这对聋哑人朋友来说,当他们同样需要表达爱国情感时,少了一种通用的途径。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当国歌奏响的时候,我只有在心里默念国歌的每一句歌词。”邰丽华委员清楚地记得,她的团队成员在演唱国歌的场合,有的嘴上轻轻哼唱,有的激昂比划,有的一边手语一边默默呢喃……可以说,聋哑人朋友对于唱国歌的渴望,迫切而浓烈。“今年3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正式开始实施,这是首次以聋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研制的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最新成果,规范应用国家通过手语‘唱国歌,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想‘唱国歌的愿望,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国歌的感受,感觉特别幸福、自信。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感到激动和骄傲!”

当然,新闻的热潮终会过去,但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她们用手语“唱”国歌,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回应她们的这份真情?

残障人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更多关爱和保障,这也是社会文明的应有之义。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来自残疾人群体的代表委员,也有其他代表委员提交改善残疾人工作生活等各项权益的提案议案。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有目共睹。而制定手语“唱”国歌规范,正是关爱残疾人的生动体现;不能听到来自世界的声音,但能感受到国家为保障他们的权益所做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政策和工作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去年年底,新华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指出,“早晚高峰出行,几乎见不到残疾人出门。”这不是因为残障人士没有出门的意愿,而是因为无障碍出行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公共交通相关的无障碍规范标准也非强制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关注。因此,为残障人士提供完备的无障碍出行设置,创造一个无障碍社会,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邰丽华在镜头前的“演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但关爱残障人士,绝不能靠三分钟热度。能不能从细节入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往往会影响到残障人士一辈子的幸福感、获得感。

邰丽华说:“我一直在持续关注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今年更加关注残障儿童受教育的质量。我呼吁和倡导普通学校要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性制定更全面系统的措施,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既要让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关注潜能开发,以及德、艺、体、美、劳多元发展,提升残疾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

媒体评点:国家在每个人的心里是那样重,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那样浓。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都是国家的名片和象征。随着《< 国歌> 通用手语方案》的正式发布,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可以体现国歌所传达的国家民族精神,可以让听力残障人士更准确地表达对国歌的感受。关爱残障人士,不是高高在上地给予怜悯。让这一弱势群体能和我们一样正常地生活,享受各项应有的权利,才应该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因为,正如邰丽华能用手语“演唱”国歌一样,她们的情感,从来与我们共通。她们,本来就是我们中的一员。(贾亮《北京晚报》;李勤余《光明日报》)

话题拓展:家国情怀;最美歌声;无声的力量也能震撼人心;社会文明;她们用手语“唱”国歌,让我們用关爱来回应……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三峡晚报》;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参考消息网等)

猜你喜欢
残障儿童唱国歌国歌
“互联网+”下农村残障儿童远程送教实践研究
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保护
国歌
浅谈优势视角理论下开展残障儿童心灵关怀
国歌抒怀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全民阅读背景下残障儿童阅读权利保障研究*
你会唱国歌吗
让升国旗唱国歌成为永恒的教育形式
唱国歌时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