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今年这届高三毕业生,到2049年也就是第二个百年实现的时候,年龄都在四十六七岁,正是人生盛年、家国栋梁,我们注定将生活在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所创造的未来社会里。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也就是我们社会的幸福程度。
我也想和年轻的家长简单地交流两句,我教了四十多年高中,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让他们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让他们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上午奥数、下午外语,一周七八个补习班,逼到最后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
——“好的教育不能只有分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2013 年3 月7 日“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时所说的这番话,点出了唯分数论的缺陷,也戳中了广大家长的痛点,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对于自己的“爆红”,唐江澎也在思考,“我只不过说了一些常识,怎么就火了?”在他看来,教育不需要多少改革,只要把所认定的常识坚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关键词·“无用”
时至今日,“实用性”是我们评判某个大学、研究机构或任何科学研究存在价值的标准。但在我看来,任何机构的存在,无需任何明确或暗含的“实用性”的评判,只要解放了一代代人的灵魂,这个机构就足以获得肯定,无论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是否为人类知识作出过所谓“有用的贡献”。一首诗、一幅画、一部交响乐、一条数学公理、一个崭新的科学发现,这些成就本身就是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存在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极力呼吁各位不要过于关注“实用性”的概念。诚然,某些怪异想法可能会大行其道,宝贵的研究经费也有可能会被白白浪费掉。但比放纵和金钱远远重要的是,禁锢人类思想的锁链得以被粉碎,思想探险获得了自由。
正是凭借这份自由,卢瑟福和爱因斯坦才能披荆斩棘,向着宇宙最深处不断探寻,同时将紧锁在原子内部无穷无尽的能量释放了出来。也正是凭借这份自由,玻尔和密立根了解了原子构造,并从中释放出足以改造人類生活的力量。
人类真正的敌人并非是无畏且不可靠的思想家,无论他的思想是对还是错。真正的敌人是那些试图为人类精神套上桎梏,让他不敢也不能展翅飞翔的人。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但他一生更大的功业,则是创建了跨学科高等研究的典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没有各种行政委员会,没有例行公事,教授们甚至没有任何教学任务。据说,爱因斯坦和同事们——其中包括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维布伦、亚历山大、冯·诺依曼等等——每天经常做的事,就是端着咖啡到处找人海阔天空地“闲聊”。面对质疑,在1939 年那篇著名的文章《无用知识的用处》中,弗莱克斯纳这样写道。在他看来,纵观整个科学史,绝大多数最终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发现都源于一些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被追求实用的欲望所驱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他们唯一的渴望。
82年过去,重读弗莱克斯纳的这篇经典文章,依然令人警醒、反思和震撼!
关键词· 微笑
请阅读我锁进这些书页中的关于世界的思虑;然后放下书,去爱。愿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无顾虑地去爱,并且记得我们也曾经爱过。当阴影逼近,却更见星光。
——英国天才导演德里克·贾曼在一卷日记的结尾颇为动人地写下这段话。缓慢地读他最后的日记《慢慢微笑》,从夏末到仲秋,每翻过一页,似乎就能感觉到这个天才的生命又流逝了一点。虽然贾曼在书中不时写到病痛带给他的煎熬,但写得更多的是关于生活、艺术、疾病和爱的思考和实践。贾曼除了留给世界《特维根斯坦》《卡拉瓦乔》《花园》《战争安魂曲》《蓝》等现在看来仍充满先锋性的电影,还有一座建立在废弃核电站旁的尘世花园“希望小屋”。在他的文字里,娇艳的花草在恶劣的土壤环境中,在烈日和海风的侵袭下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野性不羁,生机勃勃。这与贾曼的人生形成互文: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宁可孤独也要忠于自我,既使身处世界和生命的尽头,也能在荒芜之地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