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扶志与扶智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2021-07-30 10:51沈崴李萌蒋灵斌梁志扬
关键词:扶志扶智扶贫

沈崴 李萌 蒋灵斌 梁志扬

〔收稿时间〕 2021-03-02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挂职干部扶贫专项课题“驻村第一书记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JYBQ2020004)。

〔作者简介〕 沈崴(1974—),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萌(1984—),男,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

蒋灵斌(1984—),男,广西桂林人,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梁志扬(1984—),男,广西合浦人,助理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和扶智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把握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个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运用内因决定外因的基本原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具体实践来看,要尊重已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找准扶志和扶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已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把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加大教育帮扶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习近平; 扶贫; 扶志; 扶智;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0-0;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3-0233-06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必须持续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扶志和扶智深度融合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志和扶智工作,2015年以来,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亲自主持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并对扶志和扶智工作提出要求,明确了扶志和扶智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可期性,贯穿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文从劳动是人的本质入手,分析了贫困地区群众“志”“智”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通过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内因决定外因的基本原理,让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可持续性。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和扶智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系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立足劳动是人的本质,尊重已脱贫群众的首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这就明确了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扶志和扶智的本质是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具备脱贫致富的意识,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接受义务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就要求在帮扶过程中必须把扶志和扶智放到重要位置,深刻认识扶志和扶智的必然性,让已脱贫群众动起来、强起来。为此,要从劳动创造人本身和劳动创造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在实践中贯彻尊重已脱贫群众的主体性这个基本要求。

(一) 劳动创造人本身

马克思[2]289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恩格斯[3]550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所以,让已脱贫地区的群众行动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生产劳动,让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必然性要求,也是顺应国家发展形势的题中之意。对于残疾人等失去勞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低保等兜底政策进行解决,但是对于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一定要培养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 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实质。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已脱贫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发挥劳动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美好明天。在帮扶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帮扶干部帮扶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而已脱贫群众也要通过积极参加生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价值,已脱贫群众才会更加珍惜,进而形成良性互动,促使他们创造的前一个价值成为创造后一个价值的条件。已脱贫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创造出当地优秀的文化,尤其是脱贫攻坚精神和文化,赓续中国精神谱系。

(三) 尊重群众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4]143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一方面,要满足已脱贫群众之所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11。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群众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群众对于教育、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相应地,扶志和扶智的举措也是满足人民多种要求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要发挥已脱贫群众之所能。脱贫攻坚要激发已脱贫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帮扶实践中,以群众为中心,不仅要关注他们需要什么,而且要关注他们能做什么。已脱贫地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一个地方总有它的优势之所在,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长项、强项,持续激发已脱贫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尊重他们的想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保障已脱贫群众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依靠群众,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与已脱贫群众一起续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二、 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刻指出“志”

“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干事创业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基本方略,要求精准巩固、一户一策拓展。只有找准病灶,靶向治疗,才能“对症下药,不养懒汉”。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条件贫困,包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身体残疾患病、子女上学支出较大等;二是文化条件贫困,包括精神贫困和能力缺乏等。精神贫困主要指缺乏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以及劳动致富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即“志”缺失。能力缺乏主要指缺乏脱贫致富的技术和能力,即“智”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就贫困群众“志”和“智”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一) “等靠要”

开展帮扶工作,如果不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滋生“等靠要”思想。如果帮扶干部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帮助解决,就会降低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乡村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在扶贫实践中,有的户等待观望、不行动,总是看村里其他人动了没有;靠政府救济和补助、靠村干部、靠帮扶干部,不想靠自己;要待遇、要项目、要条件,认为要到一点是一点,不去把握脱贫致富的机遇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村民“比着分家、争当贫困户”现象,几个孩子不愿意赡养老人,忙着分家让老人单独过,去申请贫困户名额,吃国家发放的补助。“等靠要”思想的哲学根源,就是放弃或者降低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主体地位。

(二) “干部干,群众看”

有的人认为,干部是签订了军令状的,干不好,要被问责。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人对帮扶工作指指点点,做民间裁判,但是自己不上场、不配合,有的甚至专门挑毛病。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到位”[4]141。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应该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在帮扶实践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放手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那么就容易出现所谓的“局外人”。一方热火朝天,而另一方冷若冰霜,就会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出现“看客”,帮扶工作就会陷入无尽的疲劳战,而群众没有被调动起来。所以“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对群众脱贫致富主体地位认识不足、行动不到位。

(三) “陈规陋习难改”

内生动力问题与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村风文明的地方,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普遍较强,村风存在问题的地方,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普遍较弱。所以,内生动力和村风民风双方互为因果,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影响村民发展内生动力的陈规陋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现象:婚丧嫁娶巨额消费。有的地方存在天价彩礼的现象,儿子一结婚,支出数十万,出了银子,谋了面子,但丢了里子;搞流水宴,一桌接着一桌吃,一波接着一波接待,不计算成本,不计算代价;其他人为了面子随高额份子,形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脱贫致富上缺乏动力,在内部人情往来上耗费精力,村民处在一个综合的文化环境中,村内流行的文化就是村民恪守的规则,某一户的习惯,很多时候就代表着这一村的习惯,甚至这一带的习惯。

(四)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是影响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错误观念。有的群众在子女读书问题上不够重视、缺乏远见,认为上学不能立即转换成经济回报,不能解决眼下家庭的困难,还不如辍学去打工。有些山区留守学生,平时缺少家庭温暖和教育,尤其是一些初三年级学生,一方面成绩不理想,觉得读书很辛苦,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看到别人打工创业赚了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效仿,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对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读书无用论”的实质,是对读书的狭隘理解,以及对“有用”的错误认识,其本身就是一种愚昧表现。治贫先治愚,只有开阔视野、转变落后观念,把贫困地区的孩子教育培养出来,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才是阻断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与扶智的重要论述指出了群众“志”和“智”方面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开展扶志和扶智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开展扶志和扶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对症下药,因地施策,经过长期的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所指出的,脱贫群众的致富热情、主人翁意识、现代观念显著提升,文明新风被广泛弘扬。

三、 把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激发已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成以后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6]232强调,“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就是要发挥已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和贫困的勇气,掌握摆脱贫困的一技之长,达到脱贫摘帽、劳动致富的目的,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7]59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字面表述上看,“扶贫”是以与“富”相对应的“贫”作为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以贫困人口作为扶持对象,而“贫”和“富”主要指的是社会物质财富层面的。从扶贫方式来看,不管是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主要还是侧重物质生产、物质交换。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物质的创造和生产是重要因素,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恩格斯[2]586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1890年8月5日)中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挥精神的力量,重视精神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十九大党章明确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我们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一部分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所以,社会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三) 发挥“志”和“智”对于已脱贫群众的激励作用

“志”和“智”均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意志、精神等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可以转换为改造现实社会的精神力量,成为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器。习近平总书记[4]137要求要把“富口袋”和“富脑袋”结合起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是伟大的斗争、伟大的事业,脱贫攻坚中间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有很多雪山要过,有很多碉堡要攻克,所以,必须有顽强的毅力,要有坚强的斗志。“志”和“智”能够促使已脱贫群众坚定信心、增强意志。扶志和扶智成果会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贫困地区的群众动起来了,不为琐事争吵,干劲儿更加充足;能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计较眼前得失;邻里内部摩擦力更小,脱贫致富效率更高,这样能够使脱贫攻坚成色更加纯正,效果更加持久,作用更加显著。

四、 强调内因决定外因,重视扶志和扶智对于扶贫工作的补给

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要处理好“造血”和“输血”之间的关系,把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4]142。从总体上来看,一方面,“志”和“智”一定要结合在一起,全面推进,多管齐下,不能够有所偏废。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在扶贫的过程中,将扶志和扶智融入其中,离开实践,单独去扶志或者扶智效果都不明显。如果把扶贫过程看作“烹饪”,那么“志”就是盐,“智”就是营养元素。开展扶志与扶智工作,绝对不能单独让群众直接吃盐,而是要把它们放到食物中一起加工,这样才能烹饪出既有营养,又美味的食物,群众才能够接受。在具体工作中,有如下着力点。

(一) 加強思想教育

在学校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4]68指出,“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同样要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立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政策。在村民教育方面,既要确保内容多样,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脱贫攻坚政策、农技知识、务工技能、电商知识、先进人物的脱贫攻坚故事等,又要确保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促进培训体系化,形式上不违农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已脱贫群众乐于接受,能够领会。

(二) 进行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4]142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对于塑造乡村文化氛围作用巨大。乡风文明,村里的矛盾和纠纷相对就比较少,容易形成脱贫攻坚的巨大合力。家风和美,年轻人对于家庭的反哺作用一般就发挥得比较好,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到脱贫致富上。尤其是有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家庭,基本上可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要发挥好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干部的作风与已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紧密相连的,干部作风好,能吃苦、肯战斗,就能够做到示范引领作用,影响一批,带动一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8]在银川主持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贫困地区要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将扶志与扶智和干部的作风干劲统一起来要求。

(三) 开展劳动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4]142要求:“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短平快项目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期内见效,能够适应应急的要求,培育特色产业一般周期比较长,投入也相对比较巨大,但是能够起决定性作用,可以促进劳动力回流,经济上获得持续来源。要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4]143-144,让已脱贫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增强亲历性、互动性、参与性,在实践中增强劳动能力,提升致富本领。传授群众脱贫致富的方法,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调动群众参与劳动、参加生产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救济,转变为在劳动的过程中,自食其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绝不能出现“干部干,群众看”不良现象。因为,如果单纯改变村容村貌,已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最后还是不能养活自己。

(四) 坚持移风易俗

相比较于城市,贫困村庄是一个小型、乡土、熟人社会,在贫困村中,风俗习惯、乡规民约起重要作用。但是,自然形成的习惯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有些地方在存在一些不良的乡村文化,消磨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意志,对于脱贫攻坚起不到正面的带动作用。所以,扶志和扶智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主动建设良好的村规民约,推进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农村在天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等方面,应当形成一定的村内规则,“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4]144。通过这些规则规范村民的行为,带动公序良俗的形成,增强贫困村发展的永续动力。

五、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加扶志和扶智的可期性

习近平总书记[4]22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扶贫工作立足当下,关系长远。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关键性指标。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能够掌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辩证法。从远期目标看,扶志和扶智有更长远的作用。

(一) 讓脱贫具有可持续性

脱贫攻坚必须能够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脱贫攻坚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不能今天解决了,明天自然环境等方面有了变化,这个村、这个户就要返贫。所以,必须加强扶志和扶智工作,提升脱贫后持续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4]141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9]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也应当包括扶志和扶智方面的机制。

(二)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4]133-134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统筹考虑这一代人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和下一代人的持续发展问题,“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4]68。所以,扶贫必须在教育上做文章,提升已脱贫群众的整体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知识水平。实际上,在关于“怎么扶”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作为高等学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破解“卡脖子”问题的科技创新能力[10]4,让绝对贫困彻底在本代人手中彻底解决。

(三)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必须做好扶志和扶智方面的工作。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做好扶志和扶智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所以扶志和扶智是实现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的必然之举。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做好扶志和扶智方面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32。这五个方面,不管是要实现哪个方面,志向、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志”和“智”就不能推进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文明,塑造文明乡风,提升治理水平,达到富裕目标。《意见》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可见,扶志和扶智的要求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和扶智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和扶智重要论述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在具体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好扶志和扶智的基本要求,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7-09-01(0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习近平.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6]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N]. 人民日报, 2016-07-22(01).

[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9-11-06(05).

[10] 武贵龙.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1): 1-5.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20-11-04(03).

Xi Jinping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n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Fostering Aspiration and Wisdom

SHEN Wei, LI Meng, JIANG Ling-bin, LIANG Zhi-yang

(Poverty Alleviation Office of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ostering aspiration and wisdom implicates rich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we hold that labor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reality in doing everything, give play to the reac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on social existenceon, use the basic principle that internal causes determine external causes, and view with a developing insight. In practice, we should respect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pioneering spirit of the people lifted out of poverty, make clear the problems in fostering the aspiration and wisdom of the impoverished, and motivate their capacity for self-development. 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elp the poor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rouse their aspiration, provide greater support in education, brea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and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fostering aspiration; fostering wisdom;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