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伟
纵观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地理试题,呈现四个突出特点。结合四个特点,地理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备考的精准性。
一、地理试题考查的突出特点
(一)凸显逆向思维考查
逆向思维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基本以正向思维训练为主导,缺少逆向思维的开发,但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均出现了多分值考查逆向思维的地理试题。(见表1)
(二)注重地理实践力考查
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地理试题基本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材料,如研学旅行的实践成果、野外实习的地理结论、科学研究成果等,地理实践力考查占比较高,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下表为对考查地理实践力试题的分析。(见下页表2)
(三)偏重思维过程的考查
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的综合测试题加强了对地理原理推导过程的考查,学生需要依托已知地理要素推导未知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区域特征。下表为对考查地理要素内在关联性试题的分析。(见表3)
(四)坚持地理原理的延續性考查
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坚持地理原理的延续性考查。有些是不同年份的试题材料发生改变,但考查的地理原理不变;有些是考查的区域不变,但考查的地理原理等发生变化。下表为对考查区域(长白山)连续性试题的分析。(见表4)
二、地理学科精准备考的策略
针对试卷凸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将典型试题的结论和设问互换,引导学生逆向推导地理规律;对于高考经常考查、延续性考查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研究;设置简单的问题或者原创试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质疑和论证,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适应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
(一)强化逆向思维训练
1.逆向思维训练策略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材地理原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双向推导,也可将试题条件和设问互换,改编试题,并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论证,还可重新选取素材,研发逆向思维的原创试题。
2.逆向思维教学案例
土壤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气候条件是形成土壤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区形成不同的土壤。例如,东北地区黑土的形成是因为该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植被茂盛,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多,且植物的落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也会形成有机质,所以东北地区土壤的有机质来源较多;同时,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分解的有机质较少。因此,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强。本章节的考查大多以正向思维为主,也就是根据气候类型分析土壤肥力的高低。如果进行逆向思维考查,则应为根据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强,推断该地区大致的气候类型。图1为根据黑土肥力强推断其大致气候类型的逆向思维推导图。
3.改编试题设计
【例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盆地是山间断陷盆地,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海变成了湖,湖水逐年缩小,干涸露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柴达木盆地南部形成奇特的水上雅丹地貌。下图分别是柴达木盆地的地形示意图和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
(1)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2)分析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1)风力的侵蚀作用。(2)柴达木盆地由海洋变成湖泊,再形成干旱的陆地环境;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雅丹地貌;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多;增多的高山冰雪融水在洼地处汇集,形成水上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第(1)问比较简单,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正向思维的考查;第(2)问则是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景观图中的水域面积不少,学生很容易想到该地貌的形成是不是与流水作用有关,因为学生比较熟知的是干旱半干旱区大多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区大多以流水作用为主,而此题的景观图很容易迷惑学生。该区域虽然水域面积较大,但依然是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雅丹地貌后,再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呈现出水上雅丹地貌,形成逆向思维考查。
(二)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试题的开发
1.开发策略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简单的、安全的、基于家乡的、生活化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拍照记录研学旅行中获取的地理素材,再结合网络搜索的资料,从学生搜集到的地理素材中提取和精炼有价值的图表及背景材料,研发初级原创试题。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相互合作、讨论、质疑、论证,形成较为完善的原创试题。这种做法能够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与地理理论的融合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教学案例
学生利用暑假进行海边研学旅行,记录有关的地理素材,尝试解释成因。下页表5为学生记录的地理素材和成因分析。
3.原创试题设计
【例题2】
材料一:“成山头”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是胶东半岛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称为"中国的好望角"。
材料二:“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见图3)。“成山头”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常年风大雾多。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0.3℃,最热8月平均气温为23.6℃,年平均气温11.6℃。年平均降水量661毫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
(2)分析“成山头”风大雾多的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成山头”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参考答案:(1)海水的侵蚀作用。(2)受季风影响风力强;海洋面积广大,摩擦力小;三面环海,水汽充足。(3)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温差小。
(三)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和考查
1.实施策略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让学生明确知识间的思维逻辑关系;将部分试题进行改编或命制原创试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地理原理,对未知的原理和要素进行推导,并将推导的思维过程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其思维过程的盲目点、阻断点,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作答结果进行思维等级评价。
2.改编试题设计
【例题3】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所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示意图,则图中甲乙和abcd所代表的含义。
(2)如图4所示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则图中甲乙丙丁压强和温度的排序。
(3)如图4所示为北半球中纬度的三圈环流,则图中甲乙和c的名称。
(4)如图4所示为太平洋环流示意图,则abcd洋流的名称。
参考答案:(1)甲为海洋,乙为陆地,a为水汽输送,b为蒸发或植物蒸腾,c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d为降水。(2)压强由高到低:乙甲丙丁,温度由高到低:甲乙丙丁。(3)甲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西风带。(4)c为北赤道暖流,b为日本暖流,a为北太平洋暖流,d为加利福尼亚州寒流。
【例题4】下图(图略)为热带某岛屿的地貌景观分布图,岛上多座海拔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一年中的某些时候“草堆”干枯,转为褐色,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图文资料推测此地可能发生过的地质过程。
(2)结合图文资料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推理该地的气候类型。
参考答案:(1)海洋沉积作用,地壳抬升石灰岩出露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2)小山上只长草不长树,根据生物状况可以推理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小山土壤肥力下降,可以推测该处地表径流的变化较大,因此本区域降水的变率较大,推理为热带季风气候。
(四)强化对延续性考查的深度研究
1.构建策略
教师应深挖高考试题中延续性考查的地理原理,采用微专题和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和抽象概括,为学生建立解题思维模板,提升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思维深度。微专题的构建可以某一地理事物为链接点,对不同的地理原理进行构建,也可以同一地理原理为链接点,对不同的应用情景进行构建,形成知识体系。
2.微专题的构建案例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应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的突出特点,并根据研究成果改进日常教学,通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學生备考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