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共产党宣言》的封面设计模式及其政治符号表达

2021-07-30 02:44龚小凡
中国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龚小凡

摘要:民国时期众多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开辟了其封面视觉表达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宣言》封面有素封面、线框式、头像式及题签式等设计模式。镰锤组合是这一时期《宣言》封面上的典型图案。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镰锤符号始自20世纪初的苏联,并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符号之一。通过民国时期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人们可以在时代风云和图像历史之间,书籍封面的视觉形式与社会政治思潮之间,认识政治与图像、历史与艺术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封面 镰刀锤头 政治符号

从1920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至今已有百年。在这百年之间,中国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民国时期的《宣言》封面,人们可以在时代风云和图像历史之间,书籍封面的视觉形式与社会政治思潮之间,认识政治与图像、历史与艺术的内在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要一个新世界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从19世纪末中国人对《宣言》进行译介,到20世纪20年代第一本《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马克思主义从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全新的理论成为民国思想界的一个主要思潮。[1]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源于国家、民族的紧迫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社会政局动荡,权力涣散,传统思想文化受到质疑与批判,各种与中国前途出路相关的思考、观念及学说,除马克思主义外,改良派的儒家化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修正派社会主义等,纷然杂陈,蜂拥而至。与其他种种理论与社会方案相比,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其鲜明的特色。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西方战胜国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使改良派心目中一直以来理想化的西方形象崩塌。与之相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既否定传统旧中国,又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其次,辛亥革命后,從北洋内部的直皖之战、直奉之战,北洋军阀与南方军阀拥兵混战,导致中国国力衰败,再到曹锟贿选,执政者任意解散国会,使议会政治徒有虚名,人们对民国现状深为失望,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这是依靠人民建立强有力政权的现实样例。最后,胡适等自由派学者试图避开政治革命的改良道路,如研究总统权限、地方自治、废娼问题的“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的改良实践,事实证明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实验也戏剧性地归于失败。这些情况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局部的、和平渐进的道路难以走通,中国问题需要根本的、总体性的解决方案,而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看到了有望根本性解决的社会方案。[3]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相通之处。一方面,在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中,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中,都有与马克思理论中没有阶级、城乡对立、社会和谐的共产主义远景相似的乌托邦憧憬。另一方面,《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宣示了其革命的伦理正义性。如李泽厚所说,李大钊所理解的阶级斗争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道德主义色彩,与中国古代儒家、墨家的传统伦理相通。[4]总之,自清末以来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蓄积已久的强大社会心理,使一批有志拯救中国的仁人志士将具有强烈社会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且有望从根本和全局上解决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再造一个新社会、新世界的行动方案。而《宣言》的译介与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被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共产党宣言》的早期译介

中国人对《宣言》的了解与认识始于19世纪末。

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避至伦敦的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第一次读到了《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对他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目前的资料看,《宣言》最先传入中国是在1899年。这一年,由上海基督教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121期刊载的《大同学》文章中介绍了马克思,并援引了《宣言》中的一段话。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中国达识译社分别出版了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和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两本著作,其中都介绍了《宣言》的主要思想。[5]1906年1月,同盟会会员朱执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以及在1912年6月,由他译自煮尘重治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的文章中均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与基本思想。1907年12月,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在日本出版的《天义报》第13、14期合册上的《女子革命与经济革命》一文的附录中摘译了《宣言》的部分内容。[6]

1919年,关于《宣言》的介绍明显增多。4月,《每周评论》发表了《宣言》的摘译(成舍我译)。5月,《晨报》发表的日本人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中摘译了《宣言》的部分内容。9月和11月,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包含了《宣言》的部分节译。11月,《国民》杂志登载了《宣言》节译(李泽彰译)。这些早期的译介方式主要是节译和内容简介。这些译介大多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宣言》及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众多学说之一引入中国的,这些介绍《宣言》的人来自思想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除了如李大钊这样的共产主义者之外,还有传教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步青年等。

如果说1919年前对《宣言》的片段译介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者,那么1919年后《宣言》中文完整译本的翻译出版则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主导。1920年,陈望道完成了主要依据日文版的《宣言》翻译,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在第三国际(共产国际)[7]经费的支持下出版了第一版《宣言》中文全译本。此后,经由中共不同部门的组织委派,在1930年、1938年、1943年,陆续出版了《宣言》的三个版本,即华岗译本(译自英文)、成仿吾和徐冰译本(译自德文)、博古译本(译自俄文)。此外,1945年陈瘦石作为《比较经济制度》(下册)一书附录的《宣言》译本,是民国时期唯一由非共产党人翻译的《宣言》版本,后来还有1947年的乔冠华译校本,以及1948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的《宣言》中文译本(译自德文)。[8]这些译本先后被多个以解放区为主的不同出版单位翻印出版,仅以博古译本为例,自1943年至1949年便有13个出版单位出版,印行60余万册,[9]从而形成了民国时期拥有众多版本的《宣言》系列。这些《宣言》版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版传播的历史见证,也开创了《宣言》封面图像视觉表达的谱系。

三、《共产党宣言》的封面设计模式

民国时期的众多版本形成了《宣言》封面的丰富图像谱系,好的书籍封面总是能够对书籍的内涵做出精要形象的视觉化表达。由于民国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版翻印《宣言》的机构又较为分散,因而《宣言》的封面并没有统一的风格。但综观目前可以见到的二十余个版本的《宣言》封面,还是可以概括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封面模式。

1.素封面

素封面即没有图像及装饰的纯文字封面。其实素封面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个传统,如明清线装书,其典型封面除置于封面左上侧的书名题签外,别无他物。民国时期,随着西式平装书、精装书形式的引入,书籍封面设计广泛汲取西方及日本艺术、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的资源,呈现出不拘一格、大胆新颖的多元化风格,绘画、摄影、纹饰、图形等多种图像元素在封面上均有运用,但纯文字的素封面依然存在,不过这时的素封面只是封面设计诸多选择中的一种。纯文字封面适于内容严肃、专业性较强及印制成本较低的书籍。

作为一种政治性书籍,部分《宣言》的封面设计使用了素封面。文字既是传达信息的抽象符号,同时也可以是视觉化的传达符号。如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宣言》(博古校译)虽然是一个素封面(图1),但封面运用了四种字体:书名是美术字,译者是宋体,出版机构是书法体,出版分支机构是仿宋。四种字体还使用了不同字号,字体字号的差异使文字的视觉效果富于变化而不单调。同时,封面的文字都使用了中国传统书籍竖排列的方式,在多样中又具统一性。《共产党宣言》的书名使用的是宋体美术字字体,用大号纵向居中排列。宋体字是民国时期使用最广泛的印刷字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宋体美术字也是民国使用最普遍的美术字之一。由于是竖排列,所以把书名文字做了扁化处理,把文字横向拉宽,使其显得更为沉稳。美术字多用于标语、广告、包装、书刊标题等,除了字体优美,还具有突出醒目的视觉特征。图1的书名文字正是这样处理的。设计者明显加粗了文字中的竖笔画,增加了横竖笔画的粗细反差,从而强化了整体文字,使其更具力量感。民国宋体美术字常常会对笔画的饰脚做削弱、夸大、改变或去除等处理,以达到特定效果。在图1中,设计者将宋体横笔画末端原来的三角形饰脚改为向右上方扬起的斜线,这些纷纷扬起的斜线给静态的文字带来一种富于生机的动感。

2.线框式

线框式封面模式是指在封面四边外沿以线条形成的封面构图的整体性线框,有单线、双线及多线等不同形式,也包括以纹饰形成的类似边框。线框内通常排放纯文字信息或文字加小型题图,版面常有较多留白。线框式构图在民国时期的书籍及期刊封面上常常可以见到。理论性、专业性的书刊使用边框式封面,其严谨理性的设计风格与书刊的内涵形成表里呼应。而一些文艺类书籍封面也常使用线框式,简洁的形式中透露出含蓄雅致的韵味。民国时期,丁聪、钱君匋都曾使用线框来设计封面。姜德明先生曾指出,使用横竖直线设计封面是钱君匋早期的常用手法。19世纪30年代巴金先生为“文化生活丛书”设计的封面就用了一粗一细文武双线框加纯文字的封面设计。

图2是1949年2月华东新华书店出版的作为当时党校教材的《宣言》(博古校译),其封面是线框加纯文字的设计。与同时期大多线框式封面以白色或浅色为底不同,图2封面选择了浅草绿底色,三条均匀的白色线条沿封面四周形成封闭式线框,线条清晰,直角方正,具有简明有力的装饰感。书名《共产党宣言》五个红色的大字从右至左横排于封面上部。中国古代书籍的文字排列是由上到下,从右至左,民国时期随着西式书籍形式的影响,封面横排的文字既有从右至左的,也有从左至右的,两者皆属正常。该书名也采用民国常用的宋体美术字,文字的各个笔画都进行了加粗,但仍保持着横细竖粗的宋体特征,文字整体厚实而有分量。虽然由于手绘制作,书名的宋体美术字并不标准和规范,但却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民国气息,稚拙而富于表现力。新中国成立后,白色底加线框的设计(图3)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单行本中最为常见的封面模式之一。

3.头像式

头像式即封面以书籍作者的头像加书名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封面模式。1920年8月,《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陈望道译)的封面将马克思的大幅半身照放在书名之下,照片和书名均为红色。[10](图4)这个封面上虽然有作者的图像,但并不属于头像式的封面模式。实际上,民国时期类似的封面设计中更多的不是放作者大幅照片,而是放书名外加作者的小型头像。如列夫·托尔斯泰、查尔斯·狄更斯、高尔基等的译作都使用了这种封面模式。

1948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的《宣言》百周年纪念版中文版封面(图5)在线框式版面内放置了作者头像和书名。当时封面作者头像的处理较为多见的有绘画、照片、浮雕等形式,图5的马克思、恩格斯头像用了浮雕的表现手法,使图像具有立体感,深灰色及光影的处理增强了头像的金属质感。这一时期作者的头像根据设计的需要会灵活放在封面的上、中、下部或左、右两侧,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封面的作者頭像基本都放置在封面的上部。这种保持高位的处理方式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封面中。在图5中,头像下面是黑色小号宋体作者名和红色大号宋体书名。白色底、灰色头像与红色书名的设计,使封面主题清晰,端庄大方。这种头像加书名的设计模式成为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精装本最为经典的封面样式之一。

4.题签式

题签式指以类似中国古代线装书封面上的题签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封面模式,即封面上有一个作为视觉中心的纵向的长方形,书名则放置在这个长方形上。前面的几种设计模式,如素封面、线框式、头像式,人们在同时期及更早的西方、日本书籍封面上都可以见到,而这种题签式却源自中国古代书籍。题签式是明清线装书最有代表性的封面形式,通常是在单色(以深色为主)封面纸上贴题签,即贴上写有书名的长方形纸条或绢条,一般贴在封面左上方。这种题签式封面具有中国传统书籍简洁典雅的书卷气。民国的封面设计虽然受西方、日本的影响较大,但在多样化的风格中仍能看到這种具有传统气息的题签式封面。

1947年,中国出版社的《宣言》(成仿吾、徐冰译)封面(图6)便用了题签式设计,在白色封面的右上方有一红色长方形,上面是“共产党宣言”五个反白宋体美术字。设计者对书名所有笔画都进行了加粗处理,并使用了大字号,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宣言》作为以摧毁旧世界为目标的一个革命宣言,其内涵给现存社会带来了冲击与震撼,使用这种粗重有力的字体作为封面的视觉表达形式是十分恰当的选择。这种题签式的封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封面上的使用并不是很多,但在1949年后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的封面中却成为一种代表性的样式(图7),红条黑字的书名题签旁作者毛泽东的行书签名为这一封面样式添加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四、镰锤组合:新的政治寓意的诞生

民国时期,在一些《宣言》的封面上较常见到镰刀锤头(斧头)的组合符号。这种组合有时是镰刀锤头,有时是镰刀斧头,但无论哪种组合,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象征符号都是十分确定的。应该说用镰锤组合作为《宣言》封面的视觉传达和装饰是十分适宜的,但镰锤(镰斧)符号的组合及其政治性含义是在20世纪之后才出现的,而将镰刀、锤头、斧头作为符号使用的历史其实十分久远。

作为符号的镰刀、锤头、斧头图像,在不同时期、地域、情境之中有着不同含义。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其作为工具或指代相关生产活动的含义,二是在前一含义基础上引申出的象征意义。镰刀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图形、图像首先是指农业生产及其农作物的收获。早在中世纪西方的纹章图案中就有镰刀的元素。14世纪英国贵族亨特福德家族(Sir Walter Hungerford,1308—1355)的纹章,其顶部的羽饰便是一捆麦束和两把镰刀(图8)。在西方早期的图像志图集中也能见到镰刀的图像。16世纪意大利学者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的《图像手册》(Iconologia)中,收集了许多表达抽象概念的“拟人像”,即通过人的形象与相关器物、动植物的组合来表达特定含义的寓意图像。书中的一幅《拉丁姆》画面中有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手持镰刀的男性即罗马农业神萨杜恩(Saturn),镰刀表示他向人们传授农艺。《图像手册》的另一幅《改革》中(图9)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其右手所持的镰刀意在去除滥用和陋习,此处的镰刀含义便是引申的象征意义。

锤头通常被视为一种与工业相关的工具。德国佩恩县的城市纹章上,居中是一个高耸的黑色煤矿井架,井架下面是两柄交叉的黄色锤头。作为象征性的符号,锤头具有男性力量的寓意,与太阳的威力和战神有关。斧子的图像通常更多地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有权威、雷电的含义,与太阳神、风暴神有关。里帕《图像手册》的《正义》中(图10),一个白衣少女右手持罗马束棒,棒的顶端插着一把斧子。这一拟人像的含义,是白衣女子代表正义将用斧劈严惩罪恶。

镰刀锤子组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政治性符号是在20世纪之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俄苏(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废弃了以双头鹰和圣乔治屠龙图案为核心元素的沙俄时代纹章,代之以交叉的镰刀锤头为中心符号的俄苏新纹章(国徽)。之后,镰刀锤头也成为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中的主体符号。其中,铁锤象征工人阶级,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的组合寓意工农联盟,同时也是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标志。这样,镰锤组合成为贯穿苏共(苏联共产党)党旗、苏联国旗、国徽等旗帜、徽章的特定政治符号,并在后来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符号之一。

苏共所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组织的特定领导关系是镰刀锤头组合成为民国时期革命符号的政治历史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1919年创建了第三国际,它是世界共产主义者的国际组织,总部在莫斯科,俄共以及后来的苏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共产国际的任务就是领导西方的无产阶级和东方的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11],建立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第三国际设有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1920年,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到中国,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维经斯基用他带来的经费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宣传部、组织部和附有印刷厂的出版部。革命局的出版物中包括1920年8月出版的首版中文《宣言》全译本以及9月份的再版。[12]1921年,共产国际筹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13]。直到1943年第三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一直接受着第三国际理论上的指导、组织上的帮助与经济上的支援。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参照了苏共党旗和苏联国旗,旗帜上共同的镰刀锤头体现了两国的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认同及其组织关联。

中国共产党党旗镰锤党徽的确立一波三折。1921年建党时,党组织尚未来得及考虑党旗党徽问题。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使用的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1927年国共分裂后,在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中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旗帜——工农革命军旗:在红色旗面的中央,一颗黄色五星的中心是镰刀锤头(图11),其五星、镰锤三个元素与苏联旗帜一致,只是改变了组合方式。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党的各级组织及军队的旗帜上均出现了镰刀锤头或镰刀斧头大同小异的符号样式。从镰锤组合的来源看,镰刀斧头属于镰锤符号的误用。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党旗上的党徽逐渐统一为镰刀锤头,并为了有所区别去掉了原来苏联旗帜上的五星。[14]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其中正式明確了“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锤图案与其变体镰斧图案,以及其苏联母版镰锤加五星的图案在民国时期的《宣言》封面上都可以见到。这些有镰锤符号的《宣言》大多由民国后期各解放区的不同出版机构出版发行,其对镰锤符号的使用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封面上有镰锤加五星的符号,另一种是封面上有镰锤(镰斧)符号,没有五星。

第一种是封面上有镰锤加五星符号。苏联的党旗、国旗上都使用了镰锤、五星符号,实际上苏联的国旗来源于党旗。1922年12月,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红旗应当从党的旗帜变成整个国家的旗帜,镰锤五星同时也是居于苏联国徽中心的主体符号。在党旗、国旗、国徽中,三个符号都是五星在上,镰锤在下,镰锤大于五星。镰锤代表工农联盟,金边五星象征革命的光芒。民国时期,进入中国的镰锤五星组合保留了它鲜明的政治性与指向性。这一组合在1927年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旗帜、1928年闽西农民暴动旗帜、土地革命时期海陆丰赤卫队旗帜、1933年川陕苏区红军军旗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证件和印章上都曾广泛使用。[15]具体使用时一种是保留五星在上镰锤在下的组合方式,另外一种是稍作处理,将五星放大,镰锤嵌于五星之中。这两种方式在这一时期的《宣言》封面上都可以看到。如1945年大连大众书店出版的《宣言》,封面中部是横向红色底反白书名,封面左上角是一颗红色五星,右下角是红色的镰刀斧头。虽然五星与镰斧被书名隔开,但由于二者处于左上右下对角线的两端,仍然使它们保持着遥相呼应的内在联系。同时《宣言》封面上也有镰锤嵌入五星的组合。1949年4月,新中国书局出版的《宣言》,封面分割为纵向的黑红色两部分,在右面红色部分的下方,一个大的线形五星中间是一个镰锤图形。而同时期另一《宣言》封面(图12)的设计是上文下图式,书名文字在封面上部,下半部分放了镰锤五星组合。五星放在镰锤上方,红色的五星辉映在黑色的镰锤上显得十分亮堂。设计者在五星下又添加了一个卷起的纸张图形,由于符号叠加和虚实手法(白色纸为虚,黑色镰锤为实)的运用,四个元素放在一起并不显得凌乱拥挤。作为文字和革命理论的载体,纸的元素也隐喻式地呼应和表达了书籍的主题。

第二种是封面上有镰锤符号,没有五星。作为苏共领导的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从苏共旗帜的五星、镰锤符号中选取了镰锤元素作为自己的党徽,视觉符号上既昭示了与苏共紧密的政治联系,同时也显示了与苏共的区别。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当时的苏共、中共之间,也普遍发生在苏共与世界其他共产党组织之间。与中共相类似,这些组织大部分采取了三种方式处理他们的旗帜与符号:一是保留五星和镰锤符号,只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二是保留镰锤符号的同时,添加显示特定身份的元素或文字;三是只保留镰锤符号。民国时期的镰锤符号不仅出现在中共的党旗党徽上,也常常出现在这一时期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书刊等印刷物上。1948年,大众出版社出版的《宣言》封面中(图13),书名文字居中竖排,沿封面四周有一个以纹饰组成的装饰性框架。在书名下方的框架部分放置了镰刀锤头组合,成为传达书籍内涵的鲜明而贴切的标志。封面的文字、纹饰及镰锤符号统一使用了红色,其简洁而纯粹的色彩是广为人知而富于表达力的暗喻: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红色。

站在百年后的今天,看着《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看着一张张历经沧桑,已经斑驳的《宣言》封面,不得不让人想起,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的至暗时刻,《宣言》裹挟着时代的风雷所焕发出的巨大社会政治能量,以及它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烙下的深刻印记。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49—1999年红色书籍的政治图像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BG131)。

注释: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8-21,38-39.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68.

[5]刘招成.建党前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受述论[J].史学月刊,2013(07):60-65.

[6]雷芳.《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译介主体比较(1899—1949)[J].名作欣赏,2019(24):37-39+55.

[7]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为创始人之一,1876年解散。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的国际工人运动组织,通过了《劳工法案》《五一节案》,创始八小时工作制运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散。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由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年至1943年。

[8]杨金海,胡永钦.《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一百年[M].//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09.

[9]张远航.《共产党宣言》博古译本的文本溯源与传播新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1):69-76.

[10]唐瑾,王亚欧.共产主义的爝火——纪念《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诞生100周年[J].中国政协,2020(05):75-76.

[11][13]张世峰.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确立组织关系的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22-29.

[12]张伟良.也谈中共一大参加者尼克尔斯基——兼论“谁是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建议者”[J].中共党史研究,2011(06):109-116.

[14]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历史演进:锤头还是斧头[Z/OL].(2011-6-16)[2021-2-8].http:// images2.wenming.cn/web_wenming/xj_pd/jd90zn/ yw/201106/t20110616_213635.shtml

[15]同[14]。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3]邱陵.书籍装帧艺术史[M].重庆出版社,1990.

[4]姜德明.书衣百影: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6—194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姜德明.书衣百影续编: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1—194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里帕.里帕图像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7]S.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8]A.兹纳梅沃斯基.旗帜插图百科[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