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盈 计丽 冷雯 陈钰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起病较急,手术是阑尾炎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切除病变阑尾即可治愈[1]。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因其创伤小和术后疼痛小、术后恢复快而被广泛应用于阑尾切除术中。快速康复的概念最早由丹麦外科医生kehle 于2001年提出[2]。有些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减弱,对创伤和感染的应激能力降低,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和药物的代谢能力也降低,使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如何快速促进老年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选取选取 60例老年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讨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肢体压迫系统对老年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 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普外二外科60例老年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30例。对照组年龄58.2~79.9周岁,平均年龄(65.4± 5.89)周岁;病程2.3~4.3年,平均病程(3.25±0.65)年;疾病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手术持续时间26.27~130 min,平均手术持续时间(49.57±27.23)min。试验组年龄56.5~78.5周岁,平均年龄(64.4±5.99)周岁;病程2.7~4.1年,平均病程(3.21±1.25)年;疾病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7例;手术持续时间26.13~127 min,平均手术持续时间(48.95±27.21)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排除标准:不愿意参加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包括术前指导、术中调整室温和术后遵医嘱用药指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肢体压迫系统干预,具体措施如下。早期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肌力,引导患者站在床边或在床边进行肢体功能活动,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按照最佳运动幅度方法,避免过度活动或过大幅度运动对患者造成劳累;肠鸣音恢复后,指导患者了解排尿方式及者排尿的方法,密切关注术后3 h 排尿需求和患者感受。如果患者排尿困难,可采用推拿和水声诱导等方法促进排尿。患者进行肢体压迫系统干预,两腿水平放置,使两腿尽可能放松,将下肢放入仪器内,若下肢一侧有输液通道则选择单腿气压治疗仪,若无输液通道则选择双腿气压治疗仪。充气时从远端的第1个安全气囊逐个开始,当最后一个气囊充气时所有安全气囊自动排气,休息几秒后安全气囊开始一次又一次充气和排气。仪器的工作压力为25~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时间为40~60 min,使用气压治疗仪时要确保仪器所有管道均密封,护腿平整,绑在双下肢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患者有异常应立即停机,并关闭电源。仪器使用后用紫外线照射20 min,并保持清洁,避免交叉 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进行评定。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进行评定。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术后肠梗阻、结肠损伤、腹腔脓肿、切口感染。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比较 (,g/L)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比较 (,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阑尾和抑制炎症反应。由于术后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引起伤口感染,影响患者预后[3]。因此如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是临床工作的重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方法,是一种微创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虽然手术创伤小,但仍有创伤,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需要全身麻醉,这会抑制患者的身体功能而影响术后恢复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术后康复干预,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疾病和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4]。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是在充分了解围手术期人体病理生理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循证医学证据,对围手术期患者采取干预措施[5]。快速康复外科模式的循证实施体现了多学科理论和实践指导的重要性,促进了多学科密切合作。本研究发现,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采取快速康复外科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尽快开展床上活动,促进术后的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常见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迅速恢复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营养情况,但是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最可怕的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下肢静脉内的血液发生不正常凝结现象,血栓形成后的患者小静脉和毛细静脉渗透性增加、淤血缺氧和压力升高,患者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6]。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若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会发生致命性栓塞,因此,作者同时配合了肢体压迫系统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其是利用机械原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为脉动气流通过管道进入紧覆在肢体治疗部位气囊上,气囊压力可刺激患者,使患者双下肢深部肌肉收缩,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气囊随充入气体压力的上升和下降对双下肢进行按摩、挤压,挤压时使患者双下肢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患者双下肢静脉血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增加患者血流速度[7,8]。迅速挤压时患者血液淤滞显著降低,而骤然减压可使静脉血液迅速充盈,血流速度提高,并且局部流经血流量增大,同时可增加其他各营养成分和氧气的供给,有利于促进渗出液吸收和排泄,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而加速新陈代谢,有效清除肿胀,避免血栓形成[9]。大多数患者反应,应用肢体压迫系统后患肢感觉舒适,比传统人工按摩有效,人工按摩压力小,且力度不均匀;同时气压治疗对静脉回流始终按一定顺序发挥作用,确保静脉血向心性回流,对预防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且该方法简单方便[10]。
综上所述,对老年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采取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肢体压迫系统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患者营养状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