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的双线组织功能及发挥

2021-07-29 09:29汤建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诗教语文要素

汤建英

摘要: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诗教出发解决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割裂的现实,是语文课程深化的必然要求。诗教传统自身的发展表明,它的本质在于“人”,这是理解诗教以及双线组织设计的根本。诗教在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突出双线组织的“契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诗教功能的发挥、双线组织功能的实现需要教师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完善专业结构、探索具体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诗教;双线组织功能;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51-05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体现语文课程的统一性,采用“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双线组织的结构展开单元教学,每个单元设有导语,明确语文要素,课程设计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双线展开,达成语文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然而,双线组织的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接受和体现,语文的教学展开与育人功能的实现还是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要素常常被抽离出来,成为贴在黑板上与课本中的一个静态的知识标签。有些教师甚至将语文要素看成一个需要征服的终点,急功近利、追新逐巧,努力寻求一条直接便利的捷径。于是,语文课堂上充斥着概念化的讲解、理性化的分析和写作方法的求证索引。技术化和知识化倾向导致教学严重偏离教材编排意图,成为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的最大障碍。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观念到行动找到一个统一的路径,以实现双线组织的课程意图。

一、诗教是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作为教化理念与手段的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孔子开始,历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无不围绕诗教展开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文化表达。可以说,诗教一以貫之地型塑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社会形态,成为育人传统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样式。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诗教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而延绵不绝、历久弥新,成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诗教一词,始见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早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诗歌来交流、进行政治讽谏。如《国语·周语上》记载:“故天子之听政也,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轴心时代,“兴观群怨”的诗教可以说是因为其功能的自身显露而被作为文教主题。诗教最初是有实际功用的。春秋各国朝会聘享之际,君卿大臣必赋诗以明己之志,亦观人之志。到了春秋末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称为《诗经》。在对弟子施教的过程中,孔子领悟到诗歌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广泛,整理出诗歌的重要教育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教的作用涉及理事、待人、接物、处世等方面。孔子是儒家的开宗者,在他那个时代,诗教的功用得到了共同关注。

从“为我所用”到“自觉建构”是诗教自身发展的重要一步。汉代的诗教最初仍大致上承孔子,但也开始了自觉的、内生的努力。作为汉儒伦理教化诗教说的经典代表《诗大序》认为,诗既有“动天地,泣鬼神”的“兴”,也有“正得失、美教化、移风俗”的“观”“群”“怨”,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可以看出,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开始自觉关注诗歌对人的语言性情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种自觉性到了文人诗传统的诗教阶段,已基本实现了普遍化。汉代乐府诗的兴起,催生出《古诗十九首》等一批成熟的五言诗作品,同时推动了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诗的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繁荣,使得诗歌批评也大放异彩。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陆机的《文赋》认为“诗源情而绮靡,附体物而浏亮”。刘勰的《文心雕龙》既重“风骨”,又重“情采”。这就凸显出诗歌的情感特征和审美特征,将“缘情”与“言志”融为一体,给“诗教”增添了新的内容。之后,各种诗评、诗话一类的著作与诗歌创作互相激荡、相互推进,历久不衰。如唐代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宋词、元曲,乃至白话诗及现代诗,都属于广义的文人诗,它们一起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华诗歌长卷,极大地丰富了诗教的内涵与外延。在此过程中,唐玄宗开设的历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又强化了“诗教”在经典学习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孔子诗教与汉儒诗教重点在“以诗为教”;文人诗教的重点则在“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1]60上。由此,诗教成为政统与道统的关键和枢纽,也直接规定着中国语文以至教育的核心。

二、诗教能突出双线组织的“契合性”

诗教传统的发展围绕的中心是“人”。这是普遍共识,也是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展开的出发点。不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还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皆因“人”“育人”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姓“语”,姓“文”,更姓“人”。今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诗教一脉相承,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诗教双线组织功能发挥的最终目标,是将“诗教”这一传统和现在的语文教育打通,实现双线组织的融合并进。

(一)统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诗教都重视立德树人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高,视野开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满足国家对未来人才与建设者的前瞻思考和实际需求。教材编写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教材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小学6个年级和初中3个年级各选有古诗文124篇。其中,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有40篇,初中选有29篇。教材整体立意高,视野开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真正做到“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2]。

纵览12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一个鲜明特点——12册教材在体现学科特点、考虑学生需求基础上,都将立德树人摆在非同寻常的位置。如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我上学了》一课,以整整两页的亮丽图画展现出56张笑脸,呈现出56个民族精美的服饰和帽饰。画面极具冲击力,与课题结合,强烈地传递出“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也包含着鲜明的审美教育、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由此可见,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德”不是指单一的政治,也包括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等多方面。这一点在单元人文主题内容上尤为明显,既有关于美好品质、家国情怀、人物品质、革命岁月等指向思想道德的人文主题内容,也有关于四季之美、触摸自然等指向自然情趣的人文主题内容等等。

这与传统诗教一脉相承。传统诗教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如何立德修身,即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传统诗教对作为教材的诗文挑选极为严格。据说孔子就从3000多首诗中选择305首,编入《诗》(即《诗经》)。《诗经》的内容十分广博,不仅包含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还包含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所谓“思无邪”,即指《诗经》中的选文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充满正能量。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蓄积了伟大作者的心灵、智能、品格、学识和修养,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仁义道德与才情灵智,曾经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哲士与伟人。由此可见,在立德树人这方面,传统诗教与统编语文教材极为一致。

(二)语文教学和传统诗教都强调润物无声

语文的学科特点规定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数学等其他学科不同,它更强调会意与感悟,注重润物无声的自然渗透。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悟出题目中的“和”指的是“和好”。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在文中还有什么意思。在学生交流碰撞后,教师出示《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诠释:相应也。随即抛出一个问题:将相二人怎样相应?学生经过阅读揣摩、小组讨论交流,认识到:在“渑池之会”中将相二人分别在对外交涉与边境抵御上“相应”,这是行为上的“和”;在“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是思想上的“相应”,是同心协力的“和”。此时,学生像进入了一个关于“和”的秘密花园,欣喜地领略到“和”字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对“和”字内涵的认识更加的饱满、丰厚、多样。

我们三千年的传统诗教,即人文教化,“是以陶冶、积渐、潜默的‘感染的方式与力量使我们被兴发感动,使我们在生命的共鸣中,品德受到陶冶,性情受到潜移默化,并在逐渐积累中培养品德,锻炼情操,提升自己的才情灵智”[1]71。传统诗教的春风化雨、易入人心与今天语文教学所倡导的“润物无声”贴切、吻合。

(三)传统诗教适合双线组织的展开

首先,统編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篇文质兼美,不仅是文学作品艺术形象丰满、语言优美,适合诗教,说理文、科学小品文也有形象表现或生动注脚,哲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描述和环境描写等都适合进行诗教。

其次,双线组织结构的展开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思维性。温儒敏教授强调,小学语文“应当重视全面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3]。童年时期,正是培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黄金时期。

传统诗教特别注重诗性思维的训练。诗性思维,又称诗性智慧,是对原始人类整体的思维认知方式的统称,指“‘凭想象来创造的那种想象力极为发达的思维”[4]。因此,诗性思维等同于今天的想象力。诗性思维在作诗、评诗上表现为写“人人笔下所无”(袁枚语),能“动天地,感鬼神”(《诗大序》),“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王国维语)。在学诗、用诗上表现为注重诵读与涵泳、讲求会意与感悟,努力调动人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孔子在带领弟子学习《诗经》时,不仅配乐演唱,还会情不自禁地伴之以舞蹈。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及《诗大序》所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试想,音乐本身就对人具有陶冶情操的美感作用,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舞姿的挪移中,吟诵这些诗歌,定会产生心灵激荡、身临其境之感。思维训练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顺利实现。

双线组织的“契合性”正需要这样的诗教智慧。笔者在执教《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时,就充分吸取传统诗教的智慧,将对古诗的理解融入诵读、想象和绘画中。《夜宿山寺》是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本课的课后习题为“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教学中,笔者吸取中国传统诗教的方法,围绕“想象”,设计如下学习活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问一问”,用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提高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契合性”。如在理解山寺楼高的环节,引导学生在画山画楼画星辰中,理解“百尺”、“危”和“可”的意思,想象山寺楼的高,感受诗人想象的神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顺利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融合并进。

由此可见,诗教能突出语文教学双线组织的“契合性”,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二者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三、诗教打通双线组织的操作要求

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双线组织的实现,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教学观念与实践的割裂。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语文要素就像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丰富的人文背景的土壤里,而诗教就是和煦的阳光与甘甜的雨露,在它们温暖的照耀与轻柔的滋养下,语文要素的种子在人文背景的土壤里破土而出、抽枝展叶,让活泼的生命力融入学生的生命和血液里。

因此,语文教育可以通过诗教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成人文主题的教育目标。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根本,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诗教打通双线组织的操作要求包括:

(一)牢固树立以文化育人、提升学科素养的理念

统编教材在课文编排上,以宽泛的人文主题与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方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特点。发挥诗教双线组织功能,需要教师在制定课文教学目标时,首先确立人文主题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包括单元导语、课后思考习题、语文园地等栏目的設置意图,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主题内涵,将课文中突显的中华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学生接续传统文化,植入红色基因,进行人格培养。其次,以人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关注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语言学习规律,更好地建构和运用语言,以文化育人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二)积极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

从现实中看,语文教师的能力偏向于技术化的讲解,缺乏综合性。把握双线组织的根本,需要教师从单纯的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型转变到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型与文学艺术形象思维型相结合。语文教育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教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韵,注重自身包括诗学在内的文化积累和美学修养,具备一种强烈而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致,能透过教材选文,触摸到作者的生命心魂,提炼出作品中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并积极将之与当今全面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5]。

(三)努力探索“诗教”的方式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操作路径,是不断探索与运用学科典型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受诗教传统的规定。通过诗教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结合、探索学生典型学习方式,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要求是从文本出发,因为语文课程的文本在其设计阶段,就包含着方式方法的要求。这种要求彰显出来,就是操作性,就是典型学习方法的呈现。如说理文、科学小品文可以从文本中的形象表现或生动注脚入手,或与之结合使道理和科学知识充满生气、活力;哲理小说可以将人物形象、情节描述和环境描写与哲理阐述结合起来进行诗教。在看到文本规定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这些要求转化为教学的程序、过程和方式方法。如可以设计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提高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契合度”,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既习得学习方法,又得到精神涵养。再如,在教学中注重诵读与涵泳,讲求会意与感悟。中华传统诗词音调和谐押韵,现当代经典美文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在诵读这些经典作品时,会自然带出作品中起伏变化的情思。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沉浸其中,读出自己的感觉,感受作品的情韵意味,领悟作品表达的精妙,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并进。

教学实践证明,回到“诗教”的中国文教传统是当前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诗教双线组织功能的发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为一体,通过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实现以文化育人提升学科素养的课程意图,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齐益寿.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温如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5.

[3]温如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6):5.

[4]刘渊,邱紫华.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6.

[5]吴忠孝.诗教:语文教育人文性建构的有效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5):16.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诗教语文要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诗教为何与何为
论“诗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