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

2021-07-29 05:15石云霞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时代战略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2 - 0023 - 11

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44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动因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延续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正性、不合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着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存在决定意识。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449。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这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国际交往实践中,旧的国际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不合理、不公正的负面因素凸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缺少代表性和发言权的状况亟待改变,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随着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势在必行。

(二)做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思想引领者

理念引领行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47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就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抉择,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制定,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使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

所谓“共商”,就是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国际事务中都有同等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对于“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41。所谓“共建”,就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2]459所谓“共享”,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责任和担当相一致,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坚持人类优先,而不是自私自利,以我为先。

习近平指出,“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验。”[3]这场疫情启示我们,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三)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贡献

1.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实施全球治理的关键和核心是全球经济治理。在2014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系统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观,在世界经济面临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刻,给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良方,为引领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采取务实行动,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新开发银行等重大倡议,兴办海南自贸区,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搭建了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

2.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对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提出要创新安全理念,“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2]20改革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怖斗争、全球核安全,为促进和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3.参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重大危机、一次大战,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举全国之力,进行了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勇壮举,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贡献。中国以自己巨大的民族牺牲,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中国倡导和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4.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保护全球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和共同任务。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推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始终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

5.参与全球网络治理

针对互联网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提出并系统阐明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倡导“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1]532。自2014年起中国倡导并举办了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中国还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努力构建信息上互联互通、文明上交流互鉴、经济上共同繁荣、发展上安全有序、治理上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首先,相互尊重是前提。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点。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权国家有190多个,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对于各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任何国家都不能将一己之见和一己私利强加于人,更不能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搞霸权、霸凌、霸道。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選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其次,公平正义是基本要求。坚持公平正义,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4]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次,合作共赢是根本目的。当代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5]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实现合作共赢,必须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我们要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找和扩大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相互踩脚。要积极建立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合作共赢。

(二)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实践层面,我们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这就是: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切实推进多边外交。

一要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世界格局中,大国关系历来都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谋划,努力进取,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13年6月,从两国国情和世界大势出发,习近平与奥巴马总统共同作出构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抉择。2018年12月,习近平和特朗普总统同意双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6]针对近几年来美国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的疯狂遏制、围堵和打压,我们针锋相对,坚决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俄关系是最重要、最好的双边关系和大国关系。“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日臻成熟稳固。在政治上,双方互信不断深化;在经贸上,双方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在人文上,双方交流蓬勃开展;在国际上,双方相互协调配合,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强大的正能量。当今中俄关系已经超越双边范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成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欧关系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欧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欧盟总部期间,同欧方领导人一道决定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新时期中欧关系指明了战略方向。[7]2015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决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对接,组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互联互通平台等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确立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框架。当前,中欧关系是自1975年建交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协调与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指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8]296新时代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基本政策就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基本理念就是体现亲、诚、惠、容。全面推进周边外交,积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三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国策。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非关系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先后提出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双方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坚持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提出中阿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肩负着相同的发展任务,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拉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夯实,各领域合作全面提质升级。遵循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基本要求,双方共同建设新时代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

四要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切实推进中国多边外交。参与多边事务,推进中国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加强在国际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信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8]247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的郑重宣示和庄严承诺,永远不会动摇。

(一)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内涵。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髓。爱好和平在中华文明史上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正是因为有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的支撑。中华民族崇尚“和”文化,把“和”视作实现万国安宁、和谐共处行天下之大道。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的坚定理念。“国虽大,好战必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出的盛世箴言。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敦亲睦邻、讲信修睦,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穷兵黩武的基因。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从未对外侵略扩张过。自古以来中国就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早在六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三宝太监下西洋”之举,播撒的是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没有占领别国寸土。这与西方殖民者那种强盗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从此频遭外族侵略蹂躏,甚至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我们深知和平的宝贵,我们将永远以史为鉴,追求和平发展,绝不会将自己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于人。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践探索的结晶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8]24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要大国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9]。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江泽民提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0]胡锦涛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科学认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永续发展,仍然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习近平指出,实现这个的奋斗目标,“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8]266 中国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创造和平稳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要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促发展,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增强中国和世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和抛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稳定不要混乱,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共同愿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历史潮流,顺应世界大势。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有发展的权利,更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剥夺和阻挡不了的。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有些人开始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于是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噪声四起。有的人甚至把中国描绘成可怕的“墨菲斯托”和“牛魔王”,将来会危害世界。这些看法,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误解,当然也有少数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完全是一种曲解,甚至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繁荣昌盛是肯定的,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带给世界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绝非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是什么外交辞令、权宜之计、战略模糊等。中国梦绝不是“霸权梦”。中国人民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衷心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历史前提

1.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时代的旗帜,又是时代的产物。当今世界,从一方面看,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另一方面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人类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解决全球治理的难题和走出发展的困境,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疑问,摆在了人类的面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回答困扰人们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指引了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

2.思想渊源

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与前人都有一个借鉴和继承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这样,继承了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思想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其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重要方面: 其一,源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这是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其二,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不称霸”和“三个世界”的思想、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江泽民的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胡锦涛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中。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和形成的最直接的源头活水。其三,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主要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基因。当然,世界思想宝库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提供了宝贵启示。

3.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大踏步跟上了时代潮流,不但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意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是提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1.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关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的重要讲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但是阐述了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个讲话应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和形成的奠基之作。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期间,在国际舞台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自那时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接连不断地阐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发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呼吁世界各国人民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标志着这一思想发展的完全成熟并形成体系。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八个明确”之一,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现实和历史地位。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这一思想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且从理念逐渐转化为行动,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世界发展前途和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43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五个世界”的新理念,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6,亦即建设“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12]。

一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渴望和期盼。历史表明,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我们要建设一个远离兵戎相见、持久和平的世界,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原则。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前提下,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努力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是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安危与共,世上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孤岛。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不可能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对他国人民面临的灾难隔岸观火,最终也可能殃及本国,变成自己的灾难。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我们应当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

三是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当今世界,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依然严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的矛盾愈加突出。解决这些难题的出路关键是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坚决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逐利争霸的旧模式,走以制度、规则来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新道路,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四是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念,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决摒弃“文明优越论”的愚蠢认知、傲慢和偏见。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摒弃“文明冲突论”的荒谬逻辑,使各种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五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又关乎未来命运。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3.本质特征

上述“五个世界”,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科学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针、总体布局和基本路径的全面诠释,是人类同舟共济、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是一种崭新的世界历史观。

在当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要营造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一种社会实体和制度形态,不是要把某种文明奉为圭臬,不是要建立某种统一的社会行为体,更不是要用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习近平指出,“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3]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就是倡导当今人类社会所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发展水平、体量各异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14]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率先践行者。自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就全方位、多向度积极开展工作。从时空视域看,中国在周边、双边、多边、全球层面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视域看,我们提出构建政治、安全、文明、生态、网络、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从发展视域看,我们提出了构建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命运共同体。从国际合作视域看,我们主动搭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民族、国家视域看,民族、国家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根、同魂、同梦,是割舍不开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项现实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从人类历史大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完全契合,二者在历史走向上一致,都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阶梯,“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终极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从实践的观点看,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奮斗,又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指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5]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二者在思想内容、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的内在关联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向理想社会的一种历史性选择和新的探索,我们要把理想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在“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16]的路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型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习近平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17]他还强调说,“‘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18]这是一项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的创造性战略工程、一项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

“一带一路”是解决时代问题所给出的新答案。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国际社会必须合作应对,共克时艰。“一带一路”又是发掘历史智慧的新成果。建设好“一带一路”,要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关键是“通”即“互联互通”,核心是“共”即“共商共建共享”。坚持“通”和“共”,重在给经济全球化注入新能量和新动力,战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旨在打造为国际合作的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而言,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寄托着生存和希望。“‘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19]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和平友谊和发展成果,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

(二)开创国际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的崭新模式。它旨在建立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超越传统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不以我划线,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什么小圈子和“俱乐部”之类,不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它旨在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旧思维。“一带一路”建设,厚植人文基础,倡导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实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推动各国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实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它旨在实践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是成果和利益惠及并属于沿线各国和世界,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1]42

它旨在建设实现共赢发展的国际合作新平台,超越区域经济集团至上的旧传统。“一带一路”建设与过去也包括现今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同,不是要打造一個自我封闭的经济“孤岛”,而是对各国一视同仁,包容而不排他,不针对任何一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跨越全球不同地域、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及民族不同信仰,不损伤民族国家的任何主权,是参与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三) 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1.“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习近平曾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容外交舞台上的因和果。并且说,“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20]如今不断走深走实,由“大写意”到“工笔画”,彰显蓬勃生机,建设成果丰硕。我们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十三五”期间,我们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1]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带一路”逆势前行,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守望相助,进一步彰显了强大的韧性和旺盛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远见卓识,它不仅有利于国家之间实现联通,而且使各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并着力解决全球性挑战,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22]2016年11月,联合国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的其他一些重要会议上,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出了高度评价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声音,肯定了“一带一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和积极作用。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像国际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那样,所谓“单行道”“束缚带”“债务陷阱”“纸牌屋”“新殖民主义”之类,而是中华民族的“立己达人、兼济天下”博大情怀和正确义利观的生动实践。中国始终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参与者、建设者、奉献者,任何歪曲、诋毁、抹黑都是徒劳的。

2.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家共同的事,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共同发力,把优势和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第二,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同参与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第三,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我们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严格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办事。要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大流通,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坚持创新驱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架设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善作善成、善始善终。

习近平指出,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4]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5]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6]赵嘉鸣,杜尚泽,李学仁.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N].人民日报,2018-12-03(1).

[7]习近平.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16-03-27(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1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1.

[12]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13]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20-09-24(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4.

[15]杨晔,刘卫兵.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18-04-09(1).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7]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7-05-16(3).

[18]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3).

[19]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7-05-15(2).

[20]杜尚澤.“‘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N].人民日报,2019-11-13(1).

[21]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经验启示[N].人民日报,2020-09-22(9).

[22]李秉新 ,李晓宏.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新机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17-05-12(3).

[23]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的书面致辞[N].人民日报,2020-06-19(1).

On the Major Country Diplomatic Strateg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hi Yunxia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major country diplomatic strateg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ctively promote global governance reform,build a new mod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ursue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promote“Belt and Roa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chieve great histor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been recognized worldwide.

Key words:the new era;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jor country diplomacy;strategies

责任编辑:陈文兰

收稿日期:2020 - 12 - 1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

17ZDA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云霞,男 ,河南太康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新时代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