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馨 于忠民
【摘要】本文以“Vlog+”模式在时政新闻报道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的实际应用为例,分析此模式的发展脉络、创新手法、成功案例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Vlog+”模式为专业媒体补充了个性化、生活化传播,打开了私域流量空间,专业媒体人应积极参与,在提高Vlog创作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专业媒体的内容呈现。
【关键词】数字媒体 Vlog 时政新闻 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Vlog时代到来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又称“视频博客”,是2012年开始出现的通过社交平台编辑加工后发布的一种短视频形式,目前出现的产品一般时长在1~10分钟之内。Vlog强调个人主观视角,具有个性化的表达和传播特征,对于许多90后、00后受众来说,Vlog是深受他们喜欢的一个传播渠道,也成为年轻人展示生活的一种新方式。近年来,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Vlog在世界范围的普及。特别是近两年,众多影视艺人热衷于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短视频,吸引了大量流量,也使得Vlog这种形式更加走红。
随着互联网传播的不断普及,借助数字技术改进媒体自身报道,成为主流媒体坚守和维护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①本文通过主流媒体近两年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对“Vlog+”模式的成功应用,分析“Vlog+”为媒体传播带来的创新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Vlog+”模式发展现状
“Vlog+”模式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开始被主流媒体广泛应用,中央和各地方媒体以及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当年两会期间发布了550多个Vlog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报道两会新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Vlog视频化、简练化、平民化的特点推出了《主播说联播》《两会Vlog》等系列创意节目。2019年11月,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出访的系列Vlog视频《大国外交最前线》,引发热烈反响,多次站上微博热搜榜首。《大国外交最前线》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对与出访国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视。康辉的Vlog作品让政治新闻生活化,在引发广泛讨论的同时扩大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康辉的Vlog作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借助聊天的方式使信息传递更加亲切,康辉从“我”的视角对希腊总统卫队士兵独特服饰和巴西著名建筑伊塔玛拉蒂宫进行介绍解说,平实的话语、亲切的语调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2.小切口大主题的叙事策略。康辉的Vlog作品每期时长都在两分钟左右,但其中却都包含了重要的时政信息或热点话题,不仅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将注意力引向大国外交,成功地传达了国家重要的外交信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市“封城”抗疫,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瞬间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媒体除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报道疫情情况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在微博、B站(哔哩哔哩)中科普防疫和反映当地疫情状况的Vlog作品。总台《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等节目也多次引用网友的Vlog作品进行播报。其中,一个名为“蜘蛛猴面包”的博主曾引起了多家媒体的注意。其博主小林是个自由影视工作者,他的《武汉日记2020》通过简单视频记录展示武汉居民的抗疫生活,在网络上大受欢迎。在后期对他进行专访时,他说,是摄影人的本能让他这么做的。最初他只是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感,没想到几期后他的作品得到海内外很多网友的关注,他开始改变策略,每期视频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志愿者、外卖骑手、医护人员等。他的Vlog作品在微博平台的总累计播放量达到了上千万次,粉丝数量更是暴涨到近500万。
三、“Vlog+”成为传播新力量的原因
“Vlog+”之所以能成为抗疫传播的新力量,被多家专业媒体重视,除了以上提到的康辉的Vlog作品中包含的几个特点外,还因为它在数字媒体艺术层面进行了创新,有更多的特色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
(一)全媒体时代的背景影响
疫情是全球性的,这也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利益相关者。一反以往的宏大叙事,《武汉日记2020》聚焦的是普通群众,没有唏嘘感叹,没有煽情,解说也只是创作者在镜头前的自述,与受众之间是平等互动。在视频中,人们看到了民间力量在疫情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看到武汉人对这座城市的浓烈情感,更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全媒体时代,媒体正在趋于社会化,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参与传播活动。在疫情防控的条件下,视频拍摄方式演变成体验式纪实拍摄,而在以往的专業报道中,拍摄者往往是旁观者,多从专业的角度去讲叙新闻,很少有自己的体验情感表达,是“Vlog+”让拍摄者成为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直接从自身的视角去看待事件、讲述事件。《武汉日记2020》的博主小林在“封城”第二天就加入了志愿者团队,负责接送医院的医生护士上下班,之后他又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志愿活动。他的身份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他可以直观且迅速地看到疫情下居民的真实状态,他的拍摄是体验式的纪实拍摄,真实感强。
(二)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现实基础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融入VR(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两会Vlog,视频平台上很多准专业博主的Vlog也会使用到航拍器材等,新技术的加入,让人们从更多视角以更多的方式更真切地看到甚至感受新闻。这些视频点击率居高的热度不禁让我们思考:怎样在数字媒体时代更进一步去做好视频新闻报道,是不是可以大力挖掘、发展在现场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新闻报道?
首先,数字媒体大环境下,对创作者的设备要求越来越低。手机完全可以替代摄像机,更方便快捷地抓拍到有趣、新颖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其次,在拍摄的方式上,受众对于Vlog的镜头要求不再苛刻,而是更加追求兴趣点和内容呈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成为坐拥百万粉丝的博主。最后,以往的视频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Edius等需要高素质的创作者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其方法和技巧,而如今许多手机剪辑软件例如剪映、InShot等成为“傻瓜软件”,真正做到了低门槛、低成本,非专业的普通人士完全可以掌握。
(三)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传播特征
1.传播者:严肃专业+趣味幽默
外交新闻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外交新闻的叙事基调也是严肃的。“Vlog+”新模式使得新闻的严肃性与受众的趣味点达到了适当的平衡,构成了独特的、吸引人的叙事基调。总台选择康辉等新闻主播作为Vlog的拍摄者和讲述者,无疑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这保证了叙事内容的专业性,也保证了职业素养在保持理性的态度上选择有趣味的视角,将Vlog要讲述的内容以专业的水准展示出来。
在康辉的Vlog第一期节目中,康辉因为没有用标准的发音而被网友吐槽,在后面的视频中他不仅调侃了自己,还大方地做出了改正。在第三、第四期视频中有康辉被抢镜的镜头,为了增加趣味性,康辉甚至剪辑出了一个花式抢镜的合集,对这些抢镜路人的动作或表情进行了放大,并添加了有趣可爱的特效,获得了足够的网络关注和受众青睐。
2.传播内容:生活化的叙事
《大国外交最前线》由于报道新闻的特殊性,现场很多内容是不允许拍摄或播出的,这就决定了这七期内容中绝大多数都是新闻幕后花絮。例如,在Vlog中展示了主持人出远门前的行李箱收纳、记者排队过安检的过程、新闻配音的幕后等等,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更有网友戏谑地打趣道:“原来央视后台是这样的,我还以为是金碧辉煌的呢!”新闻场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新闻的原貌,使受众接触到新闻的“原生态”,体验到新闻的真实感。
3.传播受众:双向获取
Vlog使受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和参与进行了转变,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观看。例如,B站(哔哩哔哩)以字幕的形式将视频分成14类,帮助受众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在播放量较高的Vlog中,日常生活、科普、旅游、美食等占据了较高的比重,说明观众对视频博客的喜爱是多元化的。在这种方式中,受众的参与度明显较高,他们可以向博主提出问题或建议,使得受众间接地参与到Vlog内容的创作中来,也促进了Vlog的二次传播。
4.传播方式:巧妙借助自媒体平台
《大国外交最前线》首次播出选择了新浪微博,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账号下播出,并加上话题引导,引发热议。随后,央视新闻又在B站(哔哩哔哩)中进行发布。微博和B站都是互动平台,并且央视新闻在两个网站中均已收获大量粉丝,有受众基础,容易引发讨论和交流,可以更好地扩大微博本身的受众参与度。视频大受关注后,央视新闻在抖音、快手等视频传播平台上也有官方账号和营销账号对其进行转发。康辉的Vlog作品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这些已经完善的传播平台进行了广泛推送。
四、“Vlog+”模式思考
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深入发展,自媒体以其形式多样化、平民化的特点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以Vlog为代表的短视频模式则进入了大规模扩展时期,成为了当代人不可或缺的获取资讯、娱乐与记录生活的工具之一。
在诸多自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助力之下,Vlog传播已经呈现出井喷的趋势。随着后期剪辑的简易化,不同行业的人群纷纷涌入Vlog制作的行列。然而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也滋生了诸多的问题。
(一)品牌塑造不持续
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曾说:“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②同样,在数字媒体语境下,Vlog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现在许多Vlog博主都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自我的垂直细分,明确自己的视频定位,当他们的作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之后,会进一步标签化,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
《大国外交最前线》《武汉日记2020》等Vlog作品的定位非常精准,前者反映重大新闻的幕后花絮,后者则聚焦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的武汉平凡人。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些Vlog拍摄者都以自己的特定身份(专业媒体人或抗疫志愿者)强化内容讲叙的权威性。相较于传统的推广模式 ,现在的数字媒体语境下传播模式也使得Vlog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更快速和广泛的传播。所以,Vlog创作者应当以精准的定位主打品牌传播,充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微博等平台上讲好自己的故事,千万个自我汇成一个当代中国的故事。
(二)权威性和专业度有待提高
在《武汉日记2020》中,有一期Vlog拍摄了博主给一位父亲感染病毒的女孩送药,到达之后却得知女孩的父亲已经离世。镜头拍下了女孩在雨里哭喊着:“怎么办啊,我没有爸爸了!”结果,Vlog发布后,一些抖音营销号却只截取了女孩哭喊中这几秒的片段,配以夸张的文字而大肆传播,制造和煽动情绪, 将患者家属的不幸无节制放大,不仅造成社会面影响,也给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除了《武汉日记2020》之外,疫情期间还有很多类似的博主发布自己记录的抗疫视频,但是这些视频中很多都存在一个共同欠缺:专业度低、深度不够、主题不集中。视频中感性大于理性,多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事件,这种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且不全面、客观。
无论是因为缺少社会责任意识而给视频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还是因为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没有体现出专业素养和客观全面,都说明目前Vlog传播尚处在新事物成长初期,虽充满生机,但须规范、提高,专业媒体的参与恰恰为此带来了机遇。相信在专业媒体人的带动下Vlog的生態会迎来一个大的改善。
五、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正改变着媒体的生态格局,传统主流媒体也正努力在变局中坚守原有话语权并拓展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空间,增强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Vlog+”模式的出现正好适应了受众从被动到主动的接受习惯、传播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方式的转变。Vlog与重大时政新闻、突发社会事件结合的报道模式有效填补了专业媒体不可能永远在场的欠缺,以用户生产内容实现了与专业生产内容的互补,并进一步让媒体的专业报道个性化、生活化,以短视频的方式拓展了众多的私域流量。数字媒体时代的技术赋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加以运用。
注释
①王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新闻前哨》, 2014年 第9期,第18~20页。
②波森:《PERSON波森——打造职场个人品牌》,《中国新时代》, 2003年第10期,第78页。
(作者孙馨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于忠民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本文编辑: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