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广播文艺主题宣传的一次精神求索

2021-07-29 08:48王菲宋歌邹蕾
中国广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题报道融合传播守正创新

王菲 宋歌 邹蕾

【摘要】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为例,从选题策划、形式创新、媒体深度融合、拓宽传播渠道等六个方面对全媒体环境下广播文艺如何做好主题宣传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艺广播   主题报道   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报道是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工作重点。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让主题宣传报道守正创新、深入人心,是广播文艺面临的全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①守正创新是广播文艺作品直面互联网浪潮和信息化革命、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根本路径。在全媒体环境下,依托和开发优秀资源来增强原创力,充分发挥广播媒介以声传情的优势,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广播文艺的艺术审美境界,以深化内容生产来提升广播作品质量,是广播文艺工作者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大型融媒体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下简称《追寻》)为例,对全媒体环境下广播文艺如何做好主题宣传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把握历史性节点,谋划重大题材创作,努力提高广播文艺节目的艺术水准和群众满意度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202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举全战线之力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教育,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②毫无疑问,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系列宣传报道,是2021年主流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这一重大节点,做好主题报道,才能彰显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媒体创新能力与传播能力的一次检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无数英雄先烈的感人事迹为我们的前行之路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更为广播文艺宣传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今年以来,各地广播文艺陆续推出《党史音乐课》《歌声百年》《光影百年》等专题节目,通过音乐、电影等文艺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追寻》,是以家书这一人们最为熟悉的情感交流载体为切入点,努力挖掘百年党史中的英雄故事和时代精神,展示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书信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家书因直抒胸臆,于字里行间传递真情实感,成为广播文艺创作中的有力“抓手”。为了让家书的文本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追寻》节目组先后走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查找大量历史资料,最后精选出不同时期的100位共产党员的100封家书。节目组同时特邀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全程参与节目内容把关,确保节目史实准确无误。

《追寻》第23集《忠孝只酬主义真》在介绍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先行者冷少农时,其长孙冷启中动情讲述祖父在执行潜伏任务期间五年没有回家而被家人责备“忘恩负义”。倍感委屈的冷少农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地)去为他们努力。”第9集《一位英雄母亲写给女儿的信》讲述革命伉俪陈觉、赵云霄烈士故事时,引用了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最后一封信。信中写道:“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影视演员刘敏涛在节目中深情诵读这封家书,展现赵云霄伟大的革命信仰和对家人的永恒深情。

以百封家书作為载体,节目将丰富翔实的历史新闻资料和充满强烈情感的故事细节融为一体,将入情入理、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集中呈现,真实展现了跨越100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信仰与追求。以家书作为主体,更易于融合、串联各类经典文艺节目及作品,让受众在收听收看时形成情感的共鸣与共振,从而有效提升了文艺节目的艺术水准与受众满意度。

二、广播文艺主题宣传报道要力求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对于广播电视机构而言,如果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比作一场战役的话,主战场往往是新闻节目,文艺节目通常是承担“助攻”的任务,通过优秀经典文艺作品主题创作与编排形成合力与声势。承担“助攻”任务的文艺节目,同样需要深入扎实的采访与体验生活,才能出色地达到传播效果。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文艺的本质同样基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表达真情实感。将广播文艺中的新闻元素与艺术元素有机融合,在确保节目时效性、导向性和贴近性的同时赋予其艺术性。新闻纪实手法与艺术表现形式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不仅反映新闻人物、事件的生活真实,还从生活中展现出艺术真实,在艺术语境中强化节目的现实意义,使其更加多元化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此,广播文艺的创作应注重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充分融合,提升文艺作品的可信度、思想性和感染力,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让主题性创作的内涵挖掘更深,《追寻》突破了广播文艺节目的传统制播方式,主创团队践行新闻舆论工作“四力”精神,深挖史实素材,先期查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认真研究策划方案,经多方协调联络采访到科学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邓恩铭烈士侄孙女邓庆梅、刘老庄烈士李云鹏之妹李爱云等革命志士的亲属和后人,以及原基建工程兵老战士何林、山东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阴其玲等家书作者本人,还有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史桂芳等党史专家。调研采访行程遍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重庆、贵州、广东、海南等地,寻迹英烈们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沉浸深入到家书所处的历史人文氛围之中。用采访中的情节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情怀,让听众随着一封封红色家书走进建党百年来的各个时期,感受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的英勇抉择,激发听众共鸣,引人回味深思。

三、以声传情,立足音频,探索视音频一体化策划与生产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③

对于媒介消费群体而言,当下已进入“无视频,不传播”的时代。如果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广播节目仅仅满足于广播端和音频App的播出,那无疑是抱残守缺,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追寻》在策划之初就确立了音频、视频同步推进的思路。根据视音频不同表现特点,积极探索,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的融合采录和传播模式,打造出主题深刻鲜明、内容生动鲜活、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广泛传播力的融媒体精品力作,让受众在百封家书的真实故事里凝聚主流价值的共识。

节目策划之初,根据对百封家书具体内容的反复讨论,确定视音频拍摄、录制方案。部分选题运用广播特写手法采录,体现音频节目在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过程中的延展空间;部分选题运用微纪录片的拍摄形式,增加红色家书背后的可视化信息,由此来践行与探索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的过程。

四、强化文艺特质,融汇多种文艺形式,在经典艺术作品与主题宣传之间创建关联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Carl Hovland)提出,讯息符合受传者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就会被注意、理解和记忆,反之就会被受传者忽视、曲解或淡忘。④顺应大众审美经验以及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声音记忆,巧妙地利用听众的欣赏阅历,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深刻记忆,易使大众在广播文艺节目与经典作品之间创建心理关联、引发兴趣联想与认同。

在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涌现过一大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传播广泛、深入人心,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审美追求与价值追求,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追寻》在广播语言的运用上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综合运用广播剧、影视剧、文学、音乐、戏曲、曲艺等多种文藝体裁,围绕红色家书讲述党史,让厚重的历史以鲜活生动的面貌呈现在听众网友面前。如在广播剧的运用方面,节目根据人物事迹进行了多元化探索,以倒叙闪回、时空嫁接、虚实结合等方式架构故事情节、展现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再现与典型人物相关的现场,让大众获得“沉浸式”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第26集《将年轻生命托付崇高理想》就以广播剧的形式展现了革命烈士邹子侃在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中的顽强斗争。

为了有效增加节目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可听性,《追寻》注重集纳相关经典文艺作品片段并有机嵌入节目之中,如电影作品《赵一曼》《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等、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太行山上》《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第43集《从莫斯科到延安 ——人民音乐家的万里家书》巧妙运用《黄河大合唱》片段,为冼星海之女冼妮娜述说往事营造氛围,立体生动地展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理想信念、艺术才华和抗日救亡的爱国情怀。第56集《黑暗中的那道电波永不消逝》与经典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声串联衔接,利用声音内容勾起听众观影回忆,使得红色谍报特工李白烈士形象更具有真实鲜活的画面感。声形共情,建立在听觉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沟通之上,受众自觉将听到的声音与记忆中的形象相互耦合,唤起与原始印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想象与感动,并且获得内心的共鸣与认同。

五、以全媒体矩阵思维努力实现广播节目在互联网的有效传播

对于主题宣传报道而言,前期的策划、采访、制作等工作成果,最终要通过有效传播来实现其价值。广播文艺节目必须要突破仅仅依靠广播端和音频客户端进行传播的瓶颈,实现在全媒体平台的有效传播,才能不断扩大主题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追寻》通过“去节目化”的方式打造优质的音频产品矩阵,除了前期同步拍摄的视频纪录短片,还将百集音频节目进行再创作,将音频节目视频化,制作二十多个家书诵读短视频和大量特色海报。这些适合移动端用户传播的短视频、短音频和图文产品,一方面使得作品的触达人群得到了扩大,让一些平时不听广播的互联网用户也成为声音消费者;另一方面则通过增加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曝光,使广播节目全面实现在视频App的可视化播出,为互动化表达、个性化传播铺路架桥,极大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真正实现了让红色文化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宣传目标。

《追寻》节目实现传播渠道的创新,主要依托总台的新媒体矩阵,总台央广文艺之声、阅读之声联合央视文艺、央视新闻、央视频、云听、央视网、央广网等各大平台齐头并进,发挥总台媒体融合传播的优势。此外,还通过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爱奇艺、抖音、快手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打通融媒体传播矩阵,使节目进一步体现出了一种网红气质和裂变属性,更快速直接地触及年轻群体,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中,《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节目视音频内容一经开播,就凭借打动人心的故事、真情实感的讲述迅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多角度话题在新媒体端持续发酵,截至4月24日12:00,“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追寻党史百年记忆”微博双话题阅读量达3亿+,讨论量 314万+,全网音视频播放量 3000万+,互动量 300万+。

六、引入优质明星资源,让党史宣传破圈传播

文化的魅力在于传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只有让红色传统文化更多地被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才是真正有效的传承。

《追寻》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宣传路径。从创意雏形到执行落地,着意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和新媒体元素贯穿创作全程,将互联网时空下的受众聚集、口碑传播作为创作的重要目标,努力用红色传统文化碰撞当代年轻人的文化喜好,让更多年轻受众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得到红色力量的浸润滋养。

节目精心选编建党以来各个时期的百封红色家书,集结康辉、鲁健、朱迅、苏扬、肖玉、李立宏、李野墨、蒋雯丽、刘敏涛、何冰、张一山、胡歌、易烊千玺、郭麒麟、马思纯等百位演播者倾情讲述。各界艺术家及演艺明星不仅以专业的业务能力,通过一封封家书、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演播,将家书纸面的情感与背后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带领大众走进写信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初心使命、精神品质,更是发挥自身的宣传力、影响力,积极协助节目宣传,并因诵读内容、受众年龄等构成了多元视角,吸引了不同圈层受众对红色家书的浓厚兴趣,这就使得《追寻》打通了全龄化的传播通道,成功破圈传播。

其中,“易烊千玺读夏明翰致妻子家书”话题阅读1.1亿人次,冲上当日微博热搜总榜; “张一山读邓恩铭致父亲家书”话题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榜第2名。众多网友纷纷热评:“要和我的正能量偶像一起,身怀炽热之心,不辜负先烈遗志。”“先烈们请放心,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

七、结语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闻战线使命在肩。在深度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追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借助融媒体形式、技术、传播,做好主题主线宣传,以现代性话语讲好党的故事,努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真正做到了让红色文化滋润人们的心灵。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②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21年1月7日,第1版。

③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④ [美]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英文原版系列:大众传播实验(英文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主题报道融合传播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对电视主题报道的反思与探索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从推选到竞演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