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鹏 邢婷
[摘要]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十三五”时期,石家庄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质量效益,把着力点放在打造产业新格局、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上,狠抓金融服务力度、构建人才高地、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6-0040-04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必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前瞻布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石家庄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石家庄市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一、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石家庄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全市制造业发展较快,门类齐全,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的31大类,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规模的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占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0个百分点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实施了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瑞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7.1%提高到32.9%。从规模看,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已占制造业半壁江山,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从贡献看,先进制造业对石家庄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前景看,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但石家庄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2021年疫情的发生对石家庄市制造业企业造成不小冲击,石家庄市由制造大市发展为制造强市之路任重道远。一是先进制造业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落后。从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比较,在2020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中,石家庄市综合排名、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经济带动性、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甚至排在常州、徐州等非省会地级市之后。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2020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榜单中,石家庄市制造业企业仅有4家入选(敬业集团、石药控股集团、河北诚信有限公司、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且这四家企业除个别产品外,基本都属于传统制造业。三是产业链条短效益低。石家庄市大多数先进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从产业链划分,集中在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附加值较高的研发和销售环节欠缺。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较为落后,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工业设计能力短板严重。四是协同配套性较差。产业布局分散,集聚而不集群,配套不足,缺乏产业间的协调联动。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很多企业反映需要加工的零件在本地根本找不到配套的加工商,极大增加了企业发展成本。五是创新能力不强。2020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9%,明显落后于2016年合肥的57.3%、长沙的49.7%。石家庄市设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的制造企业占比低,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相对薄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石家庄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石家庄市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顺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变革,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石家庄特色,跳出石家庄看石家庄,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布局中谋划石家庄制造业发展,才能建成制造业强市。
二、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制造2025》对标对表,将“创新改革开放”作为核心动力,加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融合,找准突破口和爆发点,科技创新转化一批、产业延伸集聚一批、工业设计优化一批,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力争每个行业打造1至2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企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市。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处于先进制造业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亟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打开石家庄市制造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轨道装备、航空制造和维修服务、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光电、集成电路、卫星导航三大产业,积极培育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构筑多层次、多元化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以制剂药高端化、原料药绿色化和中药现代化为目标,强化创新药物研发、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着力培育医疗器械和大健康产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监测服务,创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二是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充分利用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要素数据化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流程数字化协同水平,实现生产要素精细化、运营流程准配化,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重新审视、认真梳理现有的传统制造业,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旨,制定特色产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方向,确定路径,稳定企业预期,有序、协调、统筹推动传统制造产业的改造提升,将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聚。三是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培植发展智能传感器、太赫兹、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智能传感器,重点围绕物联网、信息安全、汽车电子、绿色能源等领域应用,加快实现中高端传感器的国产替代;太赫兹,培育引进拥有太赫兹芯片研发测试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的高科技太赫兹企业,实现国产太赫兹芯片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发,争取在医用可穿戴设备、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免疫疗法等领域实现突破和应用。新材料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一代新材料造就一代新装备,一代新装备需要一代新材料”。要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推进仿生塑料、光操纵材料、体光伏材料等超材料及其生产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抢先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二)整合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维,按照规划引领、集聚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原则,统筹县(市、区)产业空间安排,构建“三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先进制造业总体布局。“三核驱动”是在现有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聚集区基础上,着力引进核心企业、龙头项目,重点建设以高附加值产业链为主导,集聚研发、设计、创意、成果转化等创新要素,具有较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型制造、高端制造和总部经济集聚区。鼓励各种配套企业以及其它紧密关联、广泛关联的企业进入,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并强力辐射周边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从关联企业集聚向个性品牌成长、再向集群品牌提升的梯次迈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多点支撑”是各县(市、区)特色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龙头牵引、产业补链延链、配套跟进战略,按照总体布局思路重新洗牌现有企业,保留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搬迁淘汰一批,通过优化结构体系,增强集群竞争力,形成分工協调、主次分明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辅相成,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又将带动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一是实施制造业服务化战略。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沿产业链升级,实现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研发、物流、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制造业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服务化水平。支持制造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服务系统。二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推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领军企业。发挥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品牌,不断提升工业产品的品牌效应和附加值。三是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聚焦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瓶颈问题,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使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保障措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调集一切资源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优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持续扩大规上企业规模,实现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一)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是制造业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一是加强金融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技改、科创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集中力量支持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建立风险池专项基金,为科创型制造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担保。二是大力开发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金融类产品和服务。根据创新创业和企业各阶段资金的需求特点,完善对制造业发展全周期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入力度,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形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利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形式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三是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债务结构,切实缓解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人才高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要素资源,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开展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制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专项人才规划,进行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系列培训,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产业创新变革的企业家队伍。三是提供更多人才发展平台。支持制造业优势企业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加强开放性共享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机制,为高端研发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三)提供优质服务,打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制造业营商环境,是培育引资竞争新优势、加快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用足用好国家减费降税政策红利,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和收费,切断中介服务与政府的利益关联,对一些中介收费实行目录动态管理,禁止以各种行为、名义向企业摊派,彻底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二是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整合土地、资金、人才、审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成发展的“实物量”。强化“服务思维”,进一步完善重点骨干企业“市长直通车”制度,为企业发展送上“政策服务包”,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三是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着力解决侵权成本低、企业家维权成本高的问题。推进市场主体和个人信用平台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公平竞争、诚信经营。
参考文献:
[1]肖亚庆.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N].学习时报,2020-12-18(2).
[2]李北伟,何常青.新知新觉: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EB/OL].(2019-08-05)[2021-05-03].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805/c
1003-31274880.html.
[3]念沛豪,栾群,张学俊.“十四五”制造业范式变革的四大趋势[J].科技中国,2021,(4):28-31.
[4]贺俊.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J].电器工业,2021,(4):49-57.
[5]杜传忠.警惕制造业盲目智能化带来的风险[J].人民论坛,2021,(1):37-41.
责任编辑:王玉倩